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戏曲教学案例「有效性教学」

时间:2023-02-01 15:25:08 来源:文化产业融媒体

大家好,戏曲教学案例「有效性教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陈丹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戏曲鉴赏》是戏曲艺术理论讲解与艺术欣赏相结合的一门课程。目前高校戏曲鉴赏课主要是 较表层的介绍和欣赏,所能体现的价值寥寥。建议在教学中应积极尝试“赏、析、讲、演”的教学模 式,提高大学生戏曲素养,充分发挥戏曲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 信心和自觉性。通过戏曲鉴赏课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戏曲知识,从本体出发喜爱戏 曲、观看戏曲是文章的主要目的。

课程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蕴 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尤为珍 贵的财富。开设《戏曲鉴赏》公共艺术选修课,有利于培 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也是时代发展 的必然要求,是“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步骤。在《戏 曲鉴赏》课程中,同学们通过聆听赏析,感受中国传统艺 术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唤醒大学生民 族气质、内化大学生自身修为、传承古老中国的文化精 神,从而提升大学生整体文化素养,增加民族自豪感和 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 复兴。

课程现状

随着教育部对大学生美育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戏曲 鉴赏》课程被纳入高校通识课模块。各大高校也逐渐重视 传统艺术的普及,纷纷开设《戏曲鉴赏》课程,但反观目 前的开课情况,仍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课程体系不完善

戏曲具备所有舞台艺术的样式还兼具唱、念、做、打 等特质。简单的课程设置无法向学生输出完整的知识点, 而作为一门舞台艺术,如若没有舞台现场观看经历,便很 难体会到它的艺术魅力。简单的《戏曲鉴赏》课程体系只 能引导学生识得一些皮毛。

学习目标不明确

当今社会融媒信息快速发展,学生更喜爱新兴事物, 逐渐对老旧物品失去了兴致,这更让笔者感受到作为传 统艺术的戏曲在大学课堂中的地位和尴尬局面。在各大高 校中有一个普遍现象,学生在选课之初,出于对戏曲的好 奇心以及对戏曲老师的好感,选课人数较多,用学生的话 讲,这类艺术公选课程往往瞬间秒光。但选课归选课,上 课情况则并不乐观。有学生夹带着其他作业和书籍来到课 堂;有学生将《戏曲鉴赏》课程当成休闲课程,看手机、 看视频甚至玩游戏;也有学生带着好奇心来,却无法坚持 每节课都认真听、用心看。笔者曾尝试在第一节课就向学 生抛出他们对戏曲的三个固有观念——土、慢、花,为的 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戏曲艺术,不要被固有思维左右,虽 然有一定效果,但仍有学生因为缺乏耐心而无法完整地进 行一学期的学习。

教师资源不平衡

高校课程设置需要专业教师全身心投入,但是笔者在 调研了部分大学后发现,戏曲教师是各大高校明显缺乏 的。综合类大学内声乐、器乐、舞蹈教师一般都会配备, 但戏曲相对冷僻,容易被忽视,常常由其他艺术教师进行 《戏曲鉴赏》课程的教学。尽管艺术具有相通性,但专业 知识的缺乏、戏曲技巧的欠缺也间接导致知识在传递过 程中出现纰漏。另一方面,戏曲专业学生较少,毕业生 往往更倾向于前往剧团等专业性更强的单位工作,而非艺 术类。大学中戏曲课程往往是公选课,招聘教师门槛也偏 高,通常都设置为研究生及以上,很难招到优秀的戏曲教 师。再一方面,戏曲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即使能聘请到优 秀的戏曲教师,也往往是某一类剧种,无法以面概全,导 致教师与课程之间无法完全平衡。

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戏曲鉴赏》课程开设的 有效性。如何在师资无法平衡的情况下提高课程的效率, 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是目前该课程的主要研究方向。当 代大学生对时尚、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对明星、热 搜的话题充满了求知欲。然而,戏曲是一门老艺术,有着 悠久的历史。老艺术如何散发出新魅力,如何在新媒体时 代更广泛地被大学生接受并喜爱,便是高校及相关任课教 师需要为之探索和寻找的。

