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我国插花的辉煌时期「插花艺术发展简史」

时间:2022-12-07 13:57:11 来源:微光书影

大家好,我国插花的辉煌时期「插花艺术发展简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修剪枝蔓亦是修剪人心,塑花身亦在塑己身。

插花就是将花朵插在瓶、盘、盆等容器中,不是随便乱插就是插花,插花会根据一定的构思来选材,遵循一定的创作法则,形成一个优美的形体,创作者借此表达一种主题,传递一种感情和情趣,让人看着赏心悦目,获得精神上的美感和愉快。从某种程度上说,插花和画画、摄影等艺术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

传统插花既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又是当今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审美活动。人们会借插花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情趣志向。现在,很多女性会专门学习插花,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我曾跟着花艺老师学过一段时间的插花,只学到了一些皮毛。那么,插花活动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它有着什么的文化内涵呢?今天,大家跟着微光一起走进插花的世界吧!

一、中国插花文化的起源和演变


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插花文化,我们首先要知道插花的起源和发展过程。

1、先秦的原始阶段。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花卉文化已经开始形成。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彩陶盆上有花瓣纹和豆荚纹等花卉图案。

花瓣纹彩陶盆,仰韶文化遗址出土

到春秋中期,人们就已经有借花传情、用花言志的习俗。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纫秋兰以为佩”,意思是采摘兰花佩戴在身上。《诗经 秦风 秦洧》:“维士与女,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说的是男女青年相互赠送芍药花,表达爱意。

从周初到春秋中期,人们秉花(把花当饰品,讲究衣饰和花卉的搭配)、佩花(将花插在头上或衣襟上)、束花,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对花卉进行审美判断。

诗经名物图解

2、汉魏南北朝的初级阶段。在河北望都一号汉墓中的东汉壁画上,一个圆形陶盆内盛满水,插着六朵红花。这是最早的关于插花的图像记载,证明汉朝人已经进行了插花创作。


到了魏晋南北朝,插花出现了用盘装花和用容器盛水养花的新的形式。

庚信《杏花诗》:“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暎村坞,烂熳开山城,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金盘就是铜盘,红琼是杏花的别称,把杏花插在铜盘里,用来装扮宴会场地,好招待宾客。

《南史 晋安王子懋传》中记载了一个故事,齐武帝的妃子阮淑媛生了重病,她的儿子子懋请僧侣为母亲祈福,当时有人把莲花放在装满水的铜甖中,供在佛前。子懋流着眼泪说:“如果母亲能因为莲花供佛而病愈,这花在祈福结束之前,就会保持新鲜,不会枯萎。”果然,再祈福结束之后,莲花开得更鲜艳,还长出了莲花根须,阮淑媛随即痊愈。这是历史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用容器盛水养花的事实。

岁时清供图

魏晋南北朝的插花已经有了供人们欣赏的作用,但基本是把花“放”在或“养”在花器中而已,没有特意追求构图和制作技巧,还算不上是“插花”的艺术形式,但用盘、甖、鼎、瓶等花器放花在当时已经相当普遍。

3、隋唐繁荣发展时期。隋唐时期,是插花文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繁荣、政治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人们追求文化层面的享受,上至宫廷,下至民间,都表现出追求花卉文化的风气,并把每年农历十五定为“花期”节,还出现了花师的职业。还诞生了中国第一部插花理论作品——罗虬的《花九锡》,是一篇系统讲述插花、赏花的理论文章。正如白居易的《买花》诗: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隋唐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向外输出的一个活跃期。隋代,插花以佛教为载体东传日本。隋朝和唐朝的使者将佛教教义礼法带回日本,同时也带回了佛教供花的艺术形式,这是日本插花的起源。

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文人雅士隐居避难,插花成为他们抒发情感的一种方式。插花艺术开始从宫廷风格向文人风格转变,南唐后主李煜便是一位出色的插花家。《清异录》记载:

