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鉴赏百科:愿效濠梁鱼戏乐 流连荻港不须归

时间:2021-09-07 09:45:08 来源:

愿效濠梁鱼戏乐 流连荻港不须归

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以字行,后改字正叔,号南田,别号云溪外史,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晚年居城东,号东园客、草衣生,迁白云渡,又号白云外史。少时家贫,生而敏慧。能诗,精行楷书;擅山水画,尤擅花鸟画。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吴历合称“清六家”或“四王吴恽”。其在学识、气节、诗文和对花鸟画的创新、发展等方面,对后世影响深远。传世作品有《荻港游鱼图》(见右图)、《红莲图》、《春花图》、《双清图》等。在花鸟画领域,五代时已形成以黄筌、徐熙为代表的两大流派,世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说。之后的花鸟画家虽各有创新,但终难逃脱这两家的窠臼。明代的花鸟画家也是如此。他们虽受到陈淳、徐渭等水墨写意花鸟画的影响,但秉承传统的画家仍然恪守工笔重彩、风格严谨的绘画形式,少有创新。而恽寿平糅合黄筌、徐崇嗣两派技法,开创了“恽体”花卉画法,正如张庚《国朝画征录》中载:“(恽寿平)舍山水山水而学花卉,斟酌今古,以北宋徐崇嗣为归,一洗时习,独开生面,为写生正派,由是海内学者宗之。”恽寿平创造的这种“恽体”花卉画法,笔法秀逸、色彩明净、格调清雅,使明末清初的花卉画坛为之改观,影响了当时大批花卉画家,形成了著名的“常州画派”。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还写道:“近日无论江南、江北,莫不家家南田、户户正叔,遂有‘常州派’之目。”《荻港游鱼图》又名《落花游鱼图》、《藻影鱼戏图》,纸本设色,纵65.5厘米,横30.1厘米。此画作于康熙十四年(1675),时值画家43岁,正是他创作的成熟期,用笔、用墨都不落刻画的痕迹。嘉庆、道光年间,此作曾由平湖梦庐主人钱云树收藏,后归庞元济收藏,现藏上海博物馆。此作的立意和布局是对刘寀《落花游鱼图》长卷的局部借鉴,只是技法有所创新,形式也改为立轴。

《荻港游鱼图》中,湖光潋滟,荇草浮动,一片红色花瓣漂在水面上,引起了鱼群的注意。九条灵动的鲦鱼盘桓游动,簇拥在一起;另有一条较大的鲦鱼,调头径直向落花游去。群鱼用水墨绘出,以重墨点鱼睛,以浓墨染鱼脊,以淡墨晕染鱼身、尾鳍,笔触细腻,造型准确。在墨色的烘托下,鱼肚呈现出自然的灰白色。整个画面的焦点是画面中央漂着的花朵。虽只有一朵,但画家采用没骨画法将其表现得极为生动,可谓点睛之笔。以朱色渲染的花朵,在以墨色为主调的画面上呼之欲出。画面下方的水藻以细笔勾勒,线条婉转,运笔迅疾,形态洒脱,虽在不经意间绘成,却又神采飞扬。水藻间以些许淡赭色加以渲染,设色清浅。浮在水面上的青萍是直接染画而成的,笔法精妙生动,几乎看不见笔触。花青、淡赭相叠晕衬,相连成片。静浮在水面上的浮萍与嬉戏的群鱼、舞动的水草形成静与动的对比。画面上方,一簇叶子用水墨渲染而成,阴阳向背,层次分明,墨韵生动。背景是幽远的山峰。画家以恬淡、灵动、轻柔、苍茫的水墨,绘出似有似无的天外之天,虚空清远,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

纵观《荻港游鱼图》,主题明确,层次丰富,构图疏密有致。在准确造型的基础上,画家把墨、色、水三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种“色染水晕”的手法,使画面有一种空灵感。恽寿平一生历经坎坷。明末清初的战乱,使他幼年时就与父兄离散。后来,在杭州灵隐寺住持具德和尚的帮助下,他与父亲重逢。他为人耿介不阿,绝意仕途,以卖画为生。他多次往来于常州与杭州之间。他到杭州,一是为了卖画,二是为了观赏西湖美景。他寄居在东园高云阁,终日在那里写生、会友、吟诗、作画。《荻港游鱼图》中“余客湖滨,绿堤花岸,蒲滩荻港,于此流连”的题跋,正是他当时生活的写照。他借庄子与惠子在濠上观鱼的事典,描绘了水中游鱼自得其乐的情景,暗示自己仿效庄周、回归自然的愿望,表达了对青蓑钓隐生活的向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