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邯郸皮影戏」

时间:2023-01-18 09:25:06 来源:邯郸同城会

大家好,邯郸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邯郸皮影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历史沿革

皮影,俗称“皮影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是用驴皮或牛皮手工雕制的造型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由说、唱和音乐相结合、由艺人操作的表演艺术。这种通过光影展现的“三位一体”艺术,充满独特魅力,被誉为“电影的鼻祖”“最早的卡通动画”,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冀南皮影戏是河北地区的戏曲艺术之一。源远流长,据传是北京宫廷皮影流落冀南而形成,主要分布于河北南部,并影响到冀中、冀北等地区,特别是以邯郸市邯山区、肥乡区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邯山区将皮影称为“牛皮影”“皮子戏”“戳皮戏”“一只眼戏”。皮影造型以中国传统戏剧为依托,以民间剪纸的样式出现,是典型的冀南皮影代表。

皮影戏曾是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冀南地区非常流行的传统民间艺术,传入的时间较早,据1975年的相关资料显示,皮影戏可能在宋朝时就开始传入。

冀南皮影戏是宋代皮影戏重要的嫡脉,它与河北皮影有着重要联系。

范庄位于邯山区东南部,属河沙镇镇辖,东临肥乡区,为冀南平原地带,距区政府机关驻地十五公里。村民中的范姓、任姓、邢姓为大宗,均为汉族。范庄皮影戏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由肥乡县寨中堡张玉玺来村教授皮影技艺,范长秀、范长新等潜心学艺,深得师傅赏识。一年后,掌握了皮影技艺的要领,开始跟随张玉玺到武安、涉县及范庄周边地区演出,逐渐使皮影这一民间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最初皮影戏班主要以自娱自乐为主,过年过节或者村中有红白事时演出。后来在农闲季节皮影戏班经常到冀南各县营业演出,所到之处,很受欢迎。张玉玺去世后,范庄皮影独立演出,后开始演出《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戏。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范庄村与成安县姚堡、北漳,肥乡县寨中堡,磁县屯庄凑班合演至今。

2006年6月,冀南皮影戏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邯郸县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记录)。

基本内容

范庄皮影戏是目前保护较好的戏班之一。基本内容如下:

人物类型。以民间剪纸技艺和传统戏剧造型相结合,进行适度必要的夸张,造型朴实,精巧优美,形象生动传神。影人身高一般为一尺左右。皮影采用牛皮刻制,粗犷古拙,人物造型为生、旦、净、丑等行当。其中有30多套影人已有80多年历史,影人的结构分为头部、上身、下身、腿、大臂、小臂及手,关联处用丝绳穿扎,活动自如。

影戏剧目。演出剧目的内容多为神话和传说,分神戏和凡戏两种。神戏有《西游记》里的《红孩妖》《大雷音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封神演义》里的《前氾水关》《后氾水关》《界牌关》等;凡戏有宋朝戏《铜台关》《大破天门阵》,三国戏《古城会》,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等。

表演技巧。一般为11人,其中掌扦3人(主扦1人,副扦2人),板胡1人,二胡1人,扁鼓、战鼓、手板1人,唢呐、笙1人,大锣、小锣1人,钗1人,梆子1人,三弦1人。伴奏的同时能逗能唱,特别是掌扦的双手拿影人贴近影幕表演,口中说唱,脚下不时跺出声音,说唱结合,手脚并用。

剧种和曲牌。演出唱腔为“南淮调”。板式有:二八板、流水板、慢板、散板、窜板等。锣鼓点有两锣腔、三锣腔、五项槌等。曲牌有上香盘、肚里痛等。乐器分文武场。文场乐器有二胡、板胡、三弦等弦乐,唢呐、横笛、笙、锣鼓等吹奏乐。武场乐器有高音锣、中音锣、低音锣、板鼓、简板、梆子、大鼓、钹、铙各一副。

演出风俗习惯与传说。范庄皮影戏班还有着传统的供奉习俗,在演出前,总要先点燃香烛,祭拜观音菩萨、关公、孙悟空等影人,然后奏响锣鼓开戏。平时逢年过节也要烧香以供,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影人的摆放十分讲究,孙悟空摆在最上面,叫箱头,后面依次是蟒、靠、男身、女身、小妖。

范庄皮影经过数十年的实践,形成了一些显著特点:

