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关于皮影戏的历史和特点「乐亭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

时间:2022-12-31 19:49:10 来源:乐亭故乡人

大家好,关于皮影戏的历史和特点「乐亭皮影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车前子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乐亭皮影又叫“老影”,自金代源于乐亭而得名。历元、明、清、民国几百年,一代代文化先人用智慧和心血将其雕琢成:优美的带有滦河水音的韵律悦耳动听、回味无穷;精美的影人雕刻玲珑剔透、巧夺天工;特别是影戏中那通俗、朴实、清淳的乐亭话,使这枝璀灿文化奇葩更加靓丽多彩,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乐亭语言的主要特点是:

乐亭话富有音韵性

乐亭话属北方方言华北地区河北土语群中的地域分支。它的语言形成主要是因所处的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地处渤海之滨、滦河冲积平原上的乐亭,全境无山、平原沃野、水甜音柔,是名符其实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世世代代勤劳朴实的乐亭人在劳动、生活中孕育了自己的语言。历史上因地理位置偏僻,政权更迭频繁,少数民族统治时间较长。建县后曾多次从山西、安徽、江浙等地移民,经与蒙古、满族和异地移民长期交往、共同生活,习俗、语言相互影响、渗透、融合,特别是清朝中叶后,富有开创意识的乐亭人,在经商热潮中更开阔了视野。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化和社会进步,在多方交融、商业活动等社会交流中,其思维方式、文化品味、审美情趣不断地升华,因而使语言的质量也随之提高,逐步形成了自己语言特有的吐字发声规律。与其它地域不同的是:开口发音时牙、唇、舌、喉清淅有序;吐出的字轻、缓、绵长,收音慢,注重突出韵母的质感;组合成语言以意、情起伏多变,有韵有调,尤其是尾音细长的上声文字,显得舒缓、韵味浓厚,就连一些原本发声短促的去声(四声)文字,也有强、弱、起、伏的变化,使整个语言结构优美流畅,富有音乐性。特有的吐字发声、归音,增强了语言的韵味,使用在皮影戏中,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点,听起来娓婉动听,魅力无穷。如《全家福》郑春芳和沈冰洁的一段对话:

沈冰洁 素知我父做事不良必有人恨,况且又有二位姐姐的家书已被我偷着看见,这岂不是背着我们爷们,暗中打算 着做的呀?

郑春芳 喂呀,好嘴头啦。

沈冰洁 不好嘴头我们还不来呢。

郑春芳 你不是好爱来呀?

沈冰洁 可人家不是来的上啊?

郑春芳 那你就闲着来吧。

沈冰洁 那可不!

第一句对白中,沈冰洁“做事不良”的“良”字和“必有人恨”的“人”字与第三句、第五句“来”四个上声字,在影戏中念时都需要下滑慢收,加重语气。那“暗中打算着做的呀?”的“做”字和结尾那句“那可不!”的“那”字发音,它不是按原去声音调规律快起紧收,而是有一个“强??弱??强”的发音过程。这是特有的乐亭语言发音方式。而郑春芳的那句“喂??呀,”是乐亭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再加上“好嘴头啦”的上声大回旋的“好”字,更充溢了乐亭风情。这段对话,清亮透澈,两个闺中少女言来语去,像两股山泉在溪涧争流,互相撞击,叮咚有声,各不相让,乐感强烈,语言中的每个字都可用音符来标识,难怪外地人都说乐亭人说话像唱歌。