“李后主每春盛时,梁栋窗壁,柱拱阶砌,并做隔筒,密插杂花,榜曰:锦洞天。”锦洞天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插花大赛”。“梁栋”是将花和花器悬挂起来,“窗壁”指在墙壁挂花,“隔筒”是竹筒,是新的花器。

这说明南唐时期已经有了插花展览会。同时,插花的器具进一步完善,瓶、盘、篮、缸、筒、碗,六大容器插花形式已经齐全。


4、宋元的精雅期。由于宋代重文轻武的国策,文人阶层不断壮大,在文人雅士的推动下,插花和挂画、焚香、点茶被称为四般雅事。插花活动受到全国上下的追捧,和唐代崇尚富丽堂皇的牡丹不同,宋人追求清丽雅致,梅花、菊花、荷花成为时人追捧的对象。插花文化向精致风雅方向发展。

荷花插花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连食客。今杭城茶肆,插四时花,挂名人花,装点门面。”又云:“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

宋代还出现了新的花器,有三十一孔瓷花盆,十九孔花插等,极流行花篮。此外,作为主要花器的瓷器也走向巅峰。

宋人还赋予花人的品格,创作出理念花。宋代出现程朱理学,追求理学的文人改变了插花的文化寓意,插花不仅是一项娱乐怡情活动,也是教化感念世人的工具,表达插花者的理想追求和心性品格,形成注重花品、花德的理念花新形式。

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范成大的《范村梅谱》:“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其新接稚木,一岁抽嫩枝,直上或三四尺,如酴釄蔷薇辈者,吴下谓之气条,此直宜取实规利,无所谓韵与格矣。”


元代出现“自由花”和“心象花”,受政治局势影响,明代文人得不到重用,隐世思想严重,不注重花的理念和品格,大多由心而发,借花抒情。元代插花的特点是不讲究对称和形式美,突破了花器所容纳的空间。

元代 钱选 《篮花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5、明代的完善期。明代插花在前人的积累上,日趋成熟,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插花理论,出现了很多插花典籍,如《瓶花谱》《瓶史》《燕闲清赏笺》等。瓶花成为主流,插花风格有隆盛理念花和清雅文人花。

隆盛理念花以花自然美的象征表现人格、哲理等内容重于形式,花材以“梅、松”为主。隆盛花还传到日本。和隋唐时不同,这时的插花没有借助宗教传播,而是凭借自身的艺术魅力,得到日本插花界的一致认可。可见,明代插花艺术已经登峰造极。

二、插花背后的文化内涵

人文内涵,“中华”的“华”字和“花”是通假字,“华”字的含义是事物达到了最美好的状态,如同大树开花一般。因此,古代汉语中,“花”和“华”是通假的关系。仅从汉字源流上讲,“中华民族”就是“花的民族”。

重花卉品德,如宋朝的理念花,有出淤泥不染的荷花、坚贞不屈的梅花。很多插花文化的著作,如范成大的《范村梅谱》、袁宏道的《瓶史》等。

宗教文化和插花艺术密不可分,最早的插花形式就是佛前供花,还曾作为两国邦交的媒介传入日本。

插花的艺术美,如明代的插花构图严谨,注意比例,讲究美学法则,花枝布局讲究章法。

中华文化中的器以载道精神,即现在的花器合一,强调天人合一。最早的插花就带有祭祀的含义,是人和大自然沟通的手段。

三、总结

插花艺术兼顾风雅和实用,既赏心悦目,又有经济作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没落,现在焕发了活力和生机,开始了新的发展。

在历史长河中,插花文化一直受政治、宗教的影响,她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密不可分。随着时代社会的变迁,插花艺术会出现新的表现形式,插花文化也会被赋予新的内涵。

正如中国明代文学家,同时也是插花家的袁宏道在《瓶史》的记载:“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

资料来源:孙可.《中国插花简史》

佚名 .《插花艺术发展史》

如果大家觉得我写的文章,对大家有帮助,可以关注我。写文不易,如果有写的不好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我会继续努力,做到更好。欢迎评论、转发、收藏、点赞。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