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新课程发展观「教育新视野」

时间:2023-01-16 19:57:05 来源:教育领域王红顺

大家好,新课程发展观「教育新视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新视野:单元学科课程 ,课程理念再生长与新跨越

郑州陈中实验学校总校长张正彪

“为未知而习,为未来而育”是我们陈中人的教学信仰;“教是本分,育是功夫”是我们陈中人秉持的教育态度。我们郑州陈中实验学校2017年在审视教与学、学与习、教与育关系基础上,提出了以学为中心、读研说练为核心的习育课堂模式,同时课堂植入了思维、学习工具,进而改变了教、学、习、育的关系、结构、性质;随着习育课堂推进,我们逐步认识到课堂改革深处必然是课程改革,“怎么教”与“教什么”改革同等重要,为此,我们陈中人又大胆进行了习育多元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陈中习育多元课程模式可分为学育课程、自育课程、化育课程。学育课程是以知识建构为中心课程模式,旨在传承并创造新知识;自育课程是以学习者为中心课程模式,鼓励表达激情、渴望和爱;化育课程是以社会为中心课程模式,重在人的社会化,重在培养社会公民。如今,陈中实验学校习育课程体系以单元、学科、课程 为载体,实现了课程理念再生长与新跨越,表现在:校级性质的微课程迭代升级;学科性质的单元 完善提质;学科 初步成型,课程 整体谋划建构。总之,是习育课堂改革深化,倒逼我们进行了习育课程体系的探索。

课程理念迭代生长图谱

课程探索1.0版:单元

理念:立足于单元或跨单元知识的统整、拓展、应用,实施大概念教学、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

探索:单元整理课、单元纠错课、单元主题阅读课、单元学科实践活动课等。

在以大概念、理解教学设计、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统领下,对单元或跨单元教材进行重组、统整,利用节省时间进行单元 课程实施。

单元整理课:推出单元整理卡。整理卡可分三大部分:一是知识点、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即解决问题及方法,用工具系统梳理;二是疑存有待解决问题 ,学后自己又提出新的问题是什么?三是利用单元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一至两个真实问题。尝试学习成果汇报单。一个“学习成果单”就像是一篇反思总结应用创新文章,是学习效果可视化的"产品"。可以是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是个人观点陈述,还可以是应用之后的新见解与创造,当然也可以是动手制作“产品”。

单元纠错课:以往对待作业、练习册,我们只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对本节练习中错题进行了纠错,称之为节节纠错,它是一种基础性纠错。若一单元学习完后,让学生站在单元视角二次审视单元错题,进行更高站位的消化巩固,称之为单元纠错。节后纠错是一次基础性纠错,单元纠错是更高站位系统纠错,让纠错构成系统。它釆用的是混合学习模式,有自主学习的,有讨论学习的,有接受学习的,有费曼法学习的,适合学生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单元主题迁移阅读课:从“学习阅读”到“通过阅读来学习”。单元迁移阅读,引发知识的多维触角,促使学生对单元内容的体悟,培养学科知识迁移与整合的高阶能力。

单元学科实践活动课:课堂学习是从生活走向学科,实践活动是从学科再走向生活,实现教学完整循环。比如,一直以来数学课堂教学多侧重于脱离实际生活的虚拟情景中的讲题、练题为主打的解题模式,如何从解题走向解决实际问题?如何让学生真实体验感受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真正价值?看五年级数学组以“出租车计价问题”为主题的单元 课程创意策划:首先课前让同学们先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出租车计价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课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归纳总结、建模,解决出租车计价问题,课后拓展到类似的水费、气费计价问题、手机流量问题等研究之中。旨在借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让孩子体验完整的学习流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真正有用。

单元 课程思考:单元 聚焦的是单元知识的习得应用;属于项目学习;解决“解题能力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题到做事;从模仿、近迁移到创新、远迁移;小主题、短周期,几节课就能完成。

课程探索2.0版:学科

理念:构建学科课程群、课程谱系。国家学科课程校本化实施,研发学科校本课程,聚焦学科素养个性化培养。

探索:语文 、数学 、英语 、政史地 、理化生 、艺术

从把课本、教材当成学科课程,走向建构结构化、网络化、体系化的学科 课程群,追求的是拓展、开放、个性、多样的成长与视野。

语文 课程思路与实践:集中识字、提前读写课程:经典诵读识字、韵律识字、中华字经识字;主题海量阅读课程(绘本阅读、经典诵读、古诗词);分级阅读课程:共读 推荐 自读;名著导读课程(整本书阅读课程);高效读写课程;读写一体化、生活写作一体化(后写作课程);MV 写作课程;屏读课程(说写课程、信息课程);三小课程:小演讲家、小作家、朗读(主持);社会信息交流课程。

学校对新教育倡导的“晨诵、午读、暮省”赋予了新的内涵,又开发出了颇受学生喜欢、家长好评的“四微课程”——激情晨读、新闻速记、自我教育日记、今日分享。学生在激情诵读中放飞梦想;在时政语文里浸蕴价值;在自我教育中完善品质;在分享表达中激扬生命。

