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什么样的孔子三年级」

时间:2022-12-04 09:17:05 来源:清新读书

大家好,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什么样的孔子三年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的一生编纂过许多的书籍,广泛涉及文学、史学、哲学。但这些书籍中,对孔子自己本人的记述却很难看到。其实孔子本人的身世、遭遇就充满了很强的故事性。我们从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窥见他的思想和来源。

一、王族后代

孔子出生的时候,家境是比较贫寒的,但其实孔子的先祖却是非常显赫的。孔子的十五代先祖跟《封神演义》中的商纣王是兄弟。商纣王自己是一个昏庸的暴君,但是他们兄弟共同的先祖是商朝贤明的开国君主商汤。后来武王伐纣,周朝又取代了商朝,在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就是孔子的十五世祖。

到了六世祖以后,才得了“孔”这个姓氏,称孔父嘉,而在这之前,孔子的先祖们一直都是以“子”为姓的。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

简单看,孔子的老早前的先祖是王族。孔子的家族史本身就是一部贵族衰亡史。到了孔子出生时,那时的家境已经可以用衰弱两字来形容了。

二、外貌奇特

孔子的外在形象至少有两个异于常人之处。一是他的身高,孔子的身高如果放到今天,打篮球绝对是块好料子。据考证,他的身高大概在一米九到二米多。在当时,家乡的人都叫他长人。即便把孔子编入现今的NBA篮球队中,孔子的身高也不亚于其他高个队员,更何况在那个时候,古代人的平均身高是低于现代人的。孔子的身高更多地是遗传于他的父亲,父亲叔梁纥是鲁国著名的武将兼大力士。曾经在一次对外作战中,双手将城门托起。把已经攻入城里的将士放出来,为部队的撤出争取了时间。叔梁纥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身高很高。《孔子家语·本姓解》说他“身长十尺,武力绝伦”。这里说的“身长十尺”,是按东周尺说的。东周时期的一尺,换算成今天的长度,是23厘米,十尺就是2.30米。也就是说叔梁纥身材高大魁梧,体格威猛强壮,无论如何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巨人。

孔子外貌的第二个特点是他的头顶骨中间低而四面高。《史记—孔子世家》说他“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所谓的“圩(wei)顶”,就是中间低而四周高,根据《索引》的解释,就是“顶如反宇。反宇者,若屋宇之反,中低而四旁高也。”这样看来,孔子的头顶骨是中间低而四边高,就像“尼丘山”一样,因此才起名字叫做“丘”。所以孔子名丘,是以相貌特征取名,而不是因为他的父亲热爱家乡的“尼丘山”。

当然孔子最重要的并不是他奇特的外貌,更多的是他内在的东西。但这奇特的外貌多少可以打破我们原来固有的认知,引起我们对他的注意。

三、好学不怠

总体来讲,孔子是一个谦虚的人。他在《论语》中仰慕君子、圣贤,但绝不会自诩自己为君子、圣贤。但有一点孔子是不谦虚的,就是谈到好学的这个品质时,他是当仁不当的。在《论语》中,孔子不仅说自己是好学的,也对好学、乐学品质的学生不吝啬赞美之词。一个平凡的小孔丘,如何成为一个为世人所景仰的孔子。方法和途径必定有一个“学”。家庭贫寒没有成为孔丘读书、学习的障碍。

据说小孔丘因为家境贫寒,所以主动帮助别人家放羊以赚钱贴补家用。此时的孔子可以说就是一个放羊娃。或许他的物质境遇还不如一个放羊娃,因为放羊娃放的是自己家的羊。小孔丘却是在帮别人家放羊。但小孔丘在放羊的间隙,还时时不忘读书与学习。提到放羊娃,想到曾经的一个记者对于一个大山里的放羊娃的采访的故事。记者问放羊娃:为什么要放羊。放羊娃回答:要卖钱,记者问:卖钱了干什么。放羊娃回答:娶媳妇。记者问:娶媳妇做什么?放羊娃回答:生娃。记者再问:生娃做什么?放羊娃回答:放羊……

我们置身事外,可能会一笑了之。如果我们再大胆想象一下,记者回到两千多年前去采访放羊的小孔丘。

记者问:“你为什么要放羊?”

小孔丘答:“因为家里贫穷,要帮妈妈减轻负担。”

记者再问:“为什么放羊的时候还要我带着书本呢?”

