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收藏要点:黄俊俭的艺术之路

时间:2021-09-21 11:45:13 来源:

黄俊俭的艺术之路

近读《书法导报》副总编辑黄俊俭的一批书法新作,感觉到他不仅是一位脚踏实地、勤奋努力的编辑和记者,更是当今中青年中很有实力和潜力的书家。

blob.png

自古至今,成功的书家无不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勤奋执著,二是多思善变。从黄俊俭的学书历程来看,他书法自小专攻颜真卿书,对《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研习尤多。据我与他交往的近十年中得知,他执著勤奋,常至夜深人静时仍笔耕不辍。自从到《书法导报》工作后,四处奔波采访、赶稿发稿的劳累反而促成了他抓紧点滴时间的习惯。一有机会,他便向前辈和同道学习、取经,增长学识。临帖功夫既在帖内,也在帖外。他每学一帖,总能由表及里,取其精神,为己所用。

1.jpg

书法艺术的传统是一个丰富而浩瀚的墨海。在这墨海中从容畅游,贵在找到属于自己的扁舟,也即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艺术语言。黄俊俭经过多年的思考与探索,终于确立目标———在行草书上有所突破。他多年研习“二王”和晚明诸家行草,在黄道周、张瑞图的书风上着力尤多,黄道周的奇肆跌宕、张瑞图的峭拔律动为他的行草书注入了活力。他意识到,当代书坛对晚明书风钟爱有加,要从众多的研习者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而黄道周、张瑞图的书风,与自己的性格和最初打下的颜书基础似有不协之处。作为一个成功的书家,其艺术创作既要与时代合拍,又要有一段超越时人之上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出乎其外,才能使自己的笔墨有独特的魅力。于是,他又从颜真卿行草发展轨迹上进行深入的考察。在唐代,学颜成功者为杨凝式。入宋后,“宋四家”虽然都学颜,但苏东坡取颜书早期作品而求变;黄山谷从颜到柳,取柳书而“舞筵长袖”,形成独特的行书之风;明代董其昌学颜,弃其浑厚而变为“疏淡”,形成飘逸的书风。

2.jpg

而入清后学颜书者虽众,唯刘墉和何绍基为成功者。刘书重“墨”,而何书重“趣”。何的尚“趣”意识似乎与当代书风的审美倾向有着契合处。黄俊俭经过对行草书的多种实验和思考后,找到了最适合自己心志和情性的书体———何绍基式的行书。于是,他不断在何绍基行书上求变求新,进行技法上和内涵上的变革探求。我想,黄俊俭近年来在颜书式行书之风上的定位,正是基于他扪准了时代的脉搏,把握了当今书坛的审美走向。

黄俊俭的行草书做到了在传统规律中求自由。他不断对何绍基书风的常规状态进行改造,使形式因素按自己的要求发展,并以此逐步确立自己的风格。他的书法用笔痛快、线条流畅,在求趣中求韵致,于活脱中见真率。由于书法艺术已脱离了实用功能,故而书家必须追求自我本真的表现和视觉效果。以此看来,黄俊俭的艺术追求非常契合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

黄俊俭的书法是建立在他的睿智和才气之上的。他在编辑之余,不断加强书学研究,发表学术论文近八十万字,其中《论书法批评家的主体建构》一文获“全国第八届书学研讨会”三等奖。黄俊俭是集书法编辑、创作、研究于一体的书家。他的书法并非流于形式,而是“质之中藏”,有着独特的艺术思考。

黄俊俭书法的独特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文化性,而并非是形象的复制和视觉的刺激。但对于一个现实世界的书家来说,其作品必得蕴涵时代性。我相信,黄俊俭在以后的书法探索中,会不断地锤炼笔墨上的形式美,不断地丰富作品的时代内涵,从而使自己的艺术迈向一个新的高度。(上图及左图均为黄俊俭的书法作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