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家 >

川大有艺术系吗「四川大学美术艺术生录取分数线」

时间:2023-02-07 18:13:06 来源:四川大学

大家好,川大有艺术系吗「四川大学美术艺术生录取分数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

是李喆前进途中追逐的一道亮光;

“拼搏”,

是她进入川大后绕不开的关键词。

综合成绩第一,推免北大,

手绘风格独树一帜,三维建模稳扎稳打;

挑战杯国赛项目负责人,

累计参与竞赛四十余次,

斩获奖项三十项以上;

发表论文两篇,参与国际会议,

赴罗马、威尼斯等地参观学习……

这位来自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动画专业的

闪光女孩,

在探索中勾勒出理想人生的画卷。

勇于尝试

“兼听则明”收获坚定信念

“动画专业不是仰望星空,而需脚踏实地。”李喆说。

精于手绘的李喆,对动画有着浓厚的兴趣。游戏设计、影视特效、三维动画等专业课程更让她跃跃欲试。但李喆坦言:“这些课程在操作性和落地性方面对我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它们让我接触到了一个深植实践的领域。这个领域不只有绘本的制作,或是漫画的构思,真正的关键在于如何在理性表达与感性输出中融会贯通。”

尽管挑战重重,但李喆从未轻言放弃。

大一时的李喆还并非学院中的佼佼者,“虽然我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但初期成绩一直不见起色,这险些浇灭我的热情。” 自我怀疑的种子悄悄萌发过:“我真的适合这个专业吗?我真的能学好这些课程吗?”迷茫和困惑一度让李喆难以释怀。

“值得庆幸的是,当初的我没有灰心和放弃”。请教师长、询问前辈、上下求索……李喆知道自己心底的那份热爱从未消失,她开始了更长久的探索与追寻。

“能否达成目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它的了解程度,而‘兼听则明’,则是获取信息的最佳选择。”老师的话依旧回响在李喆耳畔,无论是业界前辈、学院教授、还是学长学姐,都成为了她实践“兼听则明”的重要一环。在“‘厚着脸皮’多问问题”的量变积累中,质变的领悟终于到来:“艺术是主观抽象的,分数固然重要,但并不能代表所谓的‘对’与‘错’。”

对于所学专业的全新领悟,让她不再拘泥于分数的高低,不再局限于自我内部的龃龉,重新出发的她豁然开朗,洒脱通透。

李喆的三维动画作品截图

从关注分数到聚焦作品,李喆的心境日渐宽阔,步履也越发轻松,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滴水穿石的韧劲儿和努力,让她愈发觉得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次沉淀、一次思考、一次蜕变、一次成长,“自我感动式的完美主义并不可取,摒弃功利性努力,才是进步的途径。”

伴随着一篇篇优秀作品而来的,是不断上升的专业排名和日渐充实的获奖履历,这让李喆看到了自己在“继续深造”这一“赛道”中的更大可能,这也坚定了她在动画这条路上“走到底”的决心。

“焦虑是难免的,但我始终坚信克服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立即行动。”把负面情绪留给时间,这是李喆的突破瓶颈的法宝。

“数字艺术技术专业对计算机能力要求较高,代码编程等基础应用的熟练掌握,是我目前正在攻克的难题。”如今的李喆,已开始着手准备硕士阶段的学习。在尝试过多个交叉学科项目后,计划进一步深造的她,深知自己需要在短板上多下些苦功。

直面困难,勇于尝试,是她交给大学最后一年的满意答卷。

步履不停

在交叉学科中探索、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是李喆始终坚持的理念。专业学习和科研竞赛,仿佛是李喆的两块砝码,稳定着她梦想的天平。

“学习和比赛在我看来是融为一体的,所以不存在‘如何平衡’的问题。”在一次次的科研项目和竞赛经历中,李喆也不断寻找着动画与计算机学科交叉的立足点。

李喆与队内成员共同讨论项目

从大一开始,李喆便主动推开科研创新的大门。在国家级“大创”项目“cc化学视界”与省级课题“晋域髹漆工艺(剔犀)资源激活路径研究”中,她主动承担了化学实验动画制作与建模、概念设计及可用性测试等工作。三维建模、动作捕捉、交互设计……课堂以外的新概念、新技术在项目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涌现,消化吸收后补充进她的技能库。也正是这样的“能者多劳”,为她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良性循环的源动力。

