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高考考试试题莫言作品「莫言语文课本」

时间:2022-12-16 12:13:07 来源:慧眼观世事

大家好,高考考试试题莫言作品「莫言语文课本」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下午见到《**市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题》,吓了一跳!

一、首先是作文题,让人觉得心里老大的不痛快。

这个题目简单得很!重点就是要求里的一句话:越是品行高贵的人,越会顾及他人的感受,让人如沐春风。

围绕这个写一篇议论文,一点问题也没有。看的不入眼的地方是提供的三则材料:一则是日本企业家松下,一则是中国作家莫言,还有一则是美国作家亨利-沃德-比彻,

当然,出题人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我。

1、如果是我,一定注意古今中外,出个中国古人的,出个中国现当代的,再出一个外国人,比较有代表性嘛。

2、如果是我,一定不选莫言!因为莫言算是有争议的人物,我是看不下的。

高中部编本教材中,那么多名人:袁隆平、张秉贵、钟扬、屠呦呦都可以,甚至闻一多、郭沫若,只要是现当代的,都行。

但是这里偏偏选了个莫言,算是我狭隘好了。

二、文学类文本居然选了一篇莫言的《儿子的敌人》

我看来看去,这篇文章是不能作为高中生考试的内容的,因为涉及到政治正确的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听我细细的分析一番。

(一)小说《儿子的敌人》的情节和主题

1、《儿子的敌人》的情节是什么?

第一节:

在解放县城的战争中,孙寡妇提心吊胆,求菩萨保佑自己的儿子。

她的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她的小儿子小林----一个号兵,正在随军攻打县城。战斗中,号声停了,孙寡妇冲出去寻找自己的儿子。遍地的伤员,遍地的尸体,女卫生员粗声粗气地说:“您不要添乱了”。

孙寡妇一遍一遍地看着那些尸体,没有找到儿子。她被村长骗回了家里。

第二节:

女卫生员带人送来了小林的尸体和军号,告诉孙寡妇小林牺牲了。并催促她赶快验收,她还要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结果打开了卷尸体的席卷,里面却不是小林,而是一个同样年轻的国军士兵。

女卫生员惊恐,民兵队长指斥担架队抛弃了烈士的遗体,村长说这可能只是打扫战场时换了套衣服。

孙寡妇对死去的国军年轻人充满同情,怕他被狼拖狗咬,承认那就是自己的儿子。

她给年轻人擦了脸,换了小林的衣服,把自己的木柜给年轻人当了棺材。

第三节:

女卫生员再次临门,送来一根粗大的席卷。

看看上面的这句话,命题人是很有胆量的,我看出这份试卷的人也是很有胆量的。

2、《儿子的敌人》的主题是什么?

(1)谁是孙寡妇的“儿子”?

大林是,他死在前年打麻湾的战斗中了。

小林是,他“牺牲”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了。

国军年轻士兵是,他死在坚守县城的战斗中了。

(2)谁是“儿子”的敌人?

战争!战争从“母亲”孙寡妇身边夺走了她的儿子,把他送上了战场,让他们走向死亡。

战争的一方。他(她)们把死去的“儿子”胡乱地送还给母亲,仅仅用一个席卷。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戕害了“母亲”的“儿子”们。

(3)孙寡妇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孙寡妇是一个具有无限的同情心,无比的关爱心,视天下所有年轻人为“儿子”的具有人性光辉的母亲。

(二)小说《儿子的敌人》的问题在哪儿

1、这篇小说的背景是什么?莫言的矛头何向?

是解放战争。

如果“儿子的敌人”是解放战争,那么,解放战争还有正义性吗?

莫言把矛头直指推翻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解放战争,

如果“儿子的敌人“是解放战争的某一方(你心里明白),是他们把千千万万的活着的普通年轻人送上了战场,让他们走向死亡,然后把尸体用席卷一卷,然后“还”给了母亲。

莫言把矛头指向了谁?

2、教师绕不过去的坎是什么?

