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黄梅戏原是安徽黄梅县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确认起源于安庆」

时间:2022-11-20 09:57:12 来源:环球横纵

大家好,黄梅戏原是安徽黄梅县一带的采茶歌「黄梅戏确认起源于安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项结权)

某网站介绍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的黄梅戏:“清末湖北黄梅县一带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未见列出黄梅采茶调传入怀宁地区的任何证据。

已故的著名戏曲音乐家、剧作家、戏曲理论家王兆乾先生在1991年第一期和1992年的第一期《黄梅戏艺术》杂志上发表《灯.灯会.灯戏》文章中写道:是难以为实现的。花鼓----采茶戏形成如此庞大的体系,必然有一条文化纽带在它们之间联系着。那么,这条纽带是什么呢?乃是民间长期传承的、一种与民俗和祭祀密切相关的社火、灯会活动。这类灯会、社火活动,又集中地反映了中国长期的、封闭的小农经济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农耕文化传承。采茶、花鼓之名乃从灯会来……采茶戏是因采茶灯而得名,花鼓戏也是因花鼓灯而得名,还有竹马戏由竹马灯而得名,是聚戏的主要手段。”

皖江地区的灯会,明朝也十分流行,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时序》中记载道:“凡鄉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馬,或肖獅象,或滚毬燈,粧神像扮雜戯,震以锣鼓,和以喧號”。

明万历年间,被誉为“皖江戏剧鼻祖”的阮自华就有关于灯会的诗歌《十六日社聚江廛观张灯作伎得偏字》,其侄孙明末戏曲家阮大铖在崇祯六年(1633)创作传奇戏曲《春灯谜》时就其将安庆民间龙灯舞写入了剧本。

清 顺治十年(1653)《太湖县志·岁时》中记载道:“十五日,古谓上元 日,俗谓元宵。神庙并各街市悬放花灯,…… 又或为俳优假面之戏,锣鼓喧沓,老幼逐之为乐,至达旦焉。

”清顺治十一年(1654)《潜山县志》、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安庆府志》、康熙二十五年(1686)《怀宁县志》以及乾隆二十三年(1758)《东流县志》中都有“俳优假 面之戏”的记载。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池州府志·时序》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贵池县志》中记载道:“凡鄉落自十三至十六夜,同社者輪迎社神于家,或踹竹馬,或肖獅象,或滚毬燈,粧神像扮雜戯,震以锣鼓,和以喧號”。“粧神像扮雜戯”与“俳优假面之戏”就是延续至今的贵池傩戏。“震以锣鼓,和以喧號”与早期黄梅戏的“仅用锣鼓伴奏、一唱众和”特征完全相符。著名黄梅戏音乐家王兆乾发现,“贵池傩戏是较古老的假面戏曲,清道光以前安庆、池州各县都有这种戏剧存在,见于东流、宿松、望江、贵池县志, 称作‘假面俳优之戏’。今日犹能演唱贵池傩戏,有高腔与傩腔两类声腔,其傩腔就是以唱采茶歌为主”。【王兆乾,《黄梅戏艺术》,1992(1),第46页】。

安庆地区早在唐朝就有秦韬玉为天柱山茶写的《采茶歌》,宋朝在太湖等两处设立官方茶场,悠久的茶业史和采茶演艺史为新中国黄梅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道光五年(1825年)《怀宁县志》其风俗志中记载:“……至元夕,乡中无夜无灯,或龙、或狮、或采茶、或走马,第取磔攘之意”。

道光十四年(1834)《桐城续修县志》风俗志载:“正月……十三日为之正灯(……又有船灯、马儿灯、采茶灯……谓之灯节)”

道光八年《宿松县志》

清道光六年(1826)《宿松县志》的《风俗志》中记载道:“十 月立冬后……农功寝息,报赛渐兴,吹豳击鼓,近或杂以新声,溺情惑 志,号曰采茶,长老擯斥,亦絀鄭之意云。”

江西省戏曲理论家、戏曲史学家流沙与江西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毛礼镁在《采茶剧种散论》(2006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一书有结论:“……以上这些事实证明,皖鄂采茶灯的原始形式,是由浙江传入安徽,再由安庆转到卾东黄州地区,这一点可由采茶歌曲调和某些歌词为证”。

一九九一年由湖北黄梅县文化局编、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黄梅采茶戏志》书中关于黄梅“采茶戏”名字的由来,就是引用清道光六年(1826)《宿松县志》的《风俗志》中的记载,这完全证明:湖北黄梅县的采茶戏是从安庆地区传入的。

早光绪己卯年(1879)农历八月(公历10月14日)第二千三百十九号上海《申报》第二页就有记载安庆黄梅小戏:“黄梅YIN戏:皖省北关外,每年有演唱黄梅调小戏者,一个班有二十余人,并无新奇足以动人耳目。惟正戏后总有一、二出小戏,花旦、小丑演出百般丑态,与江省之花鼓戏无甚差别。少年子弟及乡僻妇女皆喜听之,伤风败俗莫此为甚。而游浪之徒每至兴高采烈时,群掷青蚨,名曰‘打采’。又有以糖饼等食物抛上旦脚头面者,旦脚更得意扬扬,更显种种淫态,而愈出愈奇。又有将有人小帽、巾扇夺取以丢上台端,俟戏毕以钱往赎,以为笑乐。屡经地方官示禁,终不能绝。刻下已届秋成,又将复炽,有地方之责者宜禁之于早也。”

早在道光五年(1825年)怀宁地区就有采茶灯的记载,绪己卯年(1879)以前安庆周边就有了“黄梅小戏”,难道还要在几十年的清末(1912年左右)从黄梅县引入“采茶调”?再者,也无任何证据证明黄梅采茶调传入怀宁地区。所以说:“清末湖北黄梅县一带采茶调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这句话简直就是无稽之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