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展览解读」牛腿 雀替 古建筑上的这些构件都是啥

时间:2022-12-04 10:37:05 来源:大同市博物馆

大家好,「展览解读」牛腿 雀替 古建筑上的这些构件都是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大体可分为粤、闽、川、皖、京、苏、晋七派。其中徽派建筑主要流行于浙西安徽等地,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有“三绝”与“三雕”,即民居、祠堂、牌坊和木雕、石雕、砖雕。近日在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精雕细琢——徽州古建筑雕刻艺术展”,展出徽州木雕、石雕、砖雕建筑构件104件,为观众带来一场精妙的徽派建筑盛宴。展览中展出的诸多建筑构件,用于何处?因何命名?一起来看看吧!



1牛 腿

牛腿,学名叫做“撑栱”。因形像牛腿,支撑如牛腿有力,故叫“牛腿”,在北方则叫“马腿”。撑拱从立柱上部斜出,另一端撑住屋顶出檐的檐椽,三角受力,以加强檐的稳定性,也能更好地解决支撑屋顶出檐的问题,使外挑的屋檐达到遮风避雨的效果。

“牛腿”的发展大致历经4个阶段,经历了由棍状向块状、由简至繁的转变。但牛腿的发展,地域性较强,且多种形式常常共存,所以并不存在明显的时代特征。整体来看,元、明时代较为简单,仅仅是一根能够支撑斜木的棍、杆形状,至明初期,木杆上出现稍作雕刻的竹节、花鸟、松树之类浅雕。到清代,“牛腿”逐渐演变成整块斜木雕刻,工艺日趋繁琐,讲究精雕细刻,到民国时,因受西方雕塑艺术的影响,不乏刻画细微的经典写实之作。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 图片来源:吴文治《我国传统建筑牛腿构件的地域分布与差异性比较》


明代版画中的撑拱


“牛腿”的图案组合上一般是以谐音来体现寓意,如用象表示“吉祥如意”,鹿象征着财富,狮则在民间有辟邪镇歪的说法,又有“事事平安”、“师出名门”、“官登太师”等吉祥语之意。此外民间常见的“福禄寿”、“和合二仙”、“八仙过海”、“渔牧耕读”、“魁星点斗”等神话、历史典故、戏曲人物更是多见。

明 琵琶撑栱 安徽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展


清 彩绘镂雕狮子撑栱 安徽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展


民国东阳大爽民居上的牛腿


2雀 替

雀替是中国传统建筑正立面横向梁或枋与柱之间的构件,像孔雀展开的双翼,它向横梁两边伸出,呈对称状的托住横梁,雀替在宋《营造法式》中叫绰幕枋,因“绰”“雀”谐音得名,有些地方也俗称为“梁下巴”。牛腿与雀替的区别主要在于位置和方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横梁下方雀替的位置以牛腿一般精雕的样式出现,也有学者称之为“雀替牛腿”。明清雀替在梁柱节点处使用,藉以增大榫卯搭接长度和缩小梁间跨距,是古代建筑力学的进步。徽州古建中雀替多用浮雕与透雕手法。

雀替和牛腿位置

▲图片来源:吴文治《我国传统建筑牛腿构件的地域分布与差异性比较》


清 木雕鱼纹雀替 安徽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展


3柱

柱是一种直立而承受上部荷载的构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重要的构件之一。柱作为竖向木结构构件,与横向的木结构构件梁、檩、枋等结合,组成了屋架。中国古代的柱子多数为木造,属于大木作范围;间有石柱。为防水、防潮,木柱下往往垫有石质柱础。

不同柱的名称及位置


明 门楼梆柱础鹿雕饰 安徽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展


明 蹲狮柱头雕饰 安徽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展


4窗栏板

窗栏板又称遮羞板,罩在厅堂两侧内室对著天井的窗外。内室为私密空间,窗栏板实心部分恰好挡住窗外行人的视线。

清 木雕四仙图窗栏板 安徽博物院藏


清 木雕对弈图窗栏板 安徽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展


5脊 吻

中国宫殿建筑屋顶所用装饰物。它是殿宇顶上屋脊两端的吻兽,一般是龙头形,张大口衔住脊端,故又称吞脊兽。徽州古建的祠堂、庙宇、府宅等大型建筑,沿袭《营造法式》官式作法,采用大屋顶脊吻,有正吻、蹲脊兽、垂脊吻、角戗、套兽等。徽派建筑的正吻是青鱼(龙鱼)。明代陆容所著的《菽园杂记》中记载:“青鱼和龙相似,容易吞咽火,所以站在屋顶上。”

屋顶上的脊吻


清 鳌鱼脊吻砖雕 安徽博物院藏 大同市博物馆展



展览时间:2022.08.11-2022.10.11

主办单位:大同市博物馆 安徽博物院

展览地点:大同市博物馆一层临展厅




文 字:白 月

摄 影:李 航

审 核:骆东峰 文 慧

编 辑:王雅玲

责 编:王利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