作为一篇小说,必须分析情节,环境,人物,主题。当我们一线教师拿到这篇文章时,该怎么样给学生做讲解?

(1)人物

孙寡妇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女卫生员是个什么样的人? 民兵队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村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死去的国军士兵是个什么样的人?大林和小林是个什么样的人?

(2)环境

这是个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须知,社会环境是由人组成的。

(3)主题

你怎么向学生解释小说的主题?解释小说的题目?

(三)这篇小说不是第一次出现,网上已经有了。而且小说的题目设置更是明目张胆。

1、网上的《儿子的敌人》的题目

题目有这些: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女卫生兵前后嗓音的明显变化以及孙大娘“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暗示当时不过是孙大娘的一个梦境。

B.小说善用对比衬托。例如“西边的天脚出现了一片杏黄的暖色”,所展现出的温馨与美好,突显了死亡的冰冷残酷。

C.小说兼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描写,不仅刻画了鲜明的形象,也表现了人物内心丰富而细腻的情感。

D.小说主要采用全知叙述视角,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战斗场景,孙大娘的叙述视角也时常出现,丰富了叙述的层次性。

8.小说运用“幻觉现实主义”手法,以幻觉表现现实。请结合全文,从意象、细节、情节中任选其二予以赏析。

9.小说标题“儿子的敌人”,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予以探究。

关于第9小题的答案解析和假答案: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小说标题含义的能力。

“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在孙大娘梦境中,“儿子的敌人”是被误抬回来的敌方士兵,是被符号化的具体的人。

“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儿子的敌人”也是“苦命的孩子”,借孙大娘的感慨表达对死者的同情与悲悯,所以孙大娘认下了这具可能是“儿子的敌人”的尸体。

“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儿子的敌人”也是人,也有父母家人,彰显的是普遍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答案】①“儿子的敌人”是孙大娘梦境中被误抬回来的敌方士兵,是被符号化的具体的人。②“儿子的敌人”也是“苦命的孩子”,借孙大娘的感慨表达对死者的同情与悲悯。③“儿子的敌人”“就像”儿子的“孪生兄弟”,彰显的是普遍人性的光辉与伟大。

(为什么说它是假答案? 表面看这个敌方士兵是敌人,但是他又是孙寡妇的“儿子”,他既然是儿子,那他的敌人是谁?)

2、期末试卷中的《儿子的敌人》的题目

(四)愿意琢磨的人琢磨琢磨这些话语背后的是深层含义

1、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为什么是死?而不是牺牲?)

2、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

(络绎不绝,像一条河,恐怖不?)

3、她也跟着冲过去。哭喊着儿子的名字。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

(什么叫“添乱”?为什么“粗声粗气”?后面呢?清脆的、严肃的,惊恐不安、大声,满面悲戚、低声)

4、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

(活的带走了,死了的,不要了。)

5、她一遍遍地看着他们,从一具尸体到另一具尸体。她用颤抖的手,小心翼翼地拂去他们脸上的雪花。她感到手上粗糙的老皮,摩擦着那些年轻的面皮,就像摩擦着绸缎。

(年轻的,像丝绸一样的生命啊)

6、(第一次)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

(第二次)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

(为什么要突出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无数次地抢救?无数次的送还?无数次的伤害?)

7、(第一次)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

(第二次)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

(小说中的物不是瞎写的,席筒啊)

8、“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

(请你赶快验收?什么情绪?)

9、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泄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

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绺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灿烂的绿光?年轻,漂亮,甜蜜的微笑?这是死得其所么?)

10、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

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

(为什么惊恐不安?为什么冷冷?)

11、“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

(村长为什么老练?临时换衣服?为什么解放军临时换了敌人的衣服?)

12、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

“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

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

(孙寡妇是朴素的人性美吗?还是糊涂?)

13、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

(木柜,席筒,这就是差别。)

五、看看教研室下发的标准答案

看清楚,矛头直指“解放战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