有效策略

作为高校《戏曲鉴赏》课程教师,经过几年的课堂教 学,切实感受到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所在,根据实际情况, 尝试“赏、析、讲、演”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戏曲素 养,充分发挥戏曲的育人功能,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认同感、自信心和自觉性。

时尚元素的引入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也日 益加快,传统模式下的戏曲传播很难走入他们的生活, 需要不断地引入时尚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画的 引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笔者曾尝试在课堂上让学生 观看戏曲动画《十五贯》,虽然动画视频主要面向儿童, 做的比较简单,并且只是其中一小段折子,但画面新颖可 爱,学生颇为喜欢,基本都能认真观看。大学生刚刚成 年,不乏有着孩童般的心性,动画视频恰好满足了他们内 心的自我保护欲和童心,反倒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于2004年10月8日推出过一档日播 语言类综艺栏目《快乐驿站》,每集10分钟。该节目最大 的特点与看点,就是用时尚、先锋的动漫手法,演绎中国 经典幽默,使原本就充满喜剧色彩的相声、小品又增加了 丰富的视觉效果,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大众欢迎。虽然已 经停播,但那些作品依然很受观众喜爱。近年来,戏曲也 制作了一些动漫视频,虽然整体来看还不成系统,数量有 限,有的制作相对粗糙,但这样一种新形态很容易博得学 生的喜爱,激发他们的欣赏意愿。

戏曲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南戏、杂剧、传奇到之后的 京昆越等地方戏种,戏曲一直在经历着改良与完善,21世 纪以来,戏曲艺术仍在不断创新发展。以越剧为例,近十 年来创编了许多新戏,舞美服化不断追随潮流,新版《梁 山伯与祝英台》唯美浪漫的舞台造型引人入胜;《黎明新 娘》采用话剧舞美设置,让观众身临其境;演员摒弃浓重 的油彩妆,以油彩为底,施以普通彩妆。时尚的现代化道 具使舞台更具活力,简约的戏曲妆面拉近了观众与演员 的距离。将这些时尚的戏曲作品引入课堂进行欣赏、讲 解,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戏曲的一贯认知,促使学生引发 新的思考。

戏曲作品讲述

大学生不喜欢接触戏曲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并不了解 戏曲艺术为何物,作为一个方言性很强的艺术门类,欣赏 具有一定难度。通识课课堂时间有限,一部作品动辄两个 小时,上课观看整部作品根本不现实。教师只能在课堂上 简单讲解故事情节,选取观看其中一段节选,这样能引导 学生欣赏尽可能多的戏曲作品。在讲解作品时,教师需加 强语言表达艺术,将注意力引入到戏曲内容之中,帮助学 生更好地理解戏曲艺术。当然“讲述—观看”之后需要适 当的引导,中国古代大量戏曲作品均有其创作意义。在某 个时代产生的作品,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 结合当时社会背景和老百姓的生活,为学生打造一个符合 作品的社会环境,使学生更容易理解作品并愿意从作品本 身体验其价值和意义。如南戏作品中较为著名的《王魁》 《赵贞女》《张协状元》,这三部作品起初都由书会才人 编写,具体作者不得而知,三部作品也均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婚后丈夫参加科举考试,高中状元后抛弃原配。为何 在那个时代产生了如此雷同且贬低状元的戏曲作品?为何 都是才人编写,找不到原作者?为何散失了那么多南戏作 品,而这几部却通过各种方式被后人流传了下来?将这些 问题抛给学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在作品观看中慢慢体 会,最后在教师引导中得出自己的结论。

故事的讲述是开端,社会背景的展现、问题的思考是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唯有真正感兴趣方能感受到课 程的生动,使知识领会得更加扎实。此外,戏曲欣赏切不 可要求学生产生相同的观感和思维,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结 合自己的理解去领会作品,从自身出发喜欢上戏曲,才能 使戏曲真正走入大学生的视野。

历史与剧情分析

戏曲形成相对完整的形态可以追溯到宋代,但可惜的 是宋代大部分作品都已经散失,无法找到原本,尽管后人 有再编版,但多少是有出入的。每一位作者在编写的过程 中会加入个人情感和好恶。

