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相声说话的学问「相声好学吗」

时间:2023-01-12 15:25:07 来源:拾荒杂谈

大家好,相声说话的学问「相声好学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拾荒杂谈

(本文由拾荒杂谈原创,欢迎署名转载)


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


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讲究“偷蒙拐骗”四大技巧!

呸!应该是“说学逗唱”!

关于相声的基本解释,很多人都在不同的相声曲艺里听到过,通常都是上面这一段相声演员对于“相声”最浅白的解释——语言艺术。

很简单的四个字,但却也是非常不简单的四个字。

相声大师刘宝瑞先生

相声和小品是我国各大庆祝晚会最主要的两个语言文化类表演形式,它们从本质上来讲都能算是语言艺术,但小品还额外增加了非常多的肢体表现与道具借助,比较趋向于动作化表现,为“动”;而相声则是依靠反差烘托等语言来达到效果,这是“静”。

“静”常势下远不如动,但相声如何就能与花样繁多的小品二分天下?所靠的不单单只是一句笼统“语言艺术”能够解决的,它必定还有更深层次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相声的“本质形式组成”——说学逗唱。

何为说学逗唱?

说——叙事

很多人以为“说学逗唱”是四门不同的表现形式,是相声的四种表现方法,又可以算是相声的四大基本功。如果从早期的相声表演形式看,这个认知是比较正确的。但从当代的相声表演来看,“说学逗唱”已然被压缩成了像是一条整合过的流水线一样的产物,它不再以单场表现形式出现,通常都是杂糅在一起。

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先生

这样的方法无疑更考验相声演员的功底,因为这四种形式必须要完全掌握且灵活插入贯通。

以“说学逗唱”中的“说”先诠释。

“说”是相声演员在表演时候采用最多,使用最多的形式,这个“说”可以理解为说书一样的演讲,也可以理解为热场时候进行的笑话。

现代的相声表演,大部分的形式都是以“说”为主,比如说经典的《批三国》和《找堂会》,前者是以古时经典情节为主,加以叙述改编,整体大纲都围绕着这一条线来进行叙说。后者的《找堂会》则是当代经常采用的一种模式,以自己的某件事的坎坷经历加以叙述,让情节进行生动饱满也更加写实。

这两种“说”的模式大相径庭,都是围绕着一条主线进行自己认知的叙述,务必要生动,情节坎坷,见解别树一帜。

如果用树来比喻的话,“说”就是树木的根,极其重要,贯穿全场,不可或缺但不为人所见。

学——模仿

“说”是贯穿全场的主体叙述,而“学”则是在“说”的基础上让观众对情节以及整体表现加深印象。

很简单,“学”就是模仿。模仿相声表演里面的“主体”,比如说蒙古海军司令王老爷子,为了突出它的存在,让人加深印象,在表演的时候就得揣摩这种人物的表现风格——位居高位,老态龙钟,尽管这是一个包袱性的虚拟人物,但如果想让包袱抖响,就不能只靠嘴说,还得模仿出王老爷子的身形和话语,这样子才能在前面加深印象,后面进行反差的包袱效果。

这是常见的以反差式主体为模仿对象的相声表演。还有两种主要的相声表演,其模仿的主体也不尽相同。

一种就是以反讽为主的表演,这里面的主体就是要被反讽的群体,如牛群和冯巩表演的经典相声《小偷公司》,作为人浮于事,机构臃肿的小偷公司,两个职工上面有着一百多个领导。为了表现出对这种臃肿机构的嘲讽,表演者就得模仿日常“工作”中在公司遭遇的种种奇葩事情,还得模仿各职能机构当中领导的“高高在上”。

通过这样子的模仿,观众就能直观地看到兢兢业业的小职员和高高在上不问世事的领导之间的明显差别,更能直观地看到这种臃肿机构会对发展带来什么样的损害。

第二种不同于反差式主体的模仿,也不同于反讽群体的模仿,这一种模仿是趋向于“非人”的模仿,可以理解为模仿动物、植物或者任何一种“死物”,以达到增强现场效果,让表演更写实的目的。

早先课本上学过的“京中有善口技者,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口技》就是这类模仿的经典代表,“火起”之后的火声、大风声以及泼水声极其逼真,让听者如身临其境,这是“学”方面的场景表现最高段位。

