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书画艺术:宋曹草书轴

时间:2021-09-03 07:45:08 来源:

宋曹草书轴

1.jpg

宋曹(1620-1701),字彬臣,号射陵。江苏盐城人。幼年即受其父影响,博学好古。学书启蒙甚早,七岁便临池研帖。南明弘光时,官至中书舍人。清军入关后,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清顺治四年(1647)曾参与抗清,兵败后受到株连,身陷囹圄,被营释后便隐居盐城南门外的汤村,筑“蔬坪园”,自号“耕海潜夫”,会友谈艺,以书诗自娱。康熙元年(1662)被皇帝举为“山林隐逸”,坚辞不受,后数次拒绝出任清朝官吏,隐居不仕。

宋曹曾与顾炎武结为友好,互赠诗赋。宋曹原本工书能文,隐居之后,专心书艺,逐渐融会贯通,造诣渐深。其平生所著有木刻双钩草书《千字文》、《杜诗解》、《会秋堂诗文集》等。尤其是他所著《书法约言》,对后世极富指导意义。

《书法约言》有一节专门谈草书:“草书贵通畅,下墨易于疾,疾时须令少缓,缓以仿古,疾以出奇,或敛束相抱,或婆娑四垂,或阴森而高举,或脱落而参差,勿往复收,乍断复连,承上生下,恋子顾母,

母,种种笔法,如人坐卧、行立、奔趋、揖让、歌舞、擘踊、醉狂、颠伏,各尽意态,方为有得。若行行春蚓,字字秋蛇,属十数字而不断,萦结如游丝一片,乃不善学者之大弊也。”宋曹主张习书初始,不必一味多费纸墨临摹,应先取古拓善本仔细赏玩而加以熟悉,“学书之法,在乎一心,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右军曰:‘意在笔先。’此法言也。”(《书法约言》)他强调反复临习,而后背帖以求之,“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同上);有了自己的方法,而后逐渐会有自己的风格,最终做到“自我作古空群雄”。宋曹的临帖作品多以取法晋、唐书家为主,尤其侧重《阁帖》中“二王”的行草书与唐孙过庭《书谱》。总体上来看,他受《书谱》影响更大,注重意临,不拘于形似,不囿于古人,这可以从他的书论中找到依据:“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觉刻划太甚,必须脱去摹拟蹊径,自出机轴。”(《书法约言》)

将宋曹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分析,更能领略其中深意。我们这里欣赏的是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的宋曹所书草书轴(见左图)。此作纵209.8厘米,横56.3厘米,乃临摹王羲之作品,颇得使转之妙谛,可见其临池功夫甚深。此临作虽然风韵较之《十七帖》原本有所不逮,但较之他个人的其他一些创作,则更为精彩,所以毋宁说是有凭据的创作。宋曹所临为《十七帖》中的《七十帖》,追求健、古、雅,又赋予粗犷、豪迈之气,体现了一种个人精神的表达。

正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所强调:“楷法如快马斫阵,不可令滞行,如坐卧行立,各极其致。草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来不可止,去不可遏。”此临作字形宽博、笔画厚重,结体呈内敛之势,给人以肥劲之感,以气概见长。不过从整体上来看,其用笔似乎过快,显得简单了一些,“留”、“驻”不够,笔势不甚到位,令人回味的东西少了一些。虽存擒纵之处,如第一行“庆也想”几字,以及第三行“但恐前路”几字,但几乎都是同样方向的行笔,有些连笔显得累赘、重复而缺少变化。此作还未曾注意到纵横势上的对比与呼应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与王铎、傅山这样的大家相比,显然不在同一个档次上,“老实”有余而变化不足。

在明、清交替之际,临摹、创作多巨幅形式,将《阁帖》放大,以临为创,一度风靡。傅山、王铎等人均有此类作品传世。王铎的传世书法作品中,这类占了大半,宋曹之作存世数量亦极为可观。在年龄上,王铎比傅山大14岁,傅山又比宋曹大14岁。王铎与宋曹相比,可以算是两代人了,所以这种临创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时期的风气。由此可见,古人关于临创并没有设定严格的界限,这正是古人的成功之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