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口才的由来「科学发展史」

时间:2022-12-14 17:49:49 来源:黄二哥hsg

大家好,口才的由来「科学发展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这一节我们来了解口才学的发展历史,演变过程,以及中外历史上对口才的重视情况和不同要求。

在古书中,我们常见的“言”“辞”,既指书面语言,也指口头语言。如:《易》上说:“言有物”《家人》、“言有序”《艮》、《尚书.毕命》上说:“辞尚体要”。即言辞要切合要旨。这里提出了关于言辞谈说的标准。

历代儒家注意语言表达,把“言语”列为孔门四教之一,孔子认为“言之无文、行之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里的“文”指讲话的方法、用词、艺术。言要有物、有序、有文采,这是孔子也就是儒家的言语观。孔子提倡“言达而已矣”,主张言辞要能通畅地表达思想感情。还说:“情欲信、辞欲巧”《孔记.表记》,巧是文采的意思。孔子还主张说当时的普通话,即雅言。《论语.述而》上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即在读诗书和执行礼仪的时候都要讲普通话,这是出于言语的客观需要,这种观点是非常正确的。

孟轲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观点,主张:“言近而旨远。”《孟子.尽心》,即:言辞浅近而意义深远。比如: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多用譬喻,言近而旨远的说法。

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教育家昆体良,公元65年他在罗马开设了一所专门培养演说家的修辞学校,他认为人之所以优于动物,主要在于人具有善行美德和语言能力,同时,他坚信人人都可以成为一名演说家。在学习方法上,昆体良提出了“三段论”式的 学习方法,即指导、摹仿、练习。其中最重要的是实际练习,这种学习方法至今仍是我们可以借鉴的。

从演变过程上说,中国古代演说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历史条件不同,政治,学术,宗教等各个领域不同,其形式也各异。春秋时期外交“行人”的“行说”,战国时期士的“游说”,西汉时期的廷辩和讲经,魏晋时期的清谈,唐宋时期的“俗讲”“说书”,清未民初的演讲以及五.四时期那如火如荼,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独树一帜的演讲活动。这些都可以说是口才的展示、发展和演变。

今天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世界的开放,人们交往的频繁,我们的口才水平,口才艺术的发展,正成为亿万人民企盼的事业成长之一,回顾我国古代演说事业发展的历史,探寻我们祖先在这块土地上耕耘获得的瑰宝,加以发展发扬光大,从中得到宝贵的借鉴,对于我们学习《实用口才》是非常有意义的。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