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书画作品:识高则文淡 意高则笔减

时间:2021-09-28 07:45:09 来源:

识高则文淡 意高则笔减

明末清初,政治风云激荡。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有人异军突起,有人身败名裂,多少豪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走错了方向,一失足成千古恨。在这个特殊时期,最难抉择的是那些明代官员和其他的既得利益者。程正揆便是如此。

程正揆(1604—1676)字端伯,号鞠陵,又号青溪道人、青溪老人、青溪旧史,湖北孝感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曾祖父为明嘉靖进士,由员外郎擢升为重庆知府;父良孺,为崇祯时进士,曾任河南唐、涉二县知县,后升南京光禄寺署正,管风阳仓。程正揆于明天启四年(1624)中举,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又授翰林院编修职衔。后因得罪了辅臣,他被调离京城,赴外任职。程正揆迁居南京秦淮河青溪之上,故有“青溪道人”号。不久,他被召回朝廷复职。崇祯十五年(1642),他蒙招升任尚宝司卿。

blob.png

程正揆 作品

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逼近北京城。程正揆在《沧洲纪事》中写道:“甲申岁,予以玺丞奉诏南京湔除。三月初六日,陛辞,抵通。二十四日,至沧洲……”时福王朱由崧已在南京建立南明小朝廷,程正揆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及侍读,旋升司空学士经筵日讲官。清兵南渡长江,福王弃城而逃,程则降清,被委任内阁办事,后任光禄寺寺丞,再升工部右侍郎。顺治皇帝知其擅画,曾两次召他到瀛台作画,给予了很高的赞赏。但作为明之降臣,程正揆自我感觉不会良好。清顺治十三年(1656),受御史张自德的弹劾,下部院察议,翌年被革职,时年54岁。回南京后,程正揆把全部精力投入诗文、书画的创作中。程正揆好友,与他有“二豀”之称的石豀曾描述道:“程子住青溪之上,构屋三间,虚中坐客,旁置几桌,列残书数卷,随手过目。以半间供西方圣人,侧有曲巷,设榻为鼾睡。前后广数亩,种梧、竹、松、梅之属,夏可避日,冬可抵风。又植黄葵红叶数百茎,以壮秋色,客至不行迎送礼,或随便小酌,或煮茶谈笑,不及世事,优游卒岁云尔。”程正揆去世后,他的儿子大皋将其诗画杂著收集整理编成《青溪遗稿》二十八卷刻版行世。

在中国美术史中,有程正揆的一席之地。他的书法也写得很好,当个书法家绰绰有余。

blob.png

我们这里见到的程正揆行书五言律诗轴(见左图)为纸本,纵181厘米,横45厘米,钤“先代人师”、“正揆之印”两印,现藏南京博物院。周亮工在《读画录》中说:“清溪道人书法师李北海,而丰韵萧然,不为所缚。”程正揆的绘画曾得益于董其昌的指点传授,在书法方面也曾受到董的影响。他的此类书法作品,线条饱满,结字周正。不过,程正揆在绘画上并不步趋于董其昌,而是自出机杼,多用秃笔,枯劲简老,设色浓湛。书法也是如此。

很快,程正揆就跳出了以往的书法风格。除了学李邕,程正揆还师法颜真卿。在这件五言律诗轴中,这种渊源是比较明显的。

观程正揆书法,不禁想到他“识高则文淡,意高则笔减”的高论。具体而言,似乎可用“有味道”三字来形容,而这种“味道”又是建立在笔画的丰富多变和简洁的间架结构之上。作品中,除了“清净”二字有牵连,其他则字字独立。我们且看几个竖画和撇、钩笔画的处理实例。“平”字笔画饱满,上横短促,竖画直中有曲;“许”字竖画方劲而回笔成钩;“群”字竖画顺势带出,与第四笔的长撇形成呼应。

“居”字之撇则顿而藏,含蓄内敛;“邻”、“轩”二字竖画皆回锋出钩,但各有变化。“野”、“子”、“净”则化钩为撇状。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程正揆在这幅字中用笔多方折,笔画有拙味。如“斋”、

“君”、“谏”的最后一笔都很典型。以笔者的理解,古之所谓“折钗股”,此颇近之。个别字间架欹侧、字势开张、洒脱自信、个性鲜明而别开生面。笔者忽然感到,明之李东阳、清初程正揆、清中期伊秉绶,三人的行书面目和笔法有许多近似的地方,这或许与他们都学颜字有一定的关系。

程正揆虽然也是“贰臣”,但他不像王铎、张瑞图那样,动辄被人拿这方面来说事儿。常言有“树大招风”、“枪打出头鸟”之说,而程正揆却幸运地躲过“贰臣”阴影,这是否说明他的书法艺术地位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不足以引起他人的嫉妒呢?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