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登高七言律诗第一「七律之首登高」

时间:2023-01-02 16:37:18 来源:雪夜闲读书

大家好,登高七言律诗第一「七律之首登高」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诗无疑是中国古文学中的巅峰,《全唐诗》凡九百卷,收录了两千多位诗人的四万多首作品,而且还有无数唐诗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唐诗中的七言律诗是基于七言古诗的基础发展而来的。

在律诗出现之前,七言古诗的要求比较宽松,它并不要求严格的格律和平仄,甚至也不要求每一句都是七个字。

譬如李白的《蜀道难》,全篇既有“噫吁嚱”的三言,又有“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的四言,又有“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的五言,甚至还有“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的九言。但我们还是把这篇《蜀道难》看作是七言古诗。

当然,七言古诗也不是完全不讲平仄格律,基本上还是以平韵和仄韵交替,逢偶数句(如二句,四句,六句)换韵。

李白就是七言古诗的集大成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被称为诗仙。

仙人嘛,上可飞陛至云霄,下可俯眺穷黄泉 自然是随心所欲的。

需要强调的是,诗仙李白绝非不会写七律,例如《登金陵凤凰台》就是典型的七律诗作。

但创作七言律诗的难度高了不少,七言八句,对字句、押韵、平仄、对仗的要求非常严格。

其中第一、二句称为“首联”,三、四句称为“颔联”,五、六句称为“颈联”,七、八句称为“尾联”。

当然。唐代的七言律诗自身也有个发展过程,越到晚期,要求越高。即便是诗圣杜甫的七律作品,也有对仗不工的时候。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个故事。

当年我在朋友圈晒了一首小诗,有朋友点评其中一句犯有三连平的错误。

我立即举例说:“白云千载空悠悠。”这位朋友解嘲道:“原来你写的是古风。”

其实我写的还是七律,只不过功力尚未纯熟罢了。

虽说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偏偏就有一些惊才绝艳的诗人能够让所有人都心悦诚服。

在唐代七律中,公认的巅峰之作有两首。

一是崔颢的《登黄鹤楼》,二就是杜甫的《登高》。

不过,由于黄鹤楼的对仗和平仄并不工整,所以更多的人还是推崇《登高》。

甚至有人把这首《登高》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扯远了,我们这就开始欣赏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

本诗大约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其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藩镇割据、外敌入侵,唐朝的国势依然不振。


七律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开篇两句就展现出了诗圣绝高的水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非但对仗工整,还出现了“句中对”。

所谓“句中对”,就是单句中的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

而两个单句又形成了工工整整的对仗。(另外,此处的回字应该发huai音,通徊)

而且,首联用平音入韵,更是难能可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另外,在首联中,声、色、形、态无不具备,颇有点像好莱坞电影中开头常用的拍摄手法,用一个俯视角度的长镜头展现出了声像俱全的场景。

闭上眼睛,按照诗中所描绘的情景想象。

夔州的高峡中不断传来“猿啸”之声,“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再转头由高处望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情景中,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图。

再看颌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又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平仄和格律就不用说了,字字精准,黏连也毫无痕迹。

前两句在描写秋季的空间感,接下来两句,诗圣笔锋一转,由空间感转入了时间感。

伴随着急风纷纷飘落的树叶,长江的滚滚流水也不舍昼夜地奔流来去,前一句不由得让人顿时产生悲秋之叹,后一句同时又令人看到了推陈出新的勃勃新气象。

有人把它称之为“句中化境”,确实很有道理

注解:把落叶写成落木,这不是诗人的失误。

木在古汉语中本身就是代指各类植物从而引申为树叶,现在我们说树叶,古人说成木叶。

例如,屈原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当然是指树叶,而曹丕的“草木摇落露为霜”中的木也是代指树叶。

而树字在古汉语中往往用作动词,例如百年树人中的树就是栽培的意思,再比如树立榜样的树字,也是动词。

再看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在前四句中用雄健的笔力描绘出了一副浩大的秋色景象,接下来由景转情了。万里悲秋呼应着无边落木,百年多病呼应着不尽长江。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

“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地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杜甫抱着多病之身,暮年登临高台,再回首看人生,犹如秋天随时会被急风吹落的木叶。写到这里,情景交融了无痕迹,怎能不令读者产生深深的共鸣呢?

注解:此联的“常”是指恒定不变的,而不是经常的意思。例如数学中的常数就是指不变的数。

了解诗圣杜甫人生轨迹的读者都知道杜甫的一生颠沛流离,宛如逆旅,完全可以概括为一个“悲”字。

“百年”也并非一百年而是代指暮年的意思。“南海圣人”康有为有诗为证::“鼎鼎百年言笑速,悠悠万里别离难。”顺便提一句,圣人康有为其实是个欺世盗名之辈,有机会可以专门写篇文字探讨。

最后再看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实话实说,尾联和前面六句比,稍显笔力不足,历代诗家也有论述。

有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可以参考一下,那就是背诵本诗时,最后两句是最难记住也是最不够琅琅上口的。

具体而言,就是诗句气势弱化了很多。结尾时杜甫对自己的身体状况给做了个交代,用“繁霜鬓”呼应“悲秋”“停酒杯”呼应“多病。”

虽然世事艰难,杜甫并未怨天尤人,只是恨自己的白发越来越多,身体也越来越差,以至于连酒都不能喝了,只能怏怏地把手中的酒杯放下。

注解:苦字是指一直地持续地,例如,苦劝,苦思。

新则是指刚刚,不久,例如新婚,新败。

浊酒是侧面形容杜甫潦倒的程度,古代的酒通常都是米酒也就是“醪”,需要用专门的器具过滤后才能喝。

所以在《水浒传》中,嗜酒的武松会喊小二道:给俺筛碗酒来。“筛就是过滤的意思。

可是杜甫此时连清酒都喝不到,只能喝没筛过的浊酒解愁。更令人苦恨的是,由于身体状况不佳,杜甫连酒也不能喝了。

再通观全诗,八句全部成对(一般而言,七律只需二三联严格对仗)。

“全篇之中句句是律,一句之中字字是律。”-胡应麟《诗薮》)。

杜甫不但将格律发挥到了极致,而且完全没有刻意为之的斧凿痕迹,全诗浑然天成,真不愧为古今律诗第一的美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