历史和戏曲之间往往存在很多异同点,作为教师要找 准兴趣点。参考一些国家文物类节目,对作品中的一些地 理、历史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狸猫 换太子》讲的是北宋宋真宗时期的故事,可以结合历史事 件来分析。北宋有一位参政皇后非常有名,叫刘娥,是宋 真宗第三任皇后,此女本是平民出生,照理无法成为大宋 皇后,但她不但深得宋真宗喜爱,且善于处理政事,“周 谨恭密”,越来越被宋真宗倚重和信任,最终使她成为了 一国之母,可是刘娥却没有子嗣,为了保全后位,将李宸 妃的儿子占为己有,并成为后来的宋仁宗。刘娥拿走李宸 妃儿子的故事被民间说唱表演者逐渐改编成了家喻户晓的 传奇故事——《狸猫换太子》,数百年来不断演绎。越剧 版的《狸猫换太子》也经过数次改编,绍兴小百花越剧团 所编演的版本尤为突出。尽管作品本身非常优秀,但内容 与史实出入较大,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历史事件激发学生 的兴趣,特别是近年来对于各大帝王的改编电视剧越来越 多,电视剧《大宋宫词》中也有“狸猫换太子”的桥段, 结合历史、电视剧、越剧,让学生整理出思路,真正理解 戏曲的由来和故事脉络,激发学生求知欲,主动观看戏曲 《狸猫换太子》。

课堂实践的采用

大学美育课堂大都为公共选修课,《戏曲鉴赏》课程 在大部分学校也是以理论课为主,视频欣赏配合教师讲 解。遇到一个善于讲课的老师,课程会相对有趣一些,但 即便如此,大部分课程仍旧是枯燥、千篇一律的讲授模 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上 《戏曲鉴赏》课就是抱着过来消遣、玩手机、做作业的目 的,人在心不在,尽管到课率还算乐观,但听课效率却值 得推敲。经过与其他课程的对比,笔者发现大学生也更偏 爱趣味性学习,采用实践教学方法,结合讲解,打开课堂 动态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比如讲解戏曲舞台基 本功,如把子功、翎子功、毯子功、扇子功、手绢功、甩 发功、髯口功等,传统教育模式是以介绍为主。

近年来《戏曲鉴赏》课程中主要是结合各类戏曲表演 基本功的视频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的直观认知。在此可以 打破常规,将简单的道具带入课堂,看视频、学动作,请 学生模仿、尝试。在学习和实践中理解戏曲动作的艰辛, 增加切身体验,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活力,同时更能近距离 亲身感受戏曲,激发学习兴趣。以甩发功为例,很多同学 并不理解戏曲甩发的意义,可以先就戏曲程式化动作入 手,引导学生理解甩发功的表演意义,结合介绍包头、甩 发进一步增长戏曲头部装饰,经过一系列介绍后再引入甩 发动作,让学生尝试做甩发功的动作,学生会在尝试后表 示动作有难度,此时再进行深入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 求知欲,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再如扇子功,看似简单, 实则不易,让学生实际演练,配合剧情一开一合,恰到好 处;还有水袖功,一直是女生儿时最喜欢的东西,课堂上 直接让女生穿上水袖,舞弄水袖,真正理解水袖功法。没 有实践不知其妙,在音乐中,在节拍中动静结合,切身感 受戏曲表演基本功的奥妙。

课外实践的提升

戏曲是一门舞台艺术,课堂学习仅仅是认识它的基本 常识,要真正理解戏曲,还是得走进剧院。教师应当及时 将戏曲表演的讯息发送给学生,由学生自己选择,在兴趣 的指引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观看,而剧场内观 看戏曲才是课程目标的第一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戏曲书 籍,观看戏曲相关讲座,进而关注其他传统艺术、传统文 化的发展,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和自信心,才是教育部美育 课程《戏曲鉴赏》的最终目标。

作为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 术课程指导方案》中八门高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之 一,《戏曲鉴赏》所承担的不仅仅是公共艺术的普及,更 是传统艺术的继承乃至文化自信的提升。只有切实可行地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兴趣并将其转化为自主学习 的动力,才是戏曲艺术教育的核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