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农民的追求木匠「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

时间:2022-12-18 14:53:07 来源:逐魂枭

大家好,农民的追求木匠「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苏木匠的儿子从上海回来当木匠了。

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很吃惊。

苏家算是木工世家,在村里木匠颇受人敬重。但苏木匠坚决不让他儿子苏瞬生当木匠,而是让他安心读书,最终读完了硕士,顺利留在了上海。

苏木匠提到在上海打拼的儿子,总是一脸的自豪。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让儿子做木匠,苏木匠亮出缺了一根手指的左手,一言不发。别人也就不再问了,很显然,那根手指是被电锯之类切断的。

现在苏家已经闹翻了,几乎全村都能听到苏木匠的怒吼声。怒声平息之后,苏瞬生扛着工具和生活用品搬到了苏家老宅。

我听到这消息虽然很吃惊,但并不觉得意外。苏木匠让我去劝他儿子,于是我只好勉为其难的去了一趟苏家老宅。

苏家老宅是苏瞬生的太爷爷在世时建造的,中间经过几次修葺,依然保持着古朴之美。然而终究不如新建的小楼明亮漂亮,因此苏家老宅很久没人住了。

随着苏瞬生的搬入,苏家老宅再次响起了锯木头的声音。

苏瞬生硕士毕业才一年,他本来在一家大型外企工作,收入颇丰,工作也很体面。苏木匠自然不理解儿子为何放弃高薪回来当木匠。

苏瞬生给我的答复是“我不想为了那个面子而活,太焦虑,太累,当木匠没那么累”。可是我明明从苏木匠身上看到太多身为木匠的焦虑。其实不仅仅是苏木匠,几乎所有人都很焦虑,无论有钱还是没钱。

看着我疑惑的神情,小木匠放下手中的木锯,给我做了详细解释。

一、为什么中国人这么爱面子?其实是对地位的渴望产生了焦虑

1、个人心理层面对地位的渴望,人们常常期望过高,从而产生焦虑。

20世纪40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开创了人本主义心理学。

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的生理需要和第二层安全需要属于低层次需要,但是需要优先满足。第三层的情感和归属感,第四层尊重需要以及第五层自我实现,都建立在第一层和第二层需要已经满足的基础之上,而且在低层次需要满足之后,高层次需求会自然产生。

现代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已经可以满足,对尊重的需要就自然产生了。

现代人积累财富、追逐权力,其实要的并不是财富和权力本身,而是拥有财富和权力会带来显耀的地位,这种地位可以带来尊重。一些非常富有的人积累的财富已经足够他好几代子孙挥霍,但他们仍然在聚敛财富。

如果从财富本身来说,他们这种狂热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如果我们看到他们聚敛财富的同时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就很好理解这种行为了。他们要的是背后的尊重,并不是财富本身。

尊重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的感觉,也就是自尊;另一个是别人的看法。

低自尊或者得不到别人认可,尊重的需求就得不到满足,就会引发焦虑。自尊和期望有关,如果实际成就低于期望,就会出现低自尊,如果实际成就大于期望,自尊就会比较高。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经提出关于自尊的公式,自尊等于实际成就除以个人期望。

18世纪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平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平等思想提倡政治平等,在社会和经济上的机遇平等。平等思想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但是对个体来说,很容易产生过高的期望。

你也许不会期望成为比尔盖茨,但如果你身边的同事升职加薪,你肯定会产生升职加薪的期望,如果最后你没有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你的自尊就会受到打击。为了升职加薪,你会奋斗拼搏,一直处于紧张之中,也就是变得非常焦虑。

降低自己的期望可以提高自尊,但是社会层面并不提倡这样,所以焦虑依然会存在。

2、社会的势利倾向与精英崇拜。

尊重的需要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尊,另一个是别人的看法。中国人的面子其实就是来自别人的看法,本质上就是社会的倾向,而人类社会从历史上就有一种势利倾向。有很多作品讽刺那些势利小人,但是从古至今,势利小人一直存在。

“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意思是富人哪怕再低调,也会被人关注,受到追捧和奉承,而穷人即使身处闹市,也不会有人理他。

如果你自认为有足够的智慧,但只要不具备社会认可的地位,势利者依然会漠视你。你和势利者相处,会感到恼怒,也觉得紧张气馁,感觉内心深处的自我非常渺小,而且你无力改变这种歧视。

现代精英取代了过去的贵族,拥有了新的特权。精英崇拜思想认为,在平等基础上,这些精英获得了大量财富,这些财富是他们用自己的才能获得的,和过去的贵族完全不同,因此他们理应享受这些财富,而不应该做慈善,不应该帮助穷人。

