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互联网艺术家「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

时间:2022-11-26 18:37:27 来源:芭莎艺术

大家好,互联网艺术家「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记者」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鲁本斯笔下的文化艺术精英

从古至今,艺术和艺术评论总是形影不离。但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艺术评论者的身份如此多元:既有专业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也有业余的艺术爱好者,甚至还有“吃瓜群众”。互联网扩大了公众的艺术话语权,我们应如何理解网络时代里的艺术评论?

当艺术评论遇见网络

Antoni Muntadas《The File Room》展览现场,芝加哥文化中心(Chicago Cultural Center),1994年 © Muntadas Courtesy of the New Museum

如今,依靠网络提供的公共平台,人们可以轻松便捷地对艺术内容进行公开评价。纵观国内外社交网络,各种艺术博主层出不穷。他们的身份既可以是著作傍身的艺术理论家、资深策展人,也能是相关专业的学生或纯粹的艺术爱好者。而艺术评论的方式也愈加多样:有的是评论文章、有的是播客节目,还有的是视频解说……

2019年底,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联合推出的艺术播客节目《The Way I See It》。

美国公共网(PBS)在YouTube上定期放送的艺术科普类视频《The Art Assignment》,由艺术史学者Sarah Urist Green一手打造。

除了形式上的多元化外,网络艺评还有另一大特点:草根性。过去,人们如果想要公开自己的艺术观点,必须考虑发表评论的载体,比如专业的艺术期刊和学术研究等。但现在,网络使非专业性的艺术评论成为可能——人们可以仅凭一两句话来表述自己对某类艺术或展览的感受。

©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弹幕”甚至也成为艺术评论的一种新形式。疫情期间,UCCA和快手合作呈现了一场特别的线上音乐会。在直播中,观众的实时“弹幕”评论成为一大特色:不仅策展人和其他音乐人能对观众的感受作出即时回应,观众间也能进行实时的评论交流,分享各自的艺术体验。

UCCA×快手“园音”线上音乐会中观众积极地发送“弹幕”以示对艺术家的喜爱

网络也使大众艺评更具影响力。比如,在近期因乔治·弗洛伊德案引发的大规模反种族歧视抗议中,洛杉矶的盖蒂中心(The Getty Center)就因没有在其媒体发言里明确提及弗洛伊德的死亡和“Black Lives Matter”抗议口号而受到网友的评论攻击。人们认为在这个特殊时刻,艺术机构并没有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

盖蒂中心 © Suyunahiuan

最终,盖蒂中心不得不删除帖子,重申自己的立场,表明自己作为一家有社会责任感的艺术机构将同抗议者们一起坚决反对种族歧视。其实这一事件实际体现了互联网时代中大众艺评被赋予的更大话语权。值得注意的是,当更广泛的公众参与到艺术评论中时,这些内容不再仅仅关于艺术本身,而是辐射到更广的社会议题里去。

6月2日,盖蒂中心在其Ins账号上就其之前语焉不详的媒体发言向公众道歉。

艺术评论是什么?为何重要?

让·路易·埃内斯特·梅索尼耶《绘画鉴赏家》,1860年

其实不管在哪个时代,艺术都不可能独立于艺术评论而存在。一件品的创作可以是主观且个人的,但对其的定义和归类很大程度上受到艺评的影响。艺术评论要么为一件作品正名,使其成为艺术;要么否认其合法性,将其拒绝在艺术的大门之外。

马赛尔·杜尚(Marcel Duchamp)《喷泉》(Fountain),现成物,63×48×35cm,1917年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Brillo Box》,合成聚合物涂料、丝网油墨和木材,43.3×43.2×36.5cm,1964年

难道艺术评论不也是作品欣赏者的个人意见吗?这不是一个能简单回答的问题。一方面,艺术评论确实能被理解为观众对作品的个人解读,这关乎一件作品同观众间的隐秘联系,是情绪的、也是同个体生命经历相关的。