李喆与IGEM团队合影(第一排右二)

视觉设计、数据可视化和三维建模,是李喆三年来在科研比赛团队中的主要角色,“做好美工的前提就是对项目有完整的了解。”从“互联网 ”省级二等奖,到中国教育机器人大赛全国二等奖,再到IGEM金奖、国际青年人工智能大赛金奖……屡创佳绩的同时,她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全局意识。

“智寻AR沉浸式导览专家”项目展示视频

作为项目负责人,李喆与学习计算机技术、产品设计、游戏美术等方向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科研团队,在设计与打磨项目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打破知识壁垒、实践了所学知识。并带领项目“数字化背景下基于AR技术的儿童智慧导游平台”获得省级交叉学科大创项目立项。

今年,李喆与团队成员进一步深化项目研究内容,带领项目成功入围“挑战杯”国赛。作为负责人,在发挥专业特长外,她还需要规划统筹整个项目的进展,着眼跨学科合作和全新领域的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很多问题都涉及艺术与计算机的结合,比如传统三维模型如何在项目软件中完成AR交互。”这类需要打破惯常思维的问题,不断锻炼着她寻求最优解的能力。

李喆进行项目测试

除了专注于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李喆在专业领域的比赛中同样大放异彩。她曾在“大广赛”中斩获7张证书,个人绘画与设计作品在“新年画·新生活”年画设计比赛、“大唐风韵”设计比赛等多项比赛中频频荣获佳绩……

但在李喆看来,项目和比赛承载的付出不能单纯通过数量体现。一个项目从初步设想到具体实施,一个比赛从创意构思到设计美化,都有它独特的价值,都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邂逅。

不懈求美

一路成长,不断遇见

丰富的社团活动,是李喆艺术道路上的另一扇门。

李喆参加校团委讨论活动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担任I design协会会长,兼任“经济学人社”副社长和“时事热点研讨社”副社长的她,时常被身边同学沉醉于艺术作品的瞬间所触动,于是组织力量开展简单的艺术设计教学,还与其他社团合办植物定向大赛等趣味活动。“希望能把这份兴趣传递出去,唤醒更多人对生活、对艺术的渴望。”

李喆在“SK sunny”的课堂上

公益志愿,是李喆想一直做下去的事情。2019年,李喆了解到“SK sunny”国际大学生志愿服务行动,经过三轮严格的筛选面试,她最终成为团队的一员。他们为西航港小学的学生举办了持续一学期的职业规划教育课,从联系学校、与老师们沟通,到现场教学……李喆将学习生活中的一丝不苟延续到教学中,为同学们树立了严谨踏实的榜样。

李喆参与“SK sunny”相关采访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因此我们选择为学生呈现不同领域的可能性,也希望引发他们更多的思考。”志愿服务让李喆感觉充满力量。她从不觉得自己是在付出,“相反,我从中获得的反馈总是能让我收获美好和满足。”

生活中,李喆也用她喜欢的方式,寻觅着角落里被遗忘的风景。

李喆参观意大利的博物馆

大一暑假时,李喆参与了学院的“发现经典:欧洲当代艺术交流与研修计划”,参观了罗马、梵蒂冈、威尼斯等地的艺术展,并参加了在罗马举办的跨学科研讨会议,而她基于此次研修活动撰写的文章《圣彼得广场与梵蒂冈博物馆》也被收录在专著中。

李喆在国际跨学科研讨会议上参与研讨

广告设计、视频设计、海报制作、餐馆绘画、摄影造像……李喆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挖掘着自己的可能性。如今的她,正一笔一画将自己的生活描绘成色彩绚烂的画卷。

即将毕业的李喆,对四川大学怀有浓厚的感情。“正如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川大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大学是一个增长见识、拓展视野的平台,而川大在学科融合方面赋予了我很多资源,让我接触到不同专业的优秀的同学,也收获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经历。”如今,即将毕业的她,已经做好准备,以川大人的身份迈入更广阔的天地。

李喆的摄影作品

回顾大学时光,李喆感慨道,“真的很感谢每一位在困境中给予过我陪伴和帮助的人,他们像是点点星光,治愈我的困惑与迷惘。”

如今的李喆,带着从容和坚定,心中也有满天星光。

图 | 受访者

文字丨谷明珊、杜明阳

编辑丨杜明阳

责编丨曹丹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