乐亭话和普通话相近,但又不尽相同。两者主要的区别是“字”的音韵,即声母相同,而变化却在于韵母,俗话说“声为腔,韵为调”,乐亭话的韵调儿就具备了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普通话相比,有很多字二声和三声(阳平、上声)正好相反(但不绝对)。如:乐亭皮影的“亭”字,普通话的发音是tíng,乐亭话的发音是tǐng;“皮”字普通话的发音是pí,乐亭话的发音是pǐ;“影”字普通话的发音是yǐng,乐亭话的发音是yíng;派遣的“遣”字普通话念qiǎn,乐亭话念qián;“嵌”字普通话念qiàn,乐亭话念qiǎn等等。还有就是一些字的声母系统多出一个“ng”,它出现在普通话零声母开口呼音节前,如:鹅、袄、偶、安、昂等。也有少数的声母与普通话不同,如:“滦”,普通话念luán,乐亭话念lǎn,“俊”字,普通话念jùn,乐亭话念zùn?“森”字(声母s为sh)等。因为就乐亭地域而言,西部、西北部与滦南相邻,东部、东北部与昌黎接壤,在历史上,由于县建制多次变更,在相邻、接壤地域的乐亭人也多和滦南、昌黎语言混杂。在外地人看来,唐山、滦县、滦南等地的语言虽和普通话相近,但仔细听来,差异依然很大,很多字的读音不同。最主要的是上述地域一声文字的读音,如人、牛等?乐亭却读为三声。也有的字如:啥、谁、马等字乐亭读作四声和三声,而唐山、滦南却读作平声。昌黎语言的发音主要是有的文字因牙、舌、唇发音部位不同(声母s、sh相反),如三(山)、是(四)、葱(冲)、蒜(涮)、兆(造)等文字的发音是不能在影戏中使用的。

另外,乐亭语言中的字,虽有既定音域,但却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同一文字,还需要按文中环境、情感的需要有所变化,形成多音文字。尤其是上声文字,在乐亭话中是曲调,当与其它声部文字相连续时,音调变化更为明显,使构成的语言更富音韵性。聪明智慧的文化先人,将自己带有音韵性的语言巧妙地运用在皮影戏上,经不断加工锤炼后,焕发出姣人韵味。

影戏的“乐亭味儿”

乐亭先民们钟情文化,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及社会交流中创造、积累了大量语汇和民间故事、轶事谚语、民歌小调,他们把祖辈们的文化教育积淀又进行了二度创造,培育出一个个民间艺术形式,把乡间的文化活动搞的丰富多彩。从前,凡是在传统节令、庙会、祭祀、婚、丧、嫁、娶和各种庆典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当然,皮影戏更是活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为充分体现乐亭的民俗风情,影戏作者们在剧本创作时将这些传闻、轶事、民俗风情溶入其中,配以民歌小调、俚曲,尤其是运用韵味浓厚的乐亭语言,因而使影戏形成了独特的说乐亭话、唱乐亭调儿、表现乐亭习俗的乐亭风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皮影戏的“乐亭味儿”。皮影戏有了乐亭味儿,使剧情更富生活情趣,更具艺术感染力。尽管社会进步,皮影戏历经多次改革,而唯独特有的乐亭语音却一直沿袭至今。乐亭话成为乐亭影的看家语言后,也使原本土气的乐亭话,不断得到升华,更具魅力。也就更加拉近了皮影戏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前,乐亭百姓在猫冬歇伏,茶余饭后看不到影戏的时候,常常是聚集一起,念念影卷,有时他唱一口,你来两句,也是精神上的享受。我还记得人们在冬天炕头上念《彩楼配》中王宝钏与丫环的一段:

丫 环 小姐你看看,墙外头咋红咧?必是着火咧吧?

王宝钏 (唱)丫环你快前去看,

丫 环 花园门锁着咋看哪?

王宝钏 (唱)蹬着梯子往外观。

丫 环 知道了,梯子立在墙根下,待我上去。(上看)呀!可吓 死我了!

王宝钏 你这是咋回事?看清了没有?到底是啥火呀?

丫 环 我说小姐呀,我趴着墙头往外一看,哪儿有火呀?只见 一个小化子儿在墙根底下倒着咧,正睡觉呢!有一条小 长虫儿在他身上钻过来、钻过去,从嘴里钻到鼻子里,从鼻 子里钻到耳朵里,钻了个热闹。

王宝钏 哟!有这事?

丫 环 小姐要不相信?我扶着梯子您上去看看,要不说我扯嘌哇!