数学 课程思路与实践:数学阅读课程;全景数学课程;数学游戏课程;思维、逻辑训练课程;项目学习课程;数学建模课程;小课题研究课程;数学故事、日记课程。

英语 课程思路与实践:绘本阅读课程;影视配音课程;考级阅读课程;听力训练课程;国际理解课程(文化);老外看中国课程(思维);高效记忆课程(音标、音素、字母三位一体、直呼);阅读理解力课程;童话剧表演课。

理化、政史地 课程思路与实践:探究实验课程;创客课程;三生课程(生活、生存、生命);三志课程(志向、志气、志趣);历史剧溯源课程;道德长跑课程(技能教养训练课程);河南节课程(民族课程)课程。

艺术 课程思路与实践:奥林匹克课程;音乐语言、美术语言、文学语言表达转换课程等。

学科 课程思考:“学科 ”是聚焦学科素养个性化培养,它强化、拓展、拔高某一项学科素养;学段与学段之间的学科 课程要有有机联系,成体系,够系统;其典型特征是大主题、长周期,需要学期、年度才能完成;学课 课程体系旨在构建学习力课程群:全学科阅读课程、高阶思维课程;高效表达课程;学能训练课程。

课程探索3.0版:学校课程

理念:围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定这些人要具备的素养,要具备这些素养需要开始什么样课程体系,即校本化课程体系构建;打通学校课程、家本课程、社会课程融合,实现教材逻辑与生活逻辑对接,生活即学校,社会即课程,世界是孩子们教科书!跳出狭隘学科观,倡导跨学科项目学习,关注学生未来要具备的综合素养。

探索:STEAM项目学习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家本课程、场馆课程、研学旅行系列课程。

STEAM项目学习:让学生做完整的一件事,做可自主需探究的事和做有成果、可展示的事。“从先学知识后解决问题,走向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从储备式学习,走向应用性学习。”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代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全面落实该课程性质与目标:“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

家本课程:家本课程包括:家庭教育指导课程 情景观察课程、亲情体验课程、家庭新生活课程、家庭社会实践课程。当前我们已实施成熟的家本课程实践:推荐观看电影及电视频道及栏目的影视课程;读名著、赏名画、听名曲的三名课程;生活自理、烹饪、茶艺、养花等生活技能、习惯养成课程;看星星、听虫鸣、观蚂蚁、小制作、小实验等系列的观察大自然及科学探究课程;旅游、走亲戚、交朋友、看长辈的交友、游学课程,网上购物、购票等体验互联网便利的互联网 生活课程。

场馆课程: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场馆的优势,把它作为一门全新的综合课程。“课程的各个主题活动模块的确定,一是从孩子真实的认知需求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二是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课程成为学生个体“经历经验的重组”;三是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课堂内外教学资源的统整。”让学生初步经历场馆课程的体验式、探究式学习,唤起学生对场馆学习的兴趣与欲望,逐步学会文明参观,学会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展示。

研学旅行系列课程:把世界当作教材,把社会当作学校,把天地当作教室,让学生走进高校、企业、社区、农村、军营和大自然,将教育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生活中。我们研学旅行避免了简单的“教育 旅游”、粗放的“讲解 参观”、拼凑的“主题 活动”、随意的“景点 课本”,研发了游学课程指南,编制了《游学课程建议手册》、《游学课程教师指导手册》《游学学生活动手册》;设计了过程性评价、展示分享项目及关键评估点。

学校课程 思考:打破学科、学校课程壁垒,打破学习时空边界,倡导居家 网络 自主 泛在的多样态的个性化学习。我们习育课程体系是由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三维组成的;它是一个整体,它的目标指向都围绕一个中心——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即核心素养的培养。传统学校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而忽视了社会素养培养,故需要把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统筹兼顾地分解到学校课程、家庭课程、社区课程层面,通过多维互动,有三者共同合作承担。

我们习育课程体系倡导的课程理念是:问题我发现,课程我生成,解决我探究,经历即成长。未来理想中的习育课程是:每个孩子发现了许多问题,因对某个问题感兴趣,学校教师就提供资源、平台并引导学生去生成、实践这个鲜活的自课程。

单元学科课程 实践的积淀感悟

1、设计课程就是设计孩子未来。课程构建为学生成长提供丰富精神配餐,同时能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特色必须通过课程化来实现;课程特色,是学校最大特色。

2、校长对学校课程领导不能缺位,学校必须架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以核心素养为主轴整合后的综合课程体系;建立《校本化的课程实施纲要》,它要对课程结构、体系、目标,课时分配、资源开发、考核评价等做出约束性规定。

3、学校必须依据学校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来确定自己构建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体系不能是拼盘式、碎片化的,不能有什么,开什么,而是缺什么,补什么,要讲究营养平衡,要构成科学、系统、网状式体系;特色课程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而是生长出来的。

4、成熟课程也需要迭代升级,一门课程的成长实质是师生素养的共同发展。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