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陇西棺材绘画「埋葬画」

时间:2022-11-30 18:29:08 来源:吉健英

大家好,陇西棺材绘画「埋葬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吉健英

编辑:吉健英

引言:

在传统的丧葬文化中,棺绘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漫长的封建礼制下形成的独特的棺绘文化,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历史、社会和人文风貌。甘肃陇西传统棺木纹样图案题材内容丰富,绘画技法多样,形象生动活泼,融合了绘画的独特属性,也是当地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诠释,同时也是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双重表现。民间棺绘艺术,作为一种原生态的丧葬文化现象,由于社会空间和人文坏境的独特性,以及民间艺人创作观念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让它有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棺绘艺术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完善而固定的模式。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几千年来所形成的礼仪制度和文化观念,另一方面也体现该地区民间丧葬艺术的特点。



1.陇西丧葬文化简述:

陇西,地处甘肃东南部,定西地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8´~104°54´,北纬34°50´~35°23´,居陇山西侧,位渭河上游。陇西历史悠久,是丝绸之路和新欧亚大陆的必经之地。始皇帝分封三十六郡县,而陇西就是其中的一郡,其历史文化悠久,民间习俗繁多。子曰:“生,事之以理,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理。”《吕氏春秋》解释:“孝子之重其亲也,慈亲之爱其子也病于肌骨,性也,所重所爱,死而弃之沟壑,人之情不忍为,故又葬死之意。”《周礼》有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骨肉毙于下阴为野土。”在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陇西地区依旧延续着土葬制度。而丧葬文化涵盖了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宗教、礼仪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丧葬礼仪也是最为繁琐,最为隆重,也最有特色。在林林总总的丧葬形式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观念。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最核心的文化价值观念有四个,即孝的观念,灵魂的观念、等级的观念和和的观念。而棺木的材质、用料、棺绘的题材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念。这种独特的文化,在今天的陇西存在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关于棺椁的起源,《周易》卷七“系辞下”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认为棺椁为圣人所做。棺、椁是葬具(《说文》释棺日:“棺、关也,所以掩尸。”释椁日:“椁、葬有木郭也”"段玉裁注:“木郭者,以木为之,周于棺,如城之有郭也。”《礼记.檀弓上》也载:“国子高日:葬也者.藏也。藏也者,欲人之弗得见也。是故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反壤树之哉。”认为棺、椁皆木质,棺围于椁中。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棺椁文化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在农耕社会以及在封建礼制的束缚下棺椁文化被深深的嵌入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


木棺以漆画或彩绘装饰其表,最早出现在汉文化地域。而长达几千年的棺椁文化演变到今天的陇西城,其样式及其丰富,平头平底(图一)、双底闪盖(图二)、平底闪盖(当地传统叫法)。当今社会为了体现“孝”观念。“孝”观念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演进中,起源于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变过程,经历了从事人之生到事人之死再到事死如事生的演进, 并具有超越层面之神圣性、精神层面之终极意义与社会生活层面之教化规范三个方面的保证,从而使“孝”观念在事死方面不落于空疏的形式,彰显出其在中国古代丧葬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价值。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逐渐提升,以及社会风俗的不断发展,由最开始的一棺,演变到今天的棺加椁,甚至是三道棺,人们以示孝道的方式变得越来多样化。


2.陇西传统棺绘内容题材概述:

陇西棺绘的题材和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多围绕吉祥如意、多子多孙等多种寓意展开,同时兼并了儒家、道家、宗教文化。它的绘画内容涵盖了中国千年来的文化积淀,也同时展示了工笔画的各种技法。其装饰艺术表现构思新颖,色彩艳丽,构图严谨,整体观感十足气派。在布局,描绘和装饰工艺上,表现手法娴熟,构成了一套完整的棺绘内容体系。这套完整的棺绘体系,在绘画的内容上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它不仅是千百年来习俗和观念的传承,更是传统棺绘长期以来的文化积淀。通过特定的绘画内容,更多的是流传千百年来中国人崇尚一切美好事物的表达,通过谐音的方式,将一切具有美好寓意的事物都充分的在棺绘内容上展现出来,也是对中原文化的一种历史传承。艺人的高超的绘画技艺,将一切形形色色的具有美好寓意事物都充分表达出来时,这本身就是含有文化底蕴的艺术。这种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是不能忽视的。