精英崇拜思想的逻辑是,大家的机会都是平等的,你贫穷是因为你无能。这种思想下,贫穷不仅仅是痛苦,而是一种羞辱。

实际上在机遇面前,你失败并不是因为你无能,能不能成功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

3、现代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

现代社会,我们的地位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由现代经济体系的不确定性导致的。

首先我们的才能其实是变幻无常的。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我们并不能随意支配我们的才能。我们的状态会变化,当机遇来临的时候,我们可能状态很不好。当没有机遇的时候,我们可能处于一个很好的状态下。

比如一个播音员,当他面临着一项重要的播音活动,这项活动可以让他立刻成名,但是他如果这段时间状态不佳,可能表现就不太好,机遇就会失去。无法掌控自己的才能会引发焦虑。

其次就是运气。一些成功的人常常很谦虚的说自己是运气好,人们也会接受这种说法。但失败的人如果归罪于运气不好,人们恐怕不太容易接受,一般会认为这是在找借口。

实际上运气就是无法掌控的,比如刚才举的播音员的例子,如果那一天,他生病了,不能说话,机遇就失去了。但他并不能控制自己不生病。

第三则是雇主。现代社会中,人们在经济上存在着普遍的雇佣关系。在雇佣关系中,雇主很显然处于优势地位。雇员不仅要担心自己能不能被长期雇佣,还要忍受工作模式带来的羞辱。你能不能升迁,能不能加薪,能不能继续在这儿工作,都要看雇主的态度,充满了不确定性。

但是没有一个雇主能够长期维持优势地位。也就是说雇主并不能永远盈利,雇主有可能亏损,甚至破产。当雇主亏损时,往往会裁员,如果破产了就更不用说了。所以雇主也很焦虑,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竞争力,参与市场竞争。这种状态自然加大了雇员的不确定性,引发了人们普遍的焦虑。

二、如何对抗这种焦虑

1、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由于人们对地位的需求始终存在,我们并不能完全避免焦虑。要对抗焦虑,我们需要先理解自己的焦虑,实际上满足地位需要有很多选择,我们理解焦虑后,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来满足尊重需求,而不是那些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目标。

我们前面说过,人们都有对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尊,另一个是他人的评价。当我们对地位感到焦虑时,我们需要进行反省,反省自己的期望,同时思考他人的评价是不是真实的。

反省自己的期望相对比较容易,前面说过,期望高于实际成就,会带来低自尊,从而引起焦虑。他人的评价是不是真实的,这个有点难。

但从哲学理论来说,我们可以认定,他人的评价都是不真实的,因为公众的观点并没有经过理性分析,而是建立在直觉、感情和习俗之上。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社会中,人们对上层身份的评价一直在变化,并没有合理的标准,但是公众却意识不到这一点。

欧洲中世纪前期,最受尊敬的是以基督教教义来规范自己言行的人,他们不会佩戴武器,不会杀害他人,避免各种物质享受。中世纪后期,最受尊敬的变成了那些骑士,他们喜欢杀人,勾引妇女。这种变化,可以证明公众的观点是经不起推敲的。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分析得出,公众是缺乏理性的,公众舆论是最不可靠的。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排除公众舆论,进行自我反省,从而理解自己的焦虑。我们理解了自己对地位的焦虑之后,就会发现其实还有其他选择。

2、有哪些选择可以来满足尊重需要:哲学、艺术和死亡。

哲学是指一种理性的遁世主义,也就是认识到他人的评价都很肤浅空洞之后,我们可以不关心他人的态度。叔本华建议年轻人应该学会和孤独相处,他认为和其他人相处越多,就越容易发现他人的愚蠢。

这种遁世主义并不是要我们消极避世,而是放弃大众认可的那种我们永远都无法达到的目标。建立对自己价值的正确认识,从中获得满足感。

艺术作品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认识生活。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小说、悲剧,可以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让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接受人生现状的不完美,有利于缓解焦虑。

比如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简·奥斯丁在小说中塑造了不同的人物,地位尊贵的贵族缺乏美德,持有美德的却是一个没有地理知识,没有钱的乡下女孩。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也会不知不觉的支持简·奥斯丁塑造的道德等级体系,而反对社会等级体系,并且用在现实中。

每个人最终的命运都是一样的,都会走向死亡。无论地位多高,都不能避免这个结局。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的死亡,看看当前追求的东西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如果有一天死了,会不会感到遗憾,感到自己白活了。当你嫉妒其他人的时候,也可以思考一下,那个人终究也会死的,也许你就会释然了。

当然,以上三种,我们只是尝试重新塑造我们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世界并非只有一种方式才能证明生活的成功。

也就是说,小木匠之所以不再焦虑,是因为他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老木匠是完全不同的。

听完小木匠的这番理论,我觉得他说得很对,并开始羡慕他住的这座老宅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