但另一方面,艺术评论体现着艺术世界的法则,同艺术体制、理论和历史息息相关。这就说明了为什么存在着专业的艺评家,而他们对作品的判定往往比业余爱好者有更广泛的艺术影响力。

美国著名艺评家、哲学家阿瑟·丹托,著有《艺术终极后》《寻常物的嬗变》等书,阐述了美学和艺术的关系。

提到艺术界,它可不仅仅只是艺术家和艺术品。著名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S. Becker)认为,艺术界实际是一个由不同艺术从业者构成的关系网络。在这个互动结构里,有一套被行动者们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指导着艺术的创作、评价、交易和收藏。而艺术评价既反映也影响着人类历史不同时期内和不同社会中的艺术观念及实践。

霍华德·贝克尔在其著作《艺术界》中分析了艺术世界是如何运转的

所以专业艺评家的影响力之“广”并不是说他们影响了庞大数量的人群,而是指他们对艺术的判断同艺术界中实际行动者的行为有着更紧密的联系。这些不同的行动者包括:艺术家、收藏家、画廊主和艺术教育家等。

邱志杰的《艺术生态图》描绘了由不同行动者构成的艺术世界,2019年 © UCCA当代艺术中心

邱志杰《艺术生态图》(局部),水墨壁画,750×1000cm,2019年 © UCCA当代艺术中心

过去,艺术评价的话语权只掌握在少数艺术、文化和政治精英手中,专业性高。这导致了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评价艺术是一种身份特权,其影响无法触及更广泛的社会大众。然而,互联网的到来不仅深刻改变了艺术和社会的关系,更赋予了艺术评价以新的时代意义。

互联网时代里的艺术评论

网络降低了人们接触艺术的门槛,使相关的知识更容易获得,这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边界。同时,没有平台的限制,人们可以更便利地公开化自己的艺术观点。

如今,“Google艺术和文化”这样的艺术网站越来越多。

“网红”冰激淋展就是大众评论影响艺术的典型。这类展览的走红很大程度上都与人们在社交媒体上对其的评论与转发有关。而当人们受到此类“网红”展的影响后,甚至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展览评价方式:这个展览是否适合拍照?在这个展览中如何穿搭才能拍出更好看的照片?这无疑是大众评论对强调专业性和美学价值的传统艺术评论的冲击。

摄影师Maria Svarbova发布的“Ice Cream Museum”系列作品,2019年

Ice Cream Museum的联合创始人Maryellis Bunn

当大众借助互联网在扩大自己的艺术话语权时,一些专业的艺评家们也开始调整自己的评论方式来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美国资深艺评人杰瑞·萨尔茨(Jerry Saltz)就是最早运用社交媒体的艺术写作者之一。

他频繁地在脸书、推特和Ins中参与热门话题的讨论,并用“吐槽”的方式向人们介绍自己作为艺术从业者的生活及其对艺术的看法。

2018年普利策奖艺术批评类获得者杰瑞·萨尔茨(Jerry Saltz)© Getty Images for Vulture Festival

上世纪60年代,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喊出了著名的“人人都是艺术家”口号。这表明所有人都有自己对艺术的判断力,所谓艺术话语权则被消解在每个人独有的艺术观点之中。

约瑟夫·博伊斯《We Won"t Do it without the Rose》,纸墨胶印,80×55.8cm,1972年

今天,社交媒体使公开个人观点变得极其容易,而我们能就此说:“人人都是艺评家吗?”这很难回答:一方面,互联网确实在消解着传统的艺术评论权威,多元的艺评者和艺评形式在不断涌现。但另一方面,在没有严格美学和学术标准的审核下,网络艺评的质量参差不齐;而那些真正做到顶级的网络艺评人,很多本就来自传统艺术界,同其中的的精英结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互联网的出现深刻地改变了艺术世界的生态,而作为其中重要部分的艺术评论也呈现着更为复杂的状态和内涵。

编辑、文祝宸宸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