整个棺椁的绘制手法是先用腻子将木材有缺口,不平整的地方,进行处理,使其木材表面平整,易于后面的绘制。传统棺绘艺人便开始起形,然后由徒弟们开始着色。先上一层底色,通过渲染、渐变,平涂,写意等绘画方式步进行绘制,色调多以蓝、绿、红、金、白等多种色彩为主,色调和谐,色彩丰富,没有违和感,还采用了“沥粉描金”法,沥粉描金是我国传统民族绘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技法,多用于壁画和建筑饰画中需要金色装饰的部位。其明显特征是图像线条成浮雕状,给人立体感。在整个绘画的内容中“沥粉描金”技法大量使用,根据绘画内容的结构,走向,进行描边,使其结构鲜明更加具有立体感,冲击人们的视觉感受,增加其审美效果。这种技法在使用的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使用金粉和银粉作为装饰线条,多用于富贵人家或生前做过官,对社会由突出贡献的。其次就是百姓人家,没有金银粉作为装饰线条,只是用大白粉作为装饰线条。在其表现效果上,金银粉描边更为华丽精致,大白粉显得更为朴素,但两种装饰线条同样具有立体感和视觉效果。


2.1前挡板的绘画题材

前挡板绘制的题材多为,螭(chi)虎兽面(图三),当地最为常见的棺绘题材,常用于百姓人家。汉人崇尚螭虎。班固《封燕然山铭》曰:“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由此可知螭虎在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文化中代表神武,力量,权势,王者气概。螭虎兽面绘于前挡板,称螭虎保灵,象征亚煞,守灵,保吉祥,由商周青铜器上面的纹饰演变而来,下为水,福山寿海之意,象征着九泉之下。所绘的兽面形象威严,色调多以蓝、绿、红、金、白为主,给人一种畏惧感,眼睛朝下,露出獠牙。这种造型的出处没有明确的记载,在陇西当地宋金辽墓出土的画像砖(图四)上,可以看到造型上偏向于当代绘画兽面的造型,在漫长的历史沿革和演变中,逐渐形成了这一形态的兽面。螭虎的绘制上比较简单,左右对称的两条龙的形象,色泽也比较单一,用金色和墨绿色为主,最后进行线条的装饰。


前挡板第二种绘画题材是华盖伞(图五)。华盖是从遮风挡雨的伞盖转化而来,由实用器具升华为神仙方术意味的美称。在汉代辞赋典籍中有记载,也被使用于奉神、长生等庄严场合。华盖直至清朝都是用于彰显帝王尊贵的象征物,也被广泛运用到佛教和道教中。而探究华盖的来源,南北朝之前“华”与“花”字相通,华盖即为花盖。晋崔豹《古今注·舆服》记载道:“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宋史·儀衞志》亦记载:“盖,本黄帝时有云气为花葩之象,因而作也。”由此可知,华盖最初应是花的形象,并与天象有关。现今所留存的华盖图案也确多作花型,或装饰花朵。其中尤以莲花为最多,直至清代莲花仍是华盖上常见的形象。这应与莲花在中国古代象征宇宙天穹的思想有关,在汉代也多装饰与建筑、器物等的顶盖。《三命通会·论将星华盖》:“华盖者,喻如宝盖,天有此星,其形如盖,常覆于大帝之座,故以三合处得库,谓之华盖。”可见华盖又为星座名,而它覆盖大帝(大帝即天皇大帝),又知华盖的尊贵意义以及与天界的关系。华盖伞的运用演变到今天的陇西地区,作为一种棺绘艺术上的题材,它更多的作用在于其装饰和寓意,但其中还是彰显了地方性的宗教文化。在陇西本土,汉族居多,多数人没有宗教信仰,但道教一直是作为一种地方信仰,运用于当地的诸多宗教文化事宜中,很好的继承了中国本土宗教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的天穹思想。华盖伞的绘制十分繁杂,纹路之间的相互穿插,需要棺绘艺人的细心、耐心和高超的绘画水平。华盖伞的着色也是十分丰富,以金色、蓝色、红色、绿色为主,最后用沥粉描金的技法,进行装饰。整体观感上十分华丽,色泽丰富,点缀的样式繁多,蝙蝠作为一种中国古代传统的吉祥物,在服饰、建筑、雕刻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蝠”通“福”中国汉语系统的发达使得从文字上讨彩头,让吉祥话转变为吉祥图案,成为中国特有的传统图案文化特征。蝙蝠除了关于“福”的吉祥寓意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寓意就是“寿”,据葛洪《抱朴子》记载:“千岁蝙蝠,色如白雪,集则倒悬,脑重故也,此物得而阴干未服之,令人寿万岁。”蝙蝠在古人看来是一种长寿的动物,由蝙蝠组成的纹饰也被看作一种长寿的符号。传统棺绘上的蝙蝠不拘于写实,更多的则是写意。通常绘画的蝙蝠都是以蝙蝠倒挂的形态,蝙蝠倒挂寓意着福寿的到来,棺绘上的蝙蝠以金色为主,通过“沥粉描金”凸显出蝙蝠的结构,形态。


