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2015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内容情感分类训练(下)」

时间:2022-12-11 10:05:20 来源:老谢语文堂

大家好,2015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2023高考一轮复习:诗歌内容情感分类训练(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歌鉴赏之概括评价诗歌内容情感(下)

强化训练

一、(2022·湖北荆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族弟绾从军安西

李白

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

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

君王按剑望边色,旄头已落胡天空。

匈奴系颈数应尽,明年应入葡萄宫。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句写汉朝兵马乘风出征、军鼓壮行、向西进击敌人的情景,表达出诗人对前朝的向往。

B.三、四句写族弟从军,诗人想象其杀敌如挥镰割草,“奇功”二字寄托着对族弟的鼓励与期待。

C.五、六句想象君王宫中按剑,神情肃穆。敌军的命星已坠落下,胡疆青天为之一空。

D.七、八句写敌人运数已尽,必定会向大唐投降称臣,这是诗人自己对战事发展作出的乐观判断。

2.有人评价李白的诗歌展现了“生命的激扬”,请结合这首诗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答案】1.A

2.①送别族弟,却无悲戚,充满乐观昂扬的斗志。

②虽为文人,却不只是舞文弄墨,拥有杀敌立功的渴望。

③虽写战争,却无残酷场景,写得爽快豪迈。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A.“表达出诗人对前朝的向往”表述错误,“汉家”这里指代唐王朝,表现出诗人对唐军必胜充满信心。

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品味诗歌情感的能力。

首先理解“生命的激扬”的内涵,把握李白的创作风格。“生命的激扬”即生命的激昂振奋,结合李白的创作风格来看,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作品中写景抒情雄奇豪放,性情狂傲,肯定生命的价值,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由诗歌标题“送族弟绾从军安西”可知,这是送族弟出征,自然对其抱有期望,且颔联“尔随汉将出门去,剪虏若草收奇功”和尾联“明年应入葡萄宫”的意思是:你跟随大将军出门去,杀虏就如挥镰刀割草,一定会立下奇功,明年你就能驱马入宫报捷。李白希望李绾舍生忘死报效国家,乘风破戎、杀敌立功,表现出长辈对晚辈的殷切期待之情,毫无悲戚之感,充满乐观昂扬的斗志。

颈联“旄头已落胡天空”和尾联“匈奴系颈数应尽”想象此次出征的结果,匈奴侵略者的命数已尽,诗人对作战充满信心,虽为文人,却不只是舞文弄墨,拥有杀敌立功的渴望。

由诗歌标题中“……从军安西”可知,这首诗歌是送别族弟前往战场,从军出征之时所作,首联“汉家兵马乘北风,鼓行而西破犬戎”描述大唐兵马出征的雄壮气势,“我大唐兵马乘北风出征,军鼓壮行色,向西击破万恶的侵略者”,激情昂扬,展现了大唐的军威和大唐将士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虽写战争,却无残酷场景,写得爽快豪迈。

二、(2022·宁夏·石嘴山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双调]蟾宫曲 长沙怀古

卢挚

朝瀛洲暮舣湖滨,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

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

【注】①注释:元成宗大德(1297—1307)初年,作者被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不久就被外放湖南长沙。②瀛洲:本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网罗人才,成立文学馆。入选者极受人羡慕,称内“登瀛洲”,被视为登临仙境一样荣幸。

3.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上任要职不久就被外放到湖南当一名地方官,“朝”“暮”极言变化之迅速。

B.作者到访洞庭湖一带,向岳麓山觅诗,赴湘江寻春,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以吐心中不快。

C.兰花和杜若构成一个清新的画面,“纫兰”“搴若”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D.极目远望,苍梧山上暮云环绕,黄陵庙里的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

