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新疆饸饹面「扑朔」

时间:2022-11-18 13:33:11 来源:人民网科普

大家好,新疆饸饹面「扑朔」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那鼎浩在制作面塑作品

面塑作品《馕香》(受访者供图)

新疆风物,除了自然物产,另一种让世人赞叹的,便是手工艺品与手工制作。曾经的手工时代,生活中所需的每一件器物,都带着手心的温暖。酿造、面塑、剪纸、乐器制作、艾德莱斯织造……这些,是实用的生活技艺,更是美学意义上的艺术创造。艺术和生活从来都不可分割,而那些传承技艺的匠人,皮匠、剃头匠、铁皮匠、帽子匠、打馕匠、桑皮纸匠……在代代技艺的接力中,不仅以此为营生,更将这些当作美的演绎与创造。时代在变,双手创造的美,却永不过时。在年深日久的传承中,工匠们演绎着自己的故事,他们的故事是时代的故事,也是新疆的故事。

那胡子花白的鼓手闭紧眼帘旁若无人地敲鼓、高歌,刚出坑的热馕被系着围裙的打馕匠高高挂起当招牌,拄着拐杖、戴着巴旦木花帽的白须长者垂首沉思着……这个生动的场景,是一幅面塑作品。作品尺幅不大,不过一二十厘米高的人物,眼神、表情、手势,却颇具神韵,极富生命力,将一幕生活的场景演绎得鲜活如生,浓郁的新疆气息,扑面而来。

作者那鼎浩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面塑是传自母亲的技艺,而新疆元素其实就是他儿时在二道桥的所见所闻。作为一个用面粉讲述新疆故事的艺术家,他说:“旧时,面塑艺人担着箱子走街串巷,捏小面人哄孩子。现在,我所考虑的是将这门艺术在延续的同时,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

家族技艺,新疆故事

那鼎浩的母亲马英杰是山东青岛人,幼时家中开了间点心店。逢年过节,她就成了姥姥的“小尾巴”,一起做些哄孩子玩的小面花,如:金鱼、蟾蜍、仕女、童子、铜锁等。上世纪60年代,马英杰来到新疆工作后,并未丢下手艺,闲来便捏几件小作品。对此,那鼎浩非常痴迷,自小就喜欢围在母亲跟前,模仿着母亲手中的一招一式。

“听母亲说,刚来新疆时,新疆面粉太筋道,最好的拉条子用面,但做面塑不是很顺手,琢磨了很多次,进行了调整,才解决了配方问题,现在反而用内地面粉不顺手了。”那鼎浩的面塑作品温润自然,自然风干后不会开裂,这里面藏着家传配方,在面粉中掺入了一定比例的蜂蜜和甘油。

近些年,出现了软陶材质,不用配面揉面,颇为省事,但那鼎浩始终很排斥。这其中,不仅仅蕴藏着他从小到大的面塑情怀,他认为,“面粉更接近于自然,贴近生活传统,与人亲近便是舒服。”

如今,年逾古稀的母亲依然是那鼎浩的良师益友,他的工作室中一直保留着母亲制作的玫瑰花,那花瓣薄如蝉翼,色彩娇艳,极为逼真。提及母亲,他总有聊不完的话:“母亲的作品朴实传统,用色大胆,带着浓浓的乡土气息,有种未经雕琢之美。她不时到我工作室转转,在肯定作品的同时,瞧着哪儿不妥,会趁我不注意时悄悄捏两把、改一改,老小孩一样。”

师从母亲,可以说那鼎浩手中的面塑技艺来自内地,但使用的却是新疆材料,作品融入了新疆元素,面塑已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钟爱新疆元素,是因为我从小生活在此,来源于生活的元素,骨子里都觉得亲切。”小时候,那鼎浩家在盐湖,每逢寒暑假就到和平南路的叔叔家玩,天天泡在二道桥,围着小商贩一看就是一天,那一招一式都印在脑海中。以至于他的面塑作品,自然而然地带入了这些元素场景。

2011年,在一家维吾尔族风情的宴会厅,那鼎浩见到了哈孜·艾买提的油画《木卡姆》复制品,立刻被画面上演奏者如痴如醉的神情抓住了――“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场景烘托完美”。他当即决定将这些人物用面塑“再现”,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并非简单模仿,实物塑造中遇到很多难点。经过半年艰辛努力,作品呈现出来时,获得了诸多赞誉,并斩获多项大奖。这组作品圆了那鼎浩的梦,也成为非卖品,一直珍藏着。