2.2后挡板的绘画题材

后挡板上的绘画题材非常丰富,大多都是以西瓜、石榴、葫芦、柿子如意为主,称“百子盘”(图六)。这几种水果都是含有籽粒的,其寓意是多子多孙意义。在棺绘艺人进行点西瓜籽、石榴籽的时候,东家后人都会拿着托盘,里面放着酒、茶、香、鞭炮、以及茶水钱,给棺绘艺人奉茶奉酒,放一串鞭,请棺绘艺人,拿笔多点籽,这种风俗一直在延续,同样也是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待。后挡板绘制的手法上,通常采用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手法,其色泽丰富,生动形象。“如意”它最初原本是古人平常作为挠痒所需的爪杖,其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顾名思义,“回头即能够遂心如意”,遂得其美名“如意”。在后挡板多子盘的下方,棺绘艺人通常都会画上如意,与多子盘的柿子上下呼应,寓意“事事如意”,其绘制手法还是以金色为主,“沥粉描金”勾勒其结构,以及如意上的纹饰,纹饰多以梅花,蝙蝠,瓜蔓为主。整体后挡板的绘画色泽丰富,形象生动,主次分明。棺绘艺人在突出主体的同时,还兼顾了次要物体的绘画为主,整个画面构图和谐。



2.3左右挡板的画绘题材

左右挡板的绘画题材就更为丰富了,相比前后挡板而言内容更加繁多,两侧挡板淋漓尽致的体现了,阶级、文化、年龄、宗教等等诸多方面,其两侧绘画的内容寓意也更加多样。在技法和色泽的搭配上更加体现棺绘艺人的绘画技艺。通常两侧的绘画题材都是以左右呼应为主的,如东家有特殊要求,也是可以进行调整的。为了便于阐述,我以左右绘画题材相呼应的形式分别阐述。

棺绘左右两侧最为常见的“松鹤延年,鹿者禄位”,松是岁寒三友中的主角,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松柏,《论语》中记载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诗经》中《天宝》篇连用九个“如”字祝君长寿,最后一句是“如松柏之茂”。可见中国古代,便用松柏来比喻高尚的品德以及长寿之意。我国是鹤的故乡,远古祖先很早就学会了人工饲养野鹤。古人还写出了《相鹤诀》和《相鹤经》,总结出丰富的养鹤经验。自古以来,鹤就被人们看作吉祥、美好、高洁、长寿的象征。《诗经》曰:“鹤鸣于九皋,闻声天下。”赞美鹤鸣声音之高洁。古籍《淮南子·说林训》曰:“鹤寿千岁,以极其游。”人们通常把鹤寿用于对老人的祝寿之辞。将松鹤延年结合到一起完全就是一种艺术家们的浪漫想象,因为没有在自然界中没有树栖的鹤,但这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符合人们对长寿、吉祥的美好愿望。在棺绘上,鹤的形象栩栩如生,一般画两只鹤,一个回头眺望,一个紧跟其后,相互嬉戏,在松柏的加持下,画面及其生动,富有韵味,同时也是子孙后代的美好期盼。鹿是古人心目中祥瑞神奇的动物。《春秋运斗枢》称:“瑶光散为鹿。”瑶光,即祥瑞之光,意为鹿是瑶光散开而生成的,它是祥瑞之兆。当然这种瑞兽不是指一般的鹿,而是白鹿。晋葛洪《抱朴子》称:“鹿寿千岁,满五百岁则白。”是说鹿能活千年以上,从满五百岁开始,其色就变白,成为白鹿。据说白鹿常与仙人为伍,老子就经常乘白鹿出游。鹿有长寿的美好寓意,在棺绘文化上运用十分广泛,也是中国传统升仙思想文化的体现。“鹿”通“禄”,在中国科举是平头百姓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捷径,而做官以后,古代官员都是拿俸禄为百姓办事,而“鹿”通此“禄”,也是对子孙后代的美好期盼,能够官居高位。在绘画手法上,鹿的画法还是以写实为主。同样是画两只鹿,一前一后,相互嬉戏,一方面为了构图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为了展现其美观,一只鹿昂首挺胸,眺望青山,一只鹿趴着回首眺望青山,画面感十分生动,活灵活现。