4.此曲为怀古名篇,历来被称赞“沉郁悲怆”,请结合全曲赏析。

【答案】3.C

4.(1)意境萧瑟暗淡。暮色沉沉,苍梧山、黄陵山被晚霞笼罩,苍梧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积满尘土。(2)感情悲怆。作者上任要职不久就遭遇外放,他怀才不遇,只能向山水寻求慰藉,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伤与凄凉。(3)感情深沉、丰厚。作者由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骚客也被外放到长沙这偏远之地,体现出作者对这一类现象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4)情感表达含蓄蕴藉。作者借寻诗、寻春来吐露心中不快,借屈原的经历来说自己,同时又把心中的悲伤情感融入眼前被暮云遮住的高山,被尘土封住的墓陵、宝瑟中,饱含沉郁悲怆之情。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错,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不禁忆起与自己遭遇相似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屈原遭遇的深切理解。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整体风格的鉴赏能力。

从写景及意境来看,“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写暮色沉沉,苍梧黄陵山被晚霞笼罩,极目远望,苍梧山上的陵墓、黄陵庙的湘妃宝瑟已经覆满尘土,令人心生感伤。被暮云笼罩的苍梧,黯淡的黄陵,凝尘的宝瑟,意境萧瑟暗淡。

从情感来看,首句“朝瀛洲暮舣湖滨”,作者早上还在集贤院上任,晚上就已经乘船到了长沙。“朝”与“暮”自然是夸张的说法,意在说明境遇改变之迅速。一看便知作者怀古伤情的原因——怀才不遇。“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交代卢挚到访洞庭一带的目的,只能在秀丽的山水中寻找快乐,聊以自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限悲伤与凄凉,感情悲怆。

“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世态变化万千,长沙千百年来停留过多少遭逐的文人墨客,他们不受皇帝赏识被贬至此,只能用文字诉说心中的抑郁和愤懑。这样的历史至今仍在反复。作者由己及人,由自己的不幸遭遇想到千百年来,有不少文人骚客也被外放到长沙这偏远之地,体现出作者对这一类现象的思考和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感情深沉、丰厚。

作者无辜被贬,情绪低落,但他却说“向衡麓寻诗,湘水寻春”,作者借寻诗、寻春来吐露心中不快;“泽国纫兰,汀洲搴若,谁与招魂?”作者徘徊在湘水之滨,隔着悠久的岁月向沉江而死的屈原致敬,其中也包含着对屈原处境与遭遇的深切理解;“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把心中的悲伤情感融入眼前被暮云遮住的高山,被尘土封住的墓陵、宝瑟中,饱含沉郁悲怆之情。可见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三、(2022·陕西·西安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①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②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③识姓名?

【注】①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府。②“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出车》。③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事情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说明诗人来不及收拾准备就启程,“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急迫和辛苦。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神态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三联点明了诗歌的具体时空是春天的黄昏,也以回忆的视角描绘出作者一路上所感受到的祥和宁静的田园风光。

6.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复杂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5.C

6.①心念国事。首联写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裘骑羸马,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艰难的担忧;颔联写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②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池塘、群鸭戏水的欢畅热闹以及川原桑柘在晚烟中平展的美景,表现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错,作者觉得自己表面清高,其实也不能免俗,是一种自嘲的笑。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心念国事。首联写“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首句“幕府文书鸟羽轻”,单刀直入,叙述赴邓原因,起势极为迅捷。“幕府”,古时军队出征,使用帐幕,因而把军政大吏的府署称为幕府,这里是指邓州州府。“鸟羽轻”,意义双关:一指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类似后来的“鸡毛信”,表示紧急;二是指传送之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这三个字,把征召的紧急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已经暗含不得不急赴之意。“敝裘羸马月三更”,诗人穿着破皮袄,骑着瘦马,半夜里在月光下赶路。这一句用了三个名词性的词组,而不用关联词,巧妙地构成了一幅清冷而略带凄凉的画图,不仅明白表现了赶路之早,而且隐含着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作者应檄赴邓,着敝跨羸,星夜赶路,隐含国家时局的艰难和个人心境的伤感;颔联写“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官有程”,虽不情愿,但征召有期,国家又有急难,不得不立即动身,表现了他以国事为重的可贵精神。

