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人生86年 著作75部 他让世人更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让世」

时间:2022-12-02 18:13:08 来源:凤凰卫视

大家好,人生86年 著作75部 他让世人更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作品「让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6月11日是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各地的非遗保护传承活动都在陆续开展。来自天津的王树村,在几十年时间里,曾向中国美术馆捐赠多达1600多件(套)民间美术作品。


王树村从十几岁开始直到2009年去世,一生收藏的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不计其数,而最多的还是中国木版年画。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一生会对来自民间的木版年画情有独钟?


一个木版年画的传奇故事,将从这座千年古镇杨柳青开始……


启蒙


天津城西20公里,千年古镇杨柳青,这是一个处处有民间情趣和年画情结的地方。


1923年,一个叫王树村的男孩,就在这个运河边上的小镇出生了。每逢小镇集市,泥人、风筝、剪纸……这些民间小玩意儿,令幼小的王树村眼花缭乱。当然,最诱人的还是木版年画。


王树村眼睛里最常看到的,是商铺林立的年画作坊,耳朵里最常听到的,是卖年画的吆喝声,还有年画里讲不完的故事。



这些充满生活中最朴素的情感与智慧的民间艺术,给王树村童年以启蒙。家乡的年画,也让王树村的见识从小就不同常人。


临街的这条河,是京杭大运河流经杨柳青的河段,镇上的人习惯称它为“御河”。关乎国家命脉的运河,以及由此带来的商业繁华,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成长提供了适宜的水土。



京杭之间,运河上下,南方精致的纸张和水彩颜料,指日可达北方的杨柳青。


奇迹还不止于此,据传,清代雍正年间,为了独树一帜,杨柳青镇上已出现以人名命名的木版年画作坊。到了清代中叶,以杨柳青镇为中心,连同周边36个村庄,逐渐发展成了“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木版年画之乡。


“痴子”


据统计,王树村用一生收藏的民间美术藏品,约17000件。如今,他的小屋曾经堆满的藏品已所剩无几。


王树村夫人 林凌风:

(他)都捐了,捐了好多地方,在那里有机会给别人看,在家里关起来的东西有什么用?这几十平方,(当时)满满的,脏得不得了,还不让打扫。(收集)剪纸、风筝、拜神的那些纸啊,他都到死人的尸体里头去捡东西。做死人衣服的,他也交他们的朋友。他不迷信的,他为了收藏年画,怎么都可以,他一生就是为这个。


王树村对民间美术有着自己的执念,背后的原因,还要从这张照片说起。



照片上一身中国童子军装束的,是一个无畏的英俊少年。这一年,13岁的王树村,在天津市立美术学校,学习西洋美术技法。也是这一年,日本侵略者用炮火,粉碎了王树村幼小的美术之梦。


眼看着许多积存多年的年画老版,被日本人刀砍斧劈当木柴烧,镇上的年画作坊一个个相继倒闭。从那时起,少年的王树村开始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中国民间美术。



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 王树村:

中国的历史,没有插图,老百姓没有文化,就看着年画知道历史。杨柳青年画价值,就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代表人民的思想、爱憎,爱劳动,要有文化,要图强,要不自私自利。这不就是民族的灵魂吗,别的绘画没有办法跟它比。


只要有零花钱,王树村就在镇上专卖废旧物品的街上淘宝。不久,家中堆满了年画、皮影、剪纸、风筝、泥塑,这些在一般人眼中的破烂。


为此,王树村还得了个“痴子”的绰号。


传承

1987年春,苏联汉学家李福清为了出版中国民间版画画册,邀请王树村在苏联各个博物馆的收藏中,鉴定、筛选木版年画精品。


然而,在鉴定的过程中,每当看到一幅年画,王树村就会马上脱口而出:“这个上海有,这个在天津,这个我的个人收藏里有,这个中国没有……”



原来 ,真正的年画目录,全在王树村的脑袋里。而这一幕,只是王树村研究民间艺术数十年积累的缩影。


20世纪50年代起,王树村就开始计划,不仅要在有生之年,把藏品全部整理、出版,他更要让世人知道,中国民间艺术的根在中国,民间艺术研究的专家也在中国。


1959年,王树村编著的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大型彩色年画集《杨柳青年画资料集》出版,书中从300多年前的康熙年间到光绪年间的93幅年画彩页,均出自王树村在家乡杨柳青收藏的年画珍本,这也是他人生出版的第一本书。


这本当年定价高达54元,印数1000本的书,转年便参加了德国莱比锡国际书展。最终,一本中国民间年画书籍,竟获得国际书展银奖,令世人瞩目称赞。



在前人没有留下现成的文字材料情况下,王树村只能结合自己的收藏品,和历代的各种著述去寻找和发掘,如同大海捞针地梳理出中国民间美术以及历代年画的发展脉络。


人生86年,75部皇皇著作。直到今天,王树村的著作,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被公认为是研究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的权威性著作。而其中24部,是在他身患肺癌晚期的6年间完成的。



王树村 中国民间美术史学家:

我们谈画也好,我们看这些画也好,我们写这些书也好,也就是告诉世人,中国还有这些东西。他们后人就会有慢慢的印象,不能光看外国的卡通,要看看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国的文化。这样一来,我们活着,死了也是活着。


2009年8月,王树村病逝前两个月,他身患癌症6年、久居病房,即便如此也一边戴着氧气管,一边整理年画研究的文字。


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研究馆员 刘莹:

去了之后,晚上那会儿他(王树村)已经就说不了话了,插着管子什么的,但是还认识我们,他还朝我竖大拇指呢。


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副研究馆员 王伟:

我想起了苏轼的那句话,叫“尘满面,鬓如霜”,特别让人感慨。我们虽然不是王先生直接的弟子,或者说是学生,但是其实在我心目中,应该算是我们新一代的人,不管研究民间美术,研究传统艺术,其实都应该是以王先生为榜样的。



今天,王树村一辈子收藏的木版年画,已分别捐献给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天津杨柳青画社等地方,它们是王树村生命的延续。


“过年的画”是中国人寻求心灵寄托的最优方案,它们是中国人祈福纳祥的新年期盼。它们与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水乳交融,与中国人的文化传统血肉相连,它们承载岁月,也承载今天我们对历史文化的回望,在时光隧道的那一头,它们依旧熠熠发光。


6月7日至16日

纪录大时代《过年的画》

十集连播,敬请观看

编辑:王鼎尧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