为了丰富创作元素,那鼎浩每年都会到南疆采风。2016年春天,他跟随新疆艺术研究所来到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走访了十几个乡村,在采风的同时现场义务授课,并赠送出五六百件面塑小作品。那鼎浩回忆:“我们所到之处,可以用万人空巷来形容,维吾尔族乡亲身着盛装迎接我们。当见到我几下就捏出了鸽子、公鸡、牛羊时,小孩大人都惊奇不已,非常喜欢面塑艺术。这令我很欣慰,也找到了更多的创作源泉。我更加意识到,接地气的艺术更有生命力。”

传承路上,创新与情怀

“那老师,我找到人生的方向了(面塑艺术)!”当一名学生兴冲冲地告诉那鼎浩时,他心里一震,觉得面塑艺术在新疆真正地落地生根了。

这名来自喀什的学生叫尼亚孜·玉素甫,大学学的是财会专业。2014年在7坊街看到那鼎浩的面塑作品,一下就迷恋上了。他托人想拜师,那鼎浩觉得他没有美术基础是硬伤,学起来会吃力,有点顾虑。做面塑,不仅是对制作人塑形基本功的考验、对大众审美观的把握,还是对其文化积淀的考量,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面塑对象的背景、个性、动作和神态,才能进行精准的刻画。然而,尼亚孜·玉素甫并不气馁,再三恳求,那鼎浩决定给他尝试的机会。

“没想到这个零基础的学生特别有毅力,他的进步很快,现在创作的面塑作品,虽然在表现技法上还有提升的空间,却是个个活灵活现,富有生命力,可以感觉到是倾注了感情在其中,是由衷地热爱面塑。”

常言道“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但那鼎浩从未有过这样的想法,他希望学生们能有更高更好的发展前途,前后收了近20名弟子,由弟子再培训的学生无以计数。那鼎浩和3名弟子多次走进社区、学校、乡村,现场手把手传授面塑技艺,用最直观的方式传播面塑文化。那鼎浩认为“非遗传承应从孩子抓起”,在他的推荐下,尼亚孜·玉素甫在北门乌鲁木齐市文化馆常年为儿童进行面塑培训,因为授课认真负责,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好评。同时,这个授课点也成为面塑艺术的展示窗口。

如今,那鼎浩在7坊街、幸福路、铁路局拥有几间工作室。他一件面塑艺术作品通常售价几万元,买家多为个人,一些在内地销售新疆玉器的店家,喜欢将他的作品陈列在展柜间,以浓郁的新疆元素烘托出新疆味道。2014年,那鼎浩被评为新疆面塑艺术的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2016年,他的作品《幸福时光》及《天山欢歌》两件作品入选了“新疆礼物”。

“我的作品数量有限,不愁市场,但学生们的呢?学习了这项技艺,有人是业余爱好,有人想在喜欢的同时创造一定的经济价值,作为养家糊口的本领。但目前,学生们的作品销售状况还不算太好。”那鼎浩在接受采访、出去比赛参展时,一直倾力推出学生的作品。有的学生还建议利用互联网进行销售尝试。

面塑,一项可塑性很强的艺术门类,那鼎浩想让更多人了解喜欢面塑,让面塑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由一些面塑本身延伸,开发设计的新产品有“新疆老巴扎”主题的书签、明信片,获得了2017新疆首届旅游纪念品创意设计大赛银奖。一些学习一个月就能塑造的面塑小作品,也可以让学生或更小的孩子来制作,成为一个系列独具新疆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放到二道桥、大巴扎、吐鲁番等游客集中的地方销售。

一位新疆艺术研究所的专家赞许,新疆非遗项目中,那鼎浩将新疆面塑传承工作做得较好,不仅仅是传承,还发展了。那鼎浩说:“有些手艺传承人总是孤芳自赏,觉得非遗就应该是将老祖宗的东西原封不动地继承下来,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这样,应该赋予传统艺术新的使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将这个项目更好地保护下来。”(王素芬)

(责编:李龙(实习)、韩婷)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