希望终老田园。颈联写“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十里池塘中,一群群鸭子正在拍水嬉戏,高声鸣叫,一片热闹景象。整个川原中种植的桑树和柘树,平展在晚烟之中,仍然是一派美好景色。这当中,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但另一方面,在行进中不知不觉薄暮来临,看到田间的农夫已纷纷归家,而自己还奔波于道途,表现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田园生活的留恋。

矛盾、无奈之情。尾联写“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识姓名”,意思是:我此生只应终老田间,是谁叫朝廷的春官识得我的姓名呢?这最后一联与前面相呼应,补足了第二联的意思,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希望终老田园,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然而,作者又在马不停蹄地向前赶路,并非真的要息隐田园,他的以国家为念的思想,其实是战胜了个人意愿的,只是有些矛盾罢了。表达了作者虽志在终老田园,但春官识名,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心情。

四、(2022·湖北·黄冈中学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逢王建有赠

张籍

年状皆齐初有髭,鹊山漳水①每追随。

使君②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

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

经今三十馀年事,却说还同昨日时。

【注】①鹊山漳水:作者与王建早年同窗之地。②使君:汉以后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与友人年岁相若,久别相逢,想起当年深厚的同学情谊,感慨万千。

B.颔联重在回忆当年四处交游。他们一起朝见使君、夜会处士,问学赋诗。

C.往事虽然已经过了很多年,但依然恍如昨日,可见两人年少时相交之深。

D.诗歌层层抒写,以平实的语言叙写与友人久别重逢后的欢喜,格调清新。

8.本诗第三联道出了人们向往的求学生活情景,请简要分析。

【答案】7.B

8.①求学生活,应多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切磋、分享,互相请教、问询;②求学生活,应努力探求义理,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③求学生活,要学会享受过程,做到气定神闲地参悟奥义。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颔联重在回忆当年四处交游”错误。颔联是回忆当年求学时的情景,不是回忆当年交游广泛。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

本诗第三联“新作句成相借问,闲求义尽共寻思”,描写的是同学之间互相询问,共同努力,不断创作新的诗词歌赋,空闲的时候就一起探讨课题。表现出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互相学习,谋求上进的融洽求学生活。

其中“新作句成相借问”,体现了同学之间彼此学习,平等求学,在切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认识;“闲求义尽共寻思”,体现同学之间努力探求义理,相互帮助,探讨课题的浓厚求学氛围,表现要有深入探求事理的精神;

“闲求义尽”,还强调求学中需要专注用心、气定神闲,“共寻思”表现了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同学一道享受学习探究的过程。

五、(2022·陕西·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中秋月

【唐】罗隐

湖上风高动白蘋,暂延清景此逡巡。

隔年违别因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

蟾向静中矜爪距,兔于明处弄精神。

嫦娥老大应惆怅,独倚苍苍桂一轮。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点明赏月的地点,然后写诗人因被月色吸引而留恋水岸。景物描写与诗人悲伤的感情形成反衬。

B.古人传说月中有蟾蜍和玉兔,颈联化用这两个典故,借蟾蜍“矜爪距”和玉兔“弄精神”写出月的明亮。

C.尾联表面上写嫦娥的惆怅和孤独,其实是暗示诗人自身。结合中秋这一特殊时节,诗人之悲更增一层。

D.全诗借写月之圆,暗喻中秋佳节人的团圆;借写嫦娥的惆怅,暗示诗人自身的孤独。通篇借景抒情,委婉含蓄。

10.在有的版本中,诗题写作“咏月”,以颔联为主,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试说明为何“咏中秋月”诗题更为合理。

【答案】9.A

10.①月亮几乎是天天得见的,而中秋的明月则一年一见,如此才能解释颔联中“隔年违别”的话;

②中秋明月往年得见,今夜又得见,所以诗人说“似故人”;