其次就是“丹凤朝阳,麒麟送书。”“丹凤朝阳”是以凤凰为描写对象的民间绘画艺术,它起源于明代,繁荣于清朝,是民间艺人草根智慧的直接诉求,它表达了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幸福的追求和渴望。而棺绘艺人将这种绘画艺术运用到棺绘上,更多的是对向往美好生活事物的寓意。丹凤朝阳的绘制考验的是棺绘艺人的造型能力,要将整个凤凰绘于棺木的侧挡板,从凤头到凤尾每个身段比例的把握要非常精准,才能绘制出翱翔于朝阳之下微妙微翘的凤凰,凤凰的用色及其丰富,特种不同色彩的装饰下,凤凰的形象栩栩如生,最后在通过“沥粉描金”的装饰,穿插整个凤凰的结构,使其有立体感和华丽感。“麒麟送书”麒麟五行属土,位居中央,其性“平”,其气“和”。平者,取《说苑》云:“麒麟,含仁怀义,音中律吕,行步中规,折旋中炬,择土而后践,位平然而后处。和者,取麒麟居中央戊己土位以和东西南北四方之气也。”作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祥瑞,麒麟性情温和,备具土德之瑞,是瑞兽仁宠,主太平,长寿,能招财纳福、镇宅辟邪。因此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必有祥瑞。随着信仰被传承,麒麟所具有的吉祥意义也随之被广大民众公认且牢牢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麒麟便成了某种意念的象征,某种意境的表现,某种力量的显示,并启发人们的想像,引导人们的精神去契合某种意念,进入一种特定的境界,给人们以希望、安慰和某种追求的力量,化入民俗生活之中,在棺绘文化中被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麒麟还表杰出的人才,所以在棺绘中很少见到麒麟送书的绘画题材。麒麟的绘画手法如同凤凰一样,比较复杂,造型必须准确,其形象特征要展现出来,在色泽方面,通常根据棺绘艺人的习惯,大多以白色,银色为主,脚踩祥云,形象生猛,十分具有威严感。


最后左右挡板的棺绘题材便是“十供养”(图九)和“侍女图”。佛教有十供养之说,即指对佛陀的香、花、灯、涂、果、茶、食、宝、珠、衣十物供养。十供养大多为信仰佛教的人所画,以此为功德,各有其不同的象征意义和功德。十供养出自《梁皇宝忏》,别称《慈悲道场忏法》。香供养:象征戒香。花供养:象征微妙万行,开花结果。灯供养:象征光明。水供养:象征甘露为水,抚慰众生烦恼。果供养:象征出世圣果。茶供养:象征清醒。食供养:象征禅悦妙食。珠供养:象征摩尼宝珠。宝供养:象征法宝。衣供养:象征柔和忍辱,出离生死。棺绘艺人,绘制十位人物形象,两侧挡板分别各五位,每个人物都拿着一样贡品,依次排开,绘制的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以孩童为主,微妙微翘,各个人物之间的动作、衣着、表情、发饰、都是不一样的,其用色鲜明,站位明确。“侍女图”是以古代女性的形象为标准,十分考验棺绘艺人的造型能力,侍女图的应用非常广泛,同样也运用到了棺绘的题材上,以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女性为题材的艺术作品。侍女容貌端庄清丽,体态婀娜修长,举止之间流露出女性典雅恬静之美,楚楚动人,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每个棺绘艺人绘制的侍女都是不一样的,但大多都以文人画的形象为主。