主仆这段风趣的对话,生活气息浓厚,观众爱看,爱听。

在影戏中加工润色的语言,是规范了的乐亭土话,像“墙外头咋红咧?必是着火咧吧?”“小化子儿”“小长虫儿”和“要不是我扯嘌哇!”等语言虽是乐亭土话,但域外人也常用,所以都能听得懂。在实际应用当中,要真正运用得好、用得巧,不要说是外地从艺的人,就是域内人,也是要下一番功夫的。从前,按行道规矩,影戏中的道白、唱腔必须严格按照乐亭语言的发音吐字标准,不能带有其它地域语言的韵味,不然,就达不到理想的演唱效果,会失去影戏特有的乐亭风格,观众就会说“唱得没影味儿”,行里人说是“没影情”,甚至出现过把演唱者哄下台的举动。因此,要唱好乐亭影,必须会说一口流利的乐亭话。过去,有很多异地从影艺人大都不敢来乐亭演出,只有在演唱艺术上有了一定水平后,才敢到皮影戏的源地??乐亭来进修,行话叫“正口”。就是要认真学习乐亭话的发音吐字规律,在乐亭影班聆听老艺人的教诲,真正唱出“乐亭影味儿”。学得的演唱技艺,还要经乐亭广大观众认可,才算演唱艺术达到炉火纯青,著名皮影界艺人张绳武、郑六、周文友、李秀等都有到乐亭“正口”的经历。如著名皮影演唱艺术家张茂兰(玉田人)对自己演唱艺术成熟过程,曾深有体会的说:“30岁那年去唐山宾乐茶园唱影,影班中有两名好手,一个叫齐怀,一个叫赵益三,他们是当时影界的两名‘状元’,人家的玩意儿比我强的多,我由心里佩服。他们一张口,我就用耳听心记,不光记他们的腔调,更细心揣摩他们的唱法韵味,像小学生啃书本那样,把重点唱段都背得滚瓜烂熟,当然这两位老先生对我也没少指点。比如我嗓子好,唱的好听,可是在念白唱段当中,有许多玉田口音,后来经过他们指点,我才把家乡的土音,变成了乐亭韵味口音了,这就在艺术上提高了一大步。”可见,要唱好乐亭影,说好标准流利的乐亭话是相当重要的。清末民初,从事皮影创作的乐亭先人们很重视影戏的发展和推广,并努力为异域从影者提供语言上的便利,在影卷的编纂、抄写时,有意识的将卷中的文字按乐亭语言的发音标准写成别字,如:如此这(zhì)般、做(zòu)啥去咧?这么(zhìmēn)等。异地从影艺人按影卷上的文字演唱,就会达到或接近乐亭语言的发音标准,唱出“乐亭味儿”。

影戏使用乐亭语言是乐亭文化先人从影艺人的创举

明清以来,乐亭影曾名冠京东、东北三省。以重视文化教育著称的乐亭民众钟情影戏,也吸引了很多精通诗词歌赋、通晓音韵格律、熟习民俗风情的知识分子(包括生员、秀才和怀才不遇的学子们),纷纷为影戏创作剧本(影卷),最具典型的是道光年间的高述尧和光绪年间的高可亭。这些文人们凭着浓厚的文化功底投身影事,以纯朴的乐亭语言为基础,编写了大量的剧本(影卷),有长剧、短剧、折子戏、连台本戏,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据从影的艺人们说:“唱了一辈子影,也不知有多少影卷”。他们可贵之处在于:

一是以乐亭语言的发声吐字规律,在古诗词辙韵的基础上,继承了元曲的通俗易懂的戏剧文词特点,但却不拘泥于元曲固有的词格,而是唱词格式更加灵活、自然、贴近生活,巧妙地运用北方曲种十三道大辙结合乐亭地域语言归辙定韵,还按人物性格特点设计了小辙(儿化辙)、硬辙(仄声韵)等。形成了富有乐亭语言韵味的辙韵格局。剧本的创作者们根据剧情需要,人物身份、性格特点用乐亭话的表达方式设计辙韵,而演唱者也用乐亭语言的发音吐字标准设计唱腔,观众亦用乐亭话来监督评价艺人。如《乾坤带》静乐皇姑唱:

女儿我进宫来见父,为的是坟前拜孝的郎。

秦英他无知犯死罪,该与国丈把命偿。

但念儿身只一子,一十四岁未见乳黄。

此段唱词的“郎”、“偿”、“黄”均为三声(上声)文字,唱腔的设计者韵脚处理都使用了“6 1”,这就充分体现了乐亭语言的发音特点。在长时期的创作、演唱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乐亭皮影(包括唱腔、韵白)特有的语言风格。这是从影艺人必须要掌握的。否则,就会把字唱(说)仄、拗口,甚至变意,更谈不到“乐亭影味儿”。