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月团圆,而诗人却孤身一人,更增其悲。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景物描写与诗人悲伤的感情形成反衬”错误。“湖上风高动白蘋”是哀景,因此,应该是正衬。

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

“咏中秋月”诗题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隔年违别因何事,半夜相看似故人”,诗人因被月色吸引而留恋水岸,俗事纷扰,时隔一年才再次赏月,此时的圆月似故人一般。只有中秋的明月则一年一见,“隔年”“故人”恰恰说明是“中秋月”。

全诗借写月之圆,暗喻中秋佳节人的团圆;借写嫦娥的惆怅,暗示诗人自身的孤独。“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佳节月团圆,而诗人却孤身一人,更增其悲。

六、(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渊明像

艾可翁①

漉酒不孤头上巾②,醉来万事等浮尘。

谁家三径无松竹,肯说昨非能几人。

仕晋何心更仕刘②,知几闻早去来休。

多君不肯腰轻折,非为区区县睿邮。

【注】①艾可翁,南宋诗人。咸淳年间,南宋爱国丞相江万里荐之于朝,为朝议郎。贾似道逐万里,目之为同党,艾可翁遂弃官不仕,隐居故里,从事诗歌创作。②头上巾: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头上巾:这里特指陶渊明自己所戴的漉(过滤)酒巾。《宋书·隐逸传》载,渊明“值其酒熟,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着之”。③刘,指刘宋。元熙二年刘裕代晋称帝,改国号“宋”,史称“刘宋”。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采用白描手法,抓住画像的主要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照应题目。

B.第二句的“万事等浮尘”,表现出陶渊明“齐万物”、潇洒达观的人生观。

C.第三联中提到既“仕晋”就不会“仕刘”,既是赞赏陶渊明,也有自比之意。

D.诗歌以不追求睿邮官职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不向权势低头的赞美。

12.艾可翁为陶渊明画像题诗,表达敬仰之情,请简要概括诗人为何敬佩陶渊明?

【答案】11.D

12.①陶渊明潇洒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

②陶渊明有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

③诗人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D.“不追求睿邮官职”错。从“仕晋何心更仕刘”看,诗人称赞的是晋灭亡后,陶渊明多次拒绝刘宋的征辟,此次他的不再折腰,是忠臣不事二主的气节,更令人钦佩。与当初因为不愿受辱于无礼傲慢的督邮而辞官不同,所以说“非为区区县睿邮。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第一联后句“醉来万事等浮尘”,意为:陶渊明喝醉酒后把仕途看作浮尘一样轻。表现了陶渊明潇洒达观、率性不羁的性格和看透世情、迷途知返的行为,让诗人极为赞赏。

第三联,诗中提到既“仕晋”就不会“仕刘”,既是赞赏陶渊明,也有自比之意。诗人写出了陶渊明有忠于晋室、不肯再次折腰事刘宋的坚贞气节,让诗人极为钦佩。

最后一联,是说陶渊明都“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己以也不会去追求睿邮这一官职。诗人要以陶渊明自励自勉,表达自己坚守气节,宁可归隐山林,也决不向权势低头的坚定信念。这也是诗人敬佩陶渊明的原因。

七、(2022·湖北·襄阳五中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村老

陆游

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

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

骨肉团栾无远别,比邻假贷不相违。

人间可羡惟农亩,又见秋灯照捣衣。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写村老之强健,他至夜深仍精神矍铄,可与诗人款谈。

B.颔联叙所见之事: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

C.颈联上句承上,写村老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下句转写其与邻里的关系。

D.全诗语言典雅有韵味,感情深挚,情韵悠然,描绘了一幅温馨的乡村野老生活画卷。

14.“村老”的生活有哪些可羡之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13.D

14.①“村老”年高体健,举世稀少,夜深而精神不衰,令人羡慕。②“村老”儿子勤劳,骨肉团聚,可共享天伦之乐,令人羡慕。③“村老”乐于助人,不吝借贷,邻里关系非常融洽,令人羡慕。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语言典雅有韵味”分析错误,通过阅读诗歌,从“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等诗句可以体会出,本诗的语言风格应是平易质朴。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首联“强健如翁举世稀,夜深容我叩门扉”可知,村老在深夜仍欢迎访客,可以与诗人交谈,可见虽然年龄很大,但身体强健,精神头很好,没有疾病的痛苦,这是可羡之一。

