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美学第一章绪论思考题「怎样理解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重点」

时间:2023-01-20 18:05:21 来源:一天一笔记一时一感悟

大家好,美学第一章绪论思考题「怎样理解艺术美是美学研究的重点」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全书序论第三节艺术美的概念第一部分一些流行的艺术观念

三、艺术的目的

(三)更高的实体性的目的说

(接上文)

*最终目的,即道德教益,涉及一种更高的观点。

*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艺术要作为一种手段(的观念就不能成立),借教训和改善,去达到道德的目的以及世界的一般的道德目的,这样艺术的实体性的目的就不在它自身而在另一种事物上面。

*其所以为谬见,是由于它把艺术作品看成追求另一件事物,这另一件事物是作为本质的于理应有的东西而呈现于意识的。

*这样一来,艺术作品的意义就仅在于它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去实现艺术领域以外的一个自有独立意义的目的。(前文在内容和形式的方面对艺术是一种教训的观点进行了批驳,结论是会造成内容与形式的分割分裂,教训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抽象的干瘪枯燥的概念性的内容,而艺术品是一种感性的具有个体特殊性的表现形式。这里是对前文的进一步阐述。)

*与此相反,我们要肯定的是:艺术的使命在于用感性的艺术形式去显现真实(美的必然是真实的),去表现上文所说的那种和解了的矛盾,因此艺术有它自己的目的,这目的就是这里所说的显现和表现。(书中注释:黑格尔在批判艺术目的在道德教训说的基础上,从辩证的观点提出了他的基本论点:艺术自有内在的目的,即在具体感性形象中显现普遍性的真实,亦即理性与感性的矛盾统一。这就是“为艺术而艺术”论。以下是“为艺术而艺术论”的概念,摘自百度百科。

Art for Art'sake

L'art pour l'art

19世纪法国文学的重要潮流,对于后来的法国文学影响深远,不但直接影响帕尔纳斯派,而且也影响象征主义和现代法国文学。但是“为艺术而艺术”的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为艺术而艺术”实际上是对康德与席勒美学的一种粗浅而通俗的表述。我们知道,德国古典美学深奥的思辨性与晦涩的语言,即使是专业人士也备感艰难,而“为艺术而艺术”的成功之处也正在于此。它汲取了德国美学的要义与精髓,又除去其繁琐的细节,以精炼的法语铸造成一句响亮的口号,成为法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一面醒目的旗帜。1832年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Théophile Gautier)在他的长诗《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宣称:“一件东西一成了有用的东西,它立刻成为不美的东西。它进入了实际生活,它从诗变成了散文,从自由变成了奴隶。”1834年5月,戈蒂耶为他的小说《莫班小姐》写了一篇长序。他认为:“只有毫无用处的东西才是真正美的;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是丑的,因为那是某种实际需要的表现,而人的实际需要,正如人的可怜的畸形的天性一样,是卑污的、可厌的。”这篇序文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认为是“为艺术而艺术”的宣言。它反对文学为现实生活所限制,反对文学艺术反映社会问题,反对文学艺术有“实用”的目的。(显然这是错误的。)

但是“为艺术而艺术”论存在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与我们早已认识到的“艺术如果失去了现实生活的基础,就失去生命力”的观点背道而驰,所以只在19世纪末叶的法国文学上短暂的占过优势。与之相对立的是《悲惨世界》为代表的“社会小说”流派。上面摘录的这一段“为艺术而艺术论”的概念,感觉与黑格尔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差异,黑格尔的美学,强调的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而法国人提出的“为艺术而艺术论”完成屏弃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内涵,只着眼于形式的完美,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的诗歌要求形式上的整齐完美;用严格的、古典诗的格律,经过细磨细琢、雕词凿句的一番功夫,表现客观事物的外形美;诗人在作品中不能流露自己一丝一毫的感情。就这点来说,显然与黑格尔的观点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自己体会,黑格尔所强调的美,应该是把作者强烈的情绪抽象出来以后,形成理念,再融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表达当中,形成完美的“理念与感性的和谐统一”。比如掷铁饼者所表现出来的澎湃的冲击人眼球的力量美!这个力量的理念就完美的融入到了作品当中。这个理念就是作者自己的认知,而不是简单的作品形式的华丽堆砌。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

*至于其他目的,例如教训、净化、改善、谋利、名位追求之类,对于艺术作品之为艺术作品,是毫不相干的,是不能决定艺术作品概念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