二是以乐亭的民俗风情、乐亭语言的表达方式编写影卷。乐亭文人们在编写影卷时,很注意它的文学性、生活性。他们设计的语言(唱词),即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即考虑到帝王将相、儒士才子的文雅秀美,又注重凡夫俗子、平民百姓朴素大方。为显现人物才华,有时从传统文化宝库中引精据典,特别是在上场诗、下场对中运用的唐诗、词赋、谚语、成语等高格调的词句。这样处理,既便于观众理解剧情,又增加了文词的格调。如《五锋会》中的上场诗:

金殿当头紫阁重,仙人掌上绿芙蓉。(宋神宗)

东边日晴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艾云晴)

平民百姓的语言一般是有文有土,文土结合。特别是那些丑角(花生、彩旦),大多是巧妙地使用乐亭土话、土谚语、土成语、歇后语,以突出他们的诙谐、风趣的人物性格。既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又做到雅俗共赏。如《乾坤带》中程咬金、牛忠的一段对话:

程咬金 哦,牛大人,这个小后生他是谁呀?

牛 忠 他就是千岁的令孙哪。

程咬金 怎么说他是我的孙孙?

牛 忠 正是。

程 通 喂呀嗬!原来是我的爷爷来了,我得下跪磕个头哇!

程咬金 起来,起来呀!哈哈哈……

程 通 哎,爷爷,你笑得的是什么呀?

程咬金 我笑别人家也养活不出这么俊的孩子来呀!

牛 忠 岂不是名人家的根脉,是不会错的呀,哈哈……

程咬金 少笑哇,少笑!

程咬金等三人这些对话?极具人物性格?程通出口一句“喂呀嗬”和程咬金“我笑别人(rèn)家(jiē)也养活不出?chuò这(zhè)么(mèn)俊(zùn)的孩子来呀!”是典型的乐亭土话,三个不同身份的人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互相交流,显得风趣、生动。

文学性强的语言旨在提高文人雅士的格调,地方土语则有利于突出人物性格,观众易于接受。剧本的创作者们运用写作技巧,充分发挥地方语言特色优势,文土结合,雅俗共赏,使影戏更具生活情趣。由于文人们投入了影事剧本的创作,提高了影戏的文词格调,为乐亭影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不朽贡献。

三是从影艺人的再创造。过去,从影艺人大多来源于平民百姓,他们热爱皮影艺术、熟习生活,在长期的影戏演唱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他们在选定演唱剧目以后,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根据戏剧情节,演员演唱条件、行当特点,将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的、带有地域特色的语言精华,巧妙地渗透在影戏中,进行二度创造,使影戏情节丰富多彩。更加突出了乐亭影的地域特色。如《全家福》中郑春芳和沈冰洁的一段对话:

郑春芳 这(zhèi)回该哪的班了(liē)?别呲着楞着、躲着腾着 的了(liē),顶着班的往上上啊?

沈冰洁 (唱)她们故意催着我,欲待近前又转个磨磨。

郑春芳 又回来咧,你转磨磨就(zòu)当了(lōu)见了(liē)是 咋的?

沈冰洁 (唱)细想终久也得见,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壮了壮胆儿往前走,见官人怒目横眉把我瞪着。

咳,你说呀,真是马倒鞍子转,墙倒众人推,人家(jiē)越 着窄,我们那(nèi)个他呀,在那儿还瞪了我两眼,可见 是到了(liē)你们家了(lie),告诉(sòng)你说吧,这 儿里的人我是哪都怕,就(zòu)是不怕你。你瞪你就 (zòu)瞪吧,我们不会不看你咧,给你来个蔫锅的?

接下来的对话是:

众 女 沈家姐姐,好嘴头啦。

沈冰洁 还好嘴头呢,这是往人世上丢人来咧,叫众位姐姐见笑了。

众 女 见笑啥耶?也是事情赶的,我看还是你呢,要是别人,只 怕是扑拉不开。

沈冰洁 你们没看人家都扑拉了一身汗?

众 女 去吧,凉快凉快去吧!