由“大儿叱犊戴星出,稚子捕鱼乘月归”“骨肉团栾无远别”可知,村老长子勤于耕种,披星而出;幼子外出捕鱼,乘月而归。一家骨肉团聚,无须远别,这是可羡之二。

由“比邻假贷不相违”可知,村邻相借,村老不推诿,乐于助人,邻里关系很好,这是可羡之三。

八、(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使东川·南秦雪①

元稹

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

飞鸟不飞猿不动,青骢御史②上南秦。

【注】①元稹被贬到四川通州途经骆口驿所作。②青骢:释义为毛色青白相杂的骏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首七律对仗工整,首联“帝城寒尽”对“骆谷春深”,帝都寒意已尽,骆谷暮春已来却未有春意,写出了此地天气寒冷。

B.颔联“才见”“已惊”表现出蜀道气候变化之快;“云似盖”“雪如尘”有云就马上下雪了,更突显环境恶劣。

C.颈联化用岑参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

D.诗人受贬走在荒芜人烟的蜀道之上,“飞鸟”“猿”不飞不啼,只有几声青骢蹄声表现出四周环境沉寂苍茫。

16.元稹诗作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请结合本诗进行分析。

【答案】15.C

16.参考答案1:①辞浅意哀(表达):整首诗浅显易懂,简单、朴实地表达出最哀伤、最深沉的感情,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以及自己被贬到蜀的哀愁和对未知的忐忑。②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诗人独自骑马在入蜀途中,表现出被贬的孤独、悲伤。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

参考答案2:①辞浅(语言风格):整首诗浅显易懂,在平实的语言中表达出入蜀之路的艰险。②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意象意境):即使是仲春时节,却寒雪未去,周围都笼罩在严寒中,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③极为扣人心扉(情感):全诗在写景中,描绘出苍茫沉寂的意境,诗人被贬,不仅心冷,又碰上蜀地的严寒,身心俱寒俱悲,不禁让人生发同情。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同样将雪比作银白色的梨花,表现出蜀道上雪景之美”错误。这首诗歌为作者被贬途中所作,写出了被贬途中环境的恶劣,借景抒情,写出了前途艰险和诗人内心的悲苦、孤独。颈联“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是说如笋石般的山峰好像上千矗立的玉石,松萝树林也披上了万朵银花,写出了雪景的别样特点。岑诗将雪比作“梨花”,而这句诗将雪比作“银白色的花”,并没有说是“梨花”。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诗句中“春深未有春”“才见”“云似盖”“已惊”“雪如尘”“飞鸟不飞猿不动”等处可知,本诗“辞浅”,以口语入诗,语言平实浅显,通俗易懂。

对诗歌“意哀”的分析,可以从“寒尽”“未有春”“飞鸟不飞猿不动”等意象和词语去感知,体会路途的凶险以及作者被贬到蜀的孤独、哀愁和对前途未知的忐忑之情。此外,根据诗歌注释中对元稹被贬到四川这一写作背景的分析,我们也能体察诗人的“意哀”之情。

对“扣人心扉”的理解,要结合注释“元稹被贬”和诗中所写“帝城寒尽临寒食,骆谷春深未有春”“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描绘了作者在赴蜀途中感知的环境的恶劣,来体味诗人被贬的孤独寂寞,从而引发读者的同情,产生情感的共鸣。

九、(2022·江苏苏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步入衡山

[南宋]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听到小溪那边有鸡鸣之声,推断应有人家,这是以倒装手法起笔,写入山见闻。

