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潮汕舞蹈节目「火爆广场舞」

时间:2022-12-29 13:49: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大家好,潮汕舞蹈节目「火爆广场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声清脆的“嘭”,一根木槌在手中飞转,在一次次“8”字形的转动中顺着抛物线飞出指间,下一秒又牢牢停在掌心。身穿戏服、脸画油彩的少年们双手持槌,伴着节奏明快的锣鼓声变换队形,大步向前……

这个场景开启了不少潮汕孩子的英雄梦,玩转英歌槌,跳起英歌舞,是街头巷尾最热闹的场景之一。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民间舞蹈艺术,也是广东潮汕地区潮阳一带最受欢迎的“广场舞”。

林泽加是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慈海英歌队的90后教练,他在幼时看英歌表演时便种下了英歌“英雄梦”的种子。“每次表演都有很多人围观,也有很多小孩想一起跳,”如今当了教练的他也成了孩子们的英歌梦领路人。

英歌槌怎么耍?英歌舞怎么跳?《进击的非遗》第二季首篇开启新挑战,请林泽加教练来揭秘。

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慈海英歌队表演。

90后教练手把手点拨

英歌槌,是一根长四十余厘米、直径三厘米左右的木棒。海门慈海英歌队队员们训练时的英歌槌是原生木色,表演时用的英歌槌有着红黄相间的彩条缠绕装饰。这根不长的木棒,如何在英歌中玩出花样?林泽加教练向南都、N视频记者解释了英歌槌“飞起来”的门道。

“首先用虎口掐住槌中间,手腕放松,让它旋转起来。“在林教练手下的英歌槌,似装有马达一般,手腕微微用力,就飞转成一个圆形。“学会转英歌槌后,竖持英歌槌手心朝里,用另一根槌敲击这根英歌槌的上端,被敲的英歌槌会自然向外旋转。结合刚刚学会的旋转技巧,熟练后就能在合适的位置停下,结合迈步的动作,就有英歌槌‘飞起来’的感觉。”

林教练详细演示了英歌槌的动作技巧,可真要练起来,没那么容易。硬木质地的英歌槌需要一些“巧劲”才能在手里转动起来,从完成基本动作到熟练地表现英歌槌起落,真正的奥秘无他,熟能生巧。

“我们队员在正式表演时也会出现英歌槌脱手的情况,现场很多人围观会紧张,克服紧张只能不断练习。”林教练执教的慈海英歌队队员约有60人,基本由本镇的青少年组成。在由老戏台改造的训练地,参加训练的队员们手法娴熟,英歌槌敲击、转动整齐有节奏。“队员每个周末都来练,以现在的气温,练习两个多小时后脸上身上就全是汗。”林教练在慈海英歌队也是从初学新手一步步走来。

在整个下午的实战练习后,南都、N视频主播陈诚初步学会了英歌槌的基本动作和简单套路。画脸、换装,验收成果,真正的难点在第二天。

南都、N视频主播陈诚(右)学习英歌舞。

角色性格写在脸上

以玫粉色为主色调,配上腰封、云肩和黄色流苏做点缀,主播陈诚已换好扈三娘戏服。在老戏台上,英歌舞队员正紧锣密鼓地换装画脸,为即将到来的表演做最后的准备。

英歌舞队员互相上妆。

平日里,无须专业的化妆师,参照脸谱书籍、英歌舞队员相互就能画脸上妆,这些妆容夸张泼辣,唯有红黑白油彩才能尽情展现。“你今天画的妆是扈三娘,是文脸。”在陈诚的脸被覆上白色油彩时,林教练解释道。这一回,林教练扮演的角色是林冲,画的是武脸。

英歌舞脸谱是古代傩舞面具的一种简化,舞者脸谱一般据梁山泊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而定,以白、粉为底的文脸常用来表现角色的敏捷伶俐,而以红、黑为主要颜色的武脸则表现人物武艺高强。

南都、N视频主播陈诚的“扈三娘妆”,属于文脸。

在换装和画脸的过程中,陈诚英歌槌不离手,闲时就来转两圈,逐渐流畅的英歌舞动作印证着熟能生巧的道理。

在潮汕体验当“梁山好汉”

正式表演开始在即,镇上居民早就得到了消息。海边的正午时分,太阳正辣,广场上已站着不少抱小孩的市民。“咚!”一击鼓声就让整个广场瞬间进入英歌舞模式。

“嘿!”英歌众队员的号子让围观的小孩一下睁大了眼睛。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的英歌表演气势豪壮,气氛浓烈。《潮州风俗考》中曾记载:“正月十五日,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古陈迹,迎神街巷,琼箫画鼓,象板银盆,连奏于灯月交辉之下,谓之游春。”英歌舞常在年节期间演出,也承载着当地人民的信仰和期待。在汕头潮阳区,几乎每个镇都有英歌队,有些镇甚至拥有几支不同风格、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构成的英歌队伍。

英歌舞表演变化纷繁,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俯瞰潮阳海门镇,表演队伍和大海蓝天同绘成一幅人文风景画。

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慈海英歌队表演。

作为民间舞蹈,英歌舞属于大众。因为英歌音同“秧歌”,英歌舞的起源也众说纷纭,为这项民间艺术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也让这项非遗快速“出圈”。

表演结束了,陈诚的学习成果验收顺利完成,林教练肯定了她的动作迅速,也指出了表演基本功不足的缺憾。“脸上的油彩要用食用油卸”,表演经验丰富的林教练不忘提醒。

在潮汕体验当一次“梁山好汉”,英歌舞展示了潮汕舞者的英雄气概,它威猛、雄浑,粗犷、豪迈,不仅给人视听上的冲击,更续写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正义、勇敢的精神风貌。

涨知识

英歌舞的起源跟梁山泊有关

英歌舞集戏剧、舞蹈、武术于一体,沉淀了潮汕地区特有的文化传统,蕴涵着潮汕人民深厚的文化精神和民族情感。在汕头,潮阳、潮南两区英歌舞最为盛行。

关于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是明朝嘉靖年间,潮州府潮阳县人陈大器在山东任职,将山东秧歌带回潮汕家乡传播;第二种说法是300多年前,外江戏到普宁、潮阳一代演出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当地群众学习后逐渐演化为英歌;第三种说法来自清顺治潮州知府吴颖的《潮州风俗考》,其记载当地人在插秧劳作中“群歌竞作”,从“秧歌”变为“英歌”;也有说法将傩文化视为英歌的源头,英歌舞不戴面具而画脸谱,据称是傩面具的进化形式。

策划:陈成效 胡群芳

统筹:陈蓓蕾

视频:南都、N视频记者伊凯文 黄薇 董梓浩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黄薇

出镜:南都、N视频实习主播陈诚

摄影:南都、N视频记者伊凯文 董梓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