2.4盖板的绘画题材

盖板(图十)的绘制题材比较单一,多以北斗七星为主,只是男女有别,中国古代尊崇男左女右的思想,所以在盖板北斗七星的绘制中,男北斗星七星开口向左,女北斗星七星开口向右。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星斗崇拜和星占之说,先民崇敬天象,并以天象变化预测人事吉凶,尤其是南北斗主人生死,影响颇巨。《北斗经》载:“北斗九宸,中天大神,上朝金阙,下覆昆仑。调理纲纪,统制乾坤,大魁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高上玉皇,紫微帝君。”据《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卷一、《太上玄灵斗斋本命延生经注》卷上记载:“斗斋义为北斗星将的官称,七斗斋星君分别为:北斗阳明贪狼星君,北斗阴精巨门星君,北斗真人禄存星君,北斗玄冥文曲星君,北斗丹元廉贞星君,北斗北极武曲星君,北斗天关破军星君”。而在当地,道教作为地方的主流宗教,道教的文化便运用到许多的事宜当中,同样在棺绘文化中,其思想也有诸多体现。北斗七星的绘制比较简单,通过“沥粉描金”在盖板上描绘出北斗七星的图案,在其中染上色,同时描绘出线稿式的蝙蝠和云纹。通过图三,可以看到,棺木的整体形态遵循了天圆地方原则,盖板是有弧度的,而棺角都是四方四正的,这种传统思想一直被延续到今天,而天圆地方的本质来源,是源于先天八卦的演化中,所推演出的天地运行图,也就是天圆地方图。其中外部环绕的卦象,代表天的运转规律,而中间方形排列的卦象,则代表地的运转规律。其中,天是主,地是次,天为阳,地为阴。两者相互感应,生成了天地万物,其中人又正好是天地的精华物质所构成,因此被视为天地万物之灵,能够感通万物,最灵者也。正是这种思想文化构架出了当代的棺椁形态。


3. 总结:

土葬是华夏民族历经千年不衰的丧葬形式,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孝文化的不断传承,在陇西地区孕育繁衍出了一系列的丧葬文化,对中原传统丧葬文化继承的同时,衍生出了属于当地极具特色的丧葬文化。自古以来,棺椁作为遗体的载具,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依旧在延续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丧葬文化正在逐渐的消亡,而民间棺绘艺人也是越来越少,传统的绘画艺术,运用到棺绘上,在体现孝道的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良好继承,在结合传统绘画的多种技法,以及中国传统的装饰手法。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把极具美好事物的寓意形象通过棺绘的方式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它还反映出一个地区的乡土人情,社会状况,以及当地的宗教文化。

在绘画艺术的不断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多种装饰技巧,而当地民间绘画艺人延续了古人的智慧,这些都是留给传统画绘技艺的瑰宝,在复杂而又规整的棺绘艺术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绘画艺术的继承,形成了一套属于本地区的棺绘文化,作画步骤明确,造型准确,用色丰富,所呈现的艺术形式多样,在装饰棺椁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运用。

将古老而又具有美好寓意的事物,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中国的人的传统认知。传统的绘画技巧将它们重新组合到一起,运用到棺绘上,体现儒家孝道思想的同时,也在反映道家的升天思想。多种形式的绘画题材,结合了宗教,以及中国千年百来的正统思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形式,也正在逐渐取缔这种传统的棺绘艺术,人们开始忽视传统文化的本身,一切以快捷方便为主,为了使文化有序而走向了无序,为了规范文化而损伤文化。千百年来,任何事物的发展规律都是由盛而衰的,而唯独这种传统文化在小地方依旧延续,最根本的支撑因素在于对文化的世代继承。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传承本民族的文化,让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