B.颔联想象奇特,比喻贴切,尤其以“凤尾”形容露出地面的满山“竹笋”,美感十足。

C.颈联写乌云缭绕如瘴气,雨小如丝,但山道并不因此而泥泞,以此可知诗人游兴不减。

D.全诗紧扣题目落笔,脉络清晰,前三联可谓移步换景,写衡山之景,最后以感慨收束。

18.尾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17.B

18.(1)对官场生活的厌倦;(2)对自然山水的热爱;(3)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凤尾’形容露出地面的满山‘竹笋’”错,凤尾,凤尾竹,亦泛指竹子。写漫山遍野的翠竹,迎风摇曳,枝叶繁茂,整整齐齐。此句没有运用比喻。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尾联“更无骑吹喧相逐,散诞闲身信马蹄”意思是,此时没有那喧闹的出行鼓乐,可以逍遥自在地随意骑马游玩。此联以情语作结,直抒感慨。上句写的是过去。诗人回想以往出游时,前呼后拥,喧嚣热闹,十分排场,但却极受拘束,令人厌烦。下句写的是现在。只身一人步入衡山,愿走就走,愿停就停,信马由缰,逍遥自在,独享山水之秀,风光之美,真是人生一大乐趣。这两句于质朴中见真情,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十、(2022·江苏常州·模拟预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寄辛承旨①,时承旨招,不赴

刘过

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照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传杯。

白言:“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纵横二涧,东西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不若孤山先访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注:辛承旨,指辛弃疾。时辛弃疾在绍兴,刘过在临安(今杭州)。

19.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构思和章法奇特,打破词体的格律约束,通篇采用对话体,假想自己与三位不同时代的前贤在西湖饮酒赏景,读来好似一出绝妙的诗剧。

B.香山居士、林和靖、东坡老分别是白居易、林逋、苏东坡,他们或曾在杭州为官,或曾隐居西湖畔,作者此时亦在杭州,所以有了词中灵妙的想象。

C.巧用香山居士、林和靖、东坡老三人有关西湖的诗文构成对话情境,西湖美景与优美诗文相映成趣,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奇绝的构思才华。

D.由“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可知,三位前贤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还是先去孤山访梅,等到天气晴好以后,再去拜访身在绍兴的辛弃疾。

20.这首词既是文学作品,同时也可以看作一封回信。面对辛弃疾的邀请,作者寄答了这首词,委婉地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答案】19.D

20.①前三句,表达了作者不顾风雨、渡江赴招、痛快一聚的渴望;

②词的主体想象三位前贤的挽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滞留杭州、无法赴会的遗憾;

③最后三句,表达了自己雨住天晴之后再前往拜访的期望。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三位前贤经过一番讨论后”说法错误。结合标题及整首词,这句话是三位前贤对作者的挽留,认为作者不妨先在孤山访梅,等天晴后再去赴辛弃疾的邀请。

故选D。

20.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1)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想着你用整斗酒和猪腿将我款待,在风雨中渡过钱塘江与你相会岂能不愉快?表达了作者不顾风雨、渡江赴招、痛快一聚的渴望。

(2)“被香山居士……驾勒吾回”四句是说自己半道中被白居易邀约林逋、苏东坡强拉回来;然后写苏东坡说西湖如西施,或浓妆或淡妆自照于镜台,白居易说到天竺山去啊,那里如画卷展开,寺庙巍峨,流光溢彩。可爱的是东西二溪纵横交错,南北两峰高低错落,白云飘飘,林逋说梅花的馨香幽幽飘来,怎比得上先到孤山探访香梅之海。所以,词的主体巧用香山居士、林和靖、东坡老三人有关西湖的诗文构成对话情境,作者想象三位前贤对自己的挽留,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滞留杭州、无法赴会的遗憾。

(3)末三句是说,待到雨过天晴再访稼轩不迟,我暂且在西湖边徘徊。作者面对辛弃疾的邀请,寄答了这首词,委婉地说出推迟行期的意思,表达了自己雨住天晴之后再前往拜访的期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