再比如很多人都看过的《五官争功》,这也是一种对于“死物”的模仿,模仿者对五官表现的特点进行模仿,比如耳朵表现的“灵通”,什么小道消息一清二楚;比如嘴巴表现的“圆滑好说”,阿谀奉承,哄劝爱人,无一不精;让观众进入到他们模仿的世界,仿佛舞台上的就是人身上的五官在说话。

“说”是树的根,那么“学”就是树的皮,是树的脸面,因为“相声”本就来源自“象声(像声)”。

逗——制造笑料

可以说“逗”是相声中人们最喜欢的形式,没有之一。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相声其实已经演变成一种专门逗笑人的表演形式,以搞笑为主要目的。前几年还有一些相声综艺选秀,就是以相声表演能够逗笑多少人为评分标准。

“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事实上,在一整套相声之中,“逗”也是这段表演的高潮,前面的“说”和“学”都可以作为铺垫以烘托出“逗”。

但是“逗”并不仅仅只是表面制造笑料那么简单,其下还有非常多的组成分类。有特定形象的“耍乖露丑”,这种人一张嘴,一出现,一做个表情就能让人哄堂大笑,比如岳云鹏的扮相;

有运用“谐音梗”表现出来的歪曲误解,像“要是有人属于我该多幸福啊!”“别想了,哪有人属鱼”。

有一言不合就开车的“一语双关”:泰坦尼克为什么会沉?因为杰克把“螺丝”弄“松”了。

但更多的还是基于前面所说和学作出铺垫而得来的“三翻四抖”、“先褒后贬”等。

要真正表演“逗”,看似只是将固有的准备好的包袱给抖出来那么简单,实际上却是异常艰难。从常见的“说”和“学”做铺垫的大包袱来说,前期关于一点点堆积包袱的情节一定不能乱了主次和先后顺序,表演一定要做得非常饱满且写实,不然后面“逗”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就像是拿着稿子念一样。

在相声这棵树上,“逗”无疑是最明显的枝干,人们一想起相声,就想起“逗”的搞笑,正如一提起树,必然就会想起树干。

唱——太平歌词

在一些搜索引擎上给出的“相声”诠释中,几乎全部都带有“说唱形式”这四个字,由此可见“唱”在相声中的地位也是很高的


但是在当代很多人,甚至还有一些相声演员都表示“唱”当真是可有可无,因为“唱”的指向很明显。就是唱功,唱的是由莲花落演变而成的“太平歌词”。

早先的相声表演中,“太平歌词”的地位很重要。原先没有什么电子设备,老一辈人休闲娱乐放松时间无疑就是看看戏,听听曲,而当时的相声班子深知这一点。为了招揽客人,他们必须有一副不输戏班的好嗓子,最重要的是得有拿得出手的吆喝唱词,不然怎能从戏剧班手里抢食?

于是他们便将曲调简单,节奏快且便于传唱的“莲花落”加以改进,把相声表现的诙谐加进去,这就成了“太平歌词”。早先的太平歌词最常见的演唱就是“七字句”,前四个字说,后三个字抬韵唱,表现形式非常强却又很简短,故一经传播,迅速迎来大批受众。

简单来说,早期的太平歌词就是以表现形式节奏强的特点来招揽观众,但前提是得有好嗓子,得有多年的戏曲唱功才行。

到了现代,相声表演幡然一新,很多形式都与早年间的大不相同,原先需要卖唱吆喝,现在则是打造明星效应,不缺观众的相声自然也不用练要求苛刻的太平歌词了,但也有一些尊重传统的老相声演员仍在坚持,或者是在表演形式中展现一番,以表露自己的唱功深厚。

如此看来“唱”的作用其实很明显了,就是“树”的叶子,早先时期郁郁葱葱,;绿意盎然,能让路过的人为之停步观赏,但现在已经叶子泛黄,慢慢凋落。

相声能从一个相对“静”的表演形式和“动”的小品二分天下,靠的就是“说学逗唱”这不输小品肢体化和道具化的四大组成结构。

马季先生和冯巩合影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看着相声演员在台上谈笑风生如鱼得水,实际上背后的努力和付出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看似简单的相声表演,其内的沟沟道道也只有进入门内才可窥一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