沈冰洁和郑春芳都是大家闺秀,但在此时此地的对话中,艺人们没有局限于适宜人物身份的文雅词句,却使用了通俗的生活语言,这样,既突出了人物性格,又使剧情活泼生动,再加上艺人们丰富的演唱经验和技巧,使用鲜灵活现的生活中的语言,大大提高了影戏的演唱效果。特别是一些基本功扎实、舌有莲花的丑角(花生、花旦)演员,他们的演唱更富有生活情趣。

从影艺人在演出时,还根据演唱环境、人物特点临场发挥,常常是妙语联珠,使剧场气氛热烈,将剧情推向高潮。

关于乐亭皮影语言的改革

乐亭皮影使用优美动听的乐亭话(老 话),经历代传承,已在人们心中深深地地扎下了根。域外人见到乐亭人,就必然提起乐亭影,也经常会学说几句乐亭话。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化修养、思想意识不断更新,对文化艺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民间艺术形式面临挑战。乐亭皮影也和其它姊妹艺术一样,面临着在巩固中求发展、在改革中去提高的问题,其中语言的改革想当然是内容之一。近年来,有很多热衷乐亭皮影事业的专家学者为此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对此,笔者也提出几点浅显的看法:

一是乐亭影应继续保持自己的语言风格。乐亭影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乐亭话,乐亭话中的词汇,大部分也为冀东方言中所有,因此在整个地域广为接受、认可,其语言风格,虽充溢乐亭韵味,但它却不只局限于乐亭,也属于整个冀东地区。有人说:时代前进了,乐亭影的语言太土,节奏也落后了,应该改革,向普通话靠近。这种说法我实在是不敢苟同。纵观全国地方戏(曲)种,如江浙一带的越剧、山西的晋剧、山东的吕剧、陕西的秦腔、河南的豫剧、四川的川剧、河北梆子乃至东北的二人转等都是以自己地域的语言表达方式形成各自特有的民间艺术风格。乐亭影经历代传承,也曾在华夏文化史上显露过自己的风采,其主要风采之一就是韵味浓厚的乐亭话。如果地方剧种都使用普通话,就必然会失去各自的地域特色,成为一道汤。更会失去自己的存在价值。目前,在乐亭皮影演出时,特别是那些精典的传统剧目,就存在一些问题。有的演员在唱念中的语言表达上不尽人意,将唱词中很多字念仄,尤其是道白,乐亭话与普通话、唐山话和其它地方话互相渗杂使用,不伦不类,与原作者按乐亭语音设计的语言风格相径庭,这无疑就大大失去了乐亭影戏特有的情趣,使这些传统剧目的演出效果大打折扣。为此我认为,乐亭影传统剧目中的文词语言是先人们在多年的编演实践中千锤百炼而成的,她以独有的艺术特色植根于民间文化百花园之中,如其语言表达方式不伦不类,必然会失去特有的地域风采。因此我认为,从艺者要想唱好乐亭影,还必须像过去皮影艺术家们那样,认真学习乐亭话,掌握乐亭语言的发声规律,才能永保乐亭皮影传统剧目的语言特色。

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保持乐亭影使用乐亭话的传统,这不是说原影戏中的语言是一成不变的。社会进步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地变化,语言的质量也在不断地提高,影戏中的语言质量更需要改进。因此,从事影戏工作的相关人员和广大影戏爱好者应将影戏剧目按现代观众的精神需求,认真对过去影戏中低级、庸俗的语汇、只限于在乐亭局部境域内一些狭义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和那些不适应现代节拍的封建迷信、不健康的情节、认真进行整理、充实,使整理后的影戏剧目,既保持乐亭影特有的地方语言风格,广为群众接受,又富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内涵。

三是调整影戏中业已过时的、乐亭语言中的一些文字传统发音方式。乐亭语言中一些文字的发音,有的是历史上地方传统文化方式留传下来的,如:我(né)、这(zhì)么(men)、责、择(zhǎi)学(xiǎo)策(che)等,也有传统土语如喝(huō)水、册(chái)、把(bái)等。这些文字的传统发声方式,有的甚至就连乐亭人自己也很少使用了,已经过时的发声方式在影戏剧本修改整理时应予以纠正过来,演员在演唱时,更要摒弃这些落后于时代传统的发音方法,以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需要,也就是说乐亭皮影的继承和发展,也要与时俱进。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