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一个艺术家晚年的悲哀 陈妙华作品「晚年悲哀用什么词形容」

时间:2022-12-09 14:13:10 来源:秦腔大观园

大家好,一个艺术家晚年的悲哀 陈妙华作品「晚年悲哀用什么词形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陈妙华,秦腔著名小生艺术家,秦腔评论家杨文颖先生说她是“五十年代以后秦腔界女小生的翘楚与标杆”,我极赞成这一评价。她的父亲庄正中是易俗社第九期学员,是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易俗社小生台柱,当时曾有人称他“可比京剧之程继先”。陈妙华先生原名陈韵琴,于50年由著名花脸车裕民先生(易俗社前期学员,人称“活秦桧”)作保,入易俗社第十四期,社长高培支先生赐名妙华,由田少易先生以《藏舟》开蒙学小生。入社前已在京剧班学习半年基本功,因而学艺很快,加之天资聪慧,很快就显现出艺术上的天分,深得各位老师喜爱。入科后,陈妙华一门心思琢磨学戏,生活上全部由其母亲包办,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她对艺术有独特的见解,表演能上突飞猛进。就如她的恩师凌光民先生(易俗社第十一期学员,第十四期教练)所讲,自己三天不学习就教不了陈妙华,可见她艺术上长进之快。另一方面,也养成了她生活方面的对别人的依赖性,以至于母亲去世以后自己的正常生活还需别人照顾。

总之,陈妙华先生是舞台上的天才,很短时间内就学习了数量可观的小生剧目,在坐科期间就凭借《白蛇传》中的许仙和《貂蝉》中的吕布红透西安。出科后她更是大放异彩,在1957年和1960年拍摄的电影《火焰驹》和《三滴血》中她担任主角以后,随着电影的播放,陈妙华迅速红遍了全国。就在正当她有所作为时,传统戏禁演,她的艺术生命戛然而止,加上生活的不幸,使她身患顽症。文革后,虽重返舞台,怎奈风华不再,令人扼腕。

陈妙华先生曾说平生最得意的角色并非许仙、吕布,也并非周天佑、李彦贵,而是《绿绮记》中那个文质彬彬的司马相如。妙华先生喜欢读书,她阅读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或许她认为她应该就是司马相如那样的文卷书生,风流儒雅、才学超群,那才是她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易俗社十四期学员进社时,处在我国社会相对平稳的时段,易俗社组织了老中青三代的最优教练,可以说是集前十三期的力量和经验,全力培养这批学员。因此在陈妙华的身上集中了易俗社以往小生先贤的艺术优势,在拍摄《火焰驹》期间,她又得苏育民先生指点,艺术成就是可想而知的。

梆子兄采访陈妙华的时候,先生已经疾病缠身,一年之间要多次住院,年仅七旬的老弱之躯住在没有暖气的冰冷房子里,和儿子相依为命。她的退休金难以维持平时的医药费用,生活窘困不堪,有谁能想到一位享誉全国的艺术家的晚景会如此凄凉呢。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照片中的老太太和舞台上那个风流倜傥的英俊小生联系起来,因此悲伤气愤过,也焦急担心过,网上的戏迷也群情激奋,想找有关部门理论,因为我们觉得人民的艺术家不应该这样被社会抛弃。但是毕竟我们都是普通的戏迷,很多事我们奈何不了,在流过眼泪之后只能是一声叹息。这种无奈和气愤随着三年前先生的离世终于渐渐消失,回头来只有心头隐隐的伤痛。唯有临潼韩向峰兄做了众多戏迷所做不到的事情,他在陈先生晚年以弟子身份照顾先生,犹如先生的亲生儿子一样竭尽孝道,先生生前常奉床前,先生身后操持丧礼,令人感佩。相对的,有些剧团领导,本该对老艺人的生活负责,在戏迷呼吁解决问题,需要他们的时候藏身不见,在先生逝后又跑出来说她的功绩,戴“大师”的帽子,可恶至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