1、口语化,对白一般为活词,地方特色鲜明,简洁明快,顺口而发,幽默风趣,通俗易懂,老少皆宜,经常逗得听众开怀大笑。

2、不但可演生活小戏,如《小姑贤》《三遇路》等,也可演内容丰富、情节复杂的大戏,如三国戏、宋朝戏等。

3、皮影戏的武打场面紧锣密鼓,影人枪来剑往,上下翻腾,热闹非常。文场戏的音乐与唱腔音韵缭绕,优美动听。在民间艺人的操持下,这些牛皮制作的小人或翩翩起舞,或闪转腾挪,打打杀杀,或激昂,或缠绵,有喜有悲,声情并茂,动人心弦。

4、范庄皮影没有任何剧本,全靠师傅口传手授,薪火相传。

5、影人全部用牛皮刻制,造型以民间剪纸和传统戏剧脸谱为依托,使二者融合无间,线条古拙粗犷,形象优美,富有浓郁的民间艺术气息,在冀南大地独树一帜。

6、演唱时随心所欲。演员演唱在影幕后面,不必留意形象,可全部心思用在声音上。

7、规模小而全。演出一般为11人,人员少,行动方便,运输简单。

器具和影箱

范庄皮影戏班相关器具及影箱内容有:头茬60多个,其中男文戏头茬约20个,男武戏头茬约25个,妖怪头茬约10个,女头茬约10个。影身30个,男文戏影身10个,男武戏影身8个,女影身5个,妖怪身7个。坐骑12个,其中马6个,龙一个,牛2个,狮1个,虎2个。道具有桌椅,板凳,茶酒具,小动物有蜜蜂、蝴蝶、鱼虾、螃蟹、鸟、鹰、黄鼠狼、蛇等。另有云朵4个,鸡、蝎子等15件,桃树2棵、刀枪、把子等20多个。《红灯记》人物李玉和、铁梅、李奶奶、医生等10个。

传承谱系

张玉玺,男,1919年生,系家族传承。1943年学艺,唱红脸,会刻制影人,1975年去世,年仅56岁。张玉玺出生于肥乡县大西韩乡寨中堡村,据老艺人介绍,该村是冀南著名皮影戏老艺人八掌班苏文秀的家乡,苏文秀从小跟成安县庞村“老子”学皮影,学成后回本村寨中堡村成立了当地有名的皮影戏班。张玉玺年轻时从其学艺。20世纪50年代初,在苏文秀的带领下,他们在磁县屯庄和成安姚堡村选出十几名拔尖演员,组成新的皮影戏班,去石家庄一带演出,高超的演唱水平,精湛的表演技艺,受到石家庄市民的热烈欢迎,石家庄有关领导也多次观看演出并指导工作,后来该戏班被石家庄市演出管理处吸收为石家庄市皮影戏剧团。先后到河北正定、衡水、藁城、平山一带演出,1956年被下放回乡。苏文秀家三口留在了石家庄。20世纪60,寨中堡皮影戏班又到山西长治、太原、河南新乡等地演出,张玉玺一直随团在上述各地演出。张玉玺虽没有文化,但他天资聪颖,再加上其勤奋好学及各地演出的历练,对皮影戏演出的关键技术和各种唱腔唱法已非常熟练,举重若轻,并在同行中独占鳌头。于20世纪60年代来到河沙镇范庄村收徒授艺。

范长新,男,1944年生,初中文化。1962年开始师从张玉玺学皮影,唱红脸,演主角。武场戏能敲梆子、打锣。能唱20多出戏,如:《西游记》里的《红孩妖》《大雷音寺》《小雷音寺》《黄风岭》《火焰山》《通天河》《经头》《蓝草洞》《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封神演义》里的《葭萌关》《前氾水关》《后氾水关》《孟津关》《界牌关》等。宋朝戏《大破天门阵》《铜台关》三国戏(古城会)等。以及现代戏《小姑贤》《三遇路》《黑遇路》《清查府》等。

范长秀,男,1944年生,初中文化,是范长新的叔伯兄弟,为堂兄,不唱,拉二胡。1962年从张玉玺学皮影。

范长案,男,1939年生,与范长新、范长秀为叔伯兄弟。文场戏拉板胡,不会唱。

邢忠信,男,1942年生,武场戏打修,不会唱。

任卫彬,男,1943年生,能唱,演妖。

邢长文,男,已去世,主演丑角。

任战魁,男,已去世,打鼓。

邢清杰,男,已去世,会掌扦。

河沙镇镇范庄皮影是冀南皮影的典型代表,造型以写实为主,造型将传统剪纸艺术和戏剧脸谱相融合,很独特,是研究中国皮影艺术的文化遗产。剧目大约有十多种,丰富了地方戏的内容,对研究中国方言以及地方戏,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选自《邯山区文史资料》第五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篇)

(供稿:邯山融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