小孔丘答:“因为人既有吃饭穿衣的生存需求,还有内在精神成长的需求。”

……

四、文武双全

历史上记录孔子善武的古书很多,不胜枚举。孔子世家云,孔子善射,善御,还曾亲自指挥过战争。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齐国派师讨伐鲁国,孔子弟子冉求帅鲁师与齐战,获胜。季康子问冉有指挥才能从何而来,冉有说是向孔子学来的。他的弟子都可以指挥作战,并且获胜,可见孔子的兵法武学之精通程度。

《吕氏春秋》上记载:“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淮南子·主术训》记载说,孔子力气超人,能举城门,并且比兔子还跑得快!孔子认为完美的人必然包含了“勇”,否则便不能称为完美。事实上一直到北宋建立前,士阶层都以戴剑为荣,文武没有严格区分,可以说出将入相。

《史记》、《左传》都记载了齐鲁“夹谷之会”。鲁定公十年,鲁国和齐国讲和,并确定在夏季会于夹谷,孔子将陪同鲁君前往。齐大夫对景公说:“孔丘这个人虽然懂得礼法,但不够勇武,如果让我们莱地的士兵用武力劫持鲁侯,就一定能够控制鲁国。”齐景公同意。而在鲁国,孔子对鲁定公建议:“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事必有文备。”鲁定公采纳了孔子的建议,做好了以武力应对不测的准备。在夹谷之会上,果然不出所料。孔子一看事情不妙,便立即带着定公退下,并对随行的士兵下达命令:“士兵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操兵器,上!”

在双方剑拔弩张、武力对峙之时,孔子慷慨陈词,申明大义:“两君相会,本来是要建立友好关系,而今却动用武力,背弃礼法,君王肯定不能这样做。”齐景公听了这番话,自知理亏,连忙下令来兵撤下。两国准备盟誓,齐国霸气十足,又在盟书上增加这样的内容:“如果齐国军队出国征讨而鲁国不派出三百辆战车随同出征,必受惩罚。”孔子针锋相对,提出“如果齐国不把汶阳的土地归还鲁国,也要受到惩罚。”最终齐国也没有占到便宜。不久齐国归还了所占土地。孔子以大智大勇和文事武备的策略,捍卫了鲁国的尊严。

《论语》中有许多的关于军事、战争、武力的论述。但是孔子是反对以武力称霸,强国的。卫灵公曾向他请教打仗的事,他就表现得很不耐烦,他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

五、多才多艺

如果孔子生活在现在,他报名参加奥运会,说不定能拿一两个奖项回来。他要是和朋友聚会,表演个音乐才艺,或者直接唱个K真的不要太简单。如果孔子愿意,他在今天的社会中混成一个体育明星或者娱乐明星,应该还是比较简单的。

孔子“学无长师”,相传学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他教学会的课程也丰富多彩,包括当时被称为“六艺”的各项技能。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相当于今天的政治、音乐、射箭、驾车、以及语文、历史、数学等文化课。他教的学生中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虽然身怀绝技,但平日里非常低调。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展示。《论语·子罕》中就记载了达巷党人由于不了解孔子,私下议论孔子,说他虽然博学多才,却没有一项拿得出手,被孔子的弟子听到后去问孔子。一向低调的孔子为了拂去弟子们心头的疑云。不禁轻叹一声,感慨道:“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孔子既擅长射箭,又擅长驾驭战车,可是经过反复权衡,最终选择了驾车。孔子之所以选择高速弟子擅御,是因为驾车的技艺与射箭相比,挑战性又强,难度又高,非一般人所能掌握。

孔子在音乐上的造诣也是非常高的。他曾向师襄学习演奏《文王操》(《孔子家语》),也曾为哀悼窦鸣犊和舜华而创作琴曲《陬操》(《史记·孔子世家》)。“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论语·述而》)歌唱是孔子日常生活的常态。即使困厄如在陈绝粮,孔子也依然弦歌不绝。“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论语·宪问》)对待音乐,孔子不仅强调要关注外在音乐形式,还应注重对内在精神的发掘。

六、思想独立

读了全本《论语》,发现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思想的独立。一个常用的成语叫不敢苟同。我们可以赞同,可以认同。但唯独不可以苟同。苟在这里应当是违背自己真实的内心的意思。很多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都体现了他这样不敢苟同的态度。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章中,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意思是大家所讨厌的人一定要仔细审查。大家所喜爱的人一定要仔细审察。《论语》中关于这样的论述还有两处。《论语子路》第十三章中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其中的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回答:“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论语卫灵公》第二十五章中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孔子总结自己对人的评价:“我对别人曾诋毁过谁,赞美过谁并不盲从。我真称赞过的人一定要经过我的考察。过去夏商周三代都这样做,所以三代都能走在正道上。”

回顾中国历史上真正做到像孔子这样保持一个人独立思考的人并不多。很多时候都是人云亦云、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趋向于与群体一致的现象,叫做从众行为。《论语》给我们传递的一个思想:一个君子未必是人人称赞的好人,但必定首先是一个独立思想的人,他敢于坚持自己内心对正确的理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