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文昌木偶戏「福建木偶戏」

时间:2022-12-16 11:25:13 来源:金昌发布

大家好,文昌木偶戏「福建木偶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留住乡愁的金昌木偶戏

【编者按】木偶戏是优秀华夏民族传统艺术之一,也称傀儡戏。宋吴自牧《梦梁录》:凡傀儡,敷演烟粉……变化夺真,功艺如神。大作介绍甘肃河西多民族聚居地区金昌傀儡艺术,先从金昌木偶戏的起源写起,再写其独具艺术特色包括造型、表演、唱腔三个方面成就,最后写金昌木偶戏的传承之路。文章深情回顾该艺术千年历史、现代保护、近年来传承面临的困境及未来发展之路,其拳拳之心,殷殷之请,浓浓乡愁,诚令人感动。(执手天涯网编辑:彭城荻苇)

木偶戏是我国传统傀儡艺术中最古老的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昌、武威、张掖等地广为流传。 金昌位于甘肃河西走廊蜂腰地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千百年来,金昌人民通过辛勤的劳动和对生活的热爱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这其中包括万字灯会,木偶戏、皮影戏、手工制陶等等。随着群众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和新兴文化产业的崛起,传统的金昌木偶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其传承和发展情况不容乐观。目前,金昌市文化馆筹建成功的金昌木偶传习所已经成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的传承基地,发挥着拯救、传承和保护的功能。

一、金昌木偶戏的起源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纵木偶进行表演的一种戏曲形式,是一种融合雕刻、服装、道具、表演、剧本、音乐等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 据相关资料记载,木偶戏是明初缘于朱元璋大规模移民从秦晋一带传入的。至清代中期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永昌清河地区盛为流传,成为村落乡间流行的民间大庆必备节目,表演者主要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庭管理的家传世袭方式。戏班成员大多数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木偶戏班多是在农家婚丧嫁娶、传统节日、迎神赛会应村寨邀请而前往助兴的。演出场地一般不受空间限制,在场院、宅院、草坪上临时搭台都可演出。现金昌地区最为盛行的就属市文化馆筹建的金昌木偶传习所民俗大舞台了,每年夏天,喜好者齐聚台前,由金昌木偶戏传承人买天海担任班主,一曲曲折子戏吼满园区,秦腔、眉户、小曲相互串联,掌声、吆喝声此起彼伏。 金昌木偶戏俗称“肘猴子”,清朝初年,始见于今水源、朱王堡两乡镇。木偶过去头用木雕,大小若拳头,脸谱程式化,戴上胡子是须生,卸下胡子是小生。近年经过改进,头选用石膏翻模,纸壳脱胎,大如拱学,轻巧结实。木偶头根据人物性格精心设计,并用拉线、拔棍等方法把眼、眉、口、舌、耳装成可以自由活动的形式,加上搭脚、带腿,这样就把呆板无情的木偶,变成了感情丰富的剧中人。 木偶戏班都有戏箱,木偶戏的人物是“木偶人”,头如拳大,身高约二尺,将纸浆做好的头面壳和衣冠,穿戴在一个“十”字形木制支架上而成。木偶的头部多用木头雕刻而成,可以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性格特征,运用夸张的手法,合理变形:使脸型应胖则胖,该瘦则瘦,使眼睛应圆则圆,该长则长;使嘴巴应大则大,该小则小,使角色的特征更加突出、鲜明。木偶戏表演时,既可以由操杖木偶头的人自己边舞边唱,也可以由他人配唱。而且,木偶戏可以表现出许多大戏舞台上真人无法表演的高难度动作,如“孙悟空”的“腾云驾雾”等。生、净、丑、旦各种脸谱,镶上眼珠、下颔,结上细线绳即成。盔甲、衣袍、巾帽以及手脚等,都是按照生、净、丑、旦的装饰制作,其式样悉如大戏,只是尺码短小而已。木偶的手是木刻的空心握拳状,大如鸡蛋,安装在一截细木杆上,木杆通过袍袖中,用细绳捆扎在手腕处,手露袖外,刀枪或马鞭等物,装入拳空心洞处。靴鞋袜裤,安装于一短小木杆上,暂时另置一旁。演出前按照所演剧目中的人物,先把头面壳、衣冠、手腿安装穿戴于十字形支架,悬挂在幕后墙壁上,以备出演。 木偶戏一般配合皮影戏在白天演出,表演的场所和皮影戏相同,只是把房棚门口下半部分遮起2米左右高,以不露出演员为宜,上半部分空开约六米为前场台口,台口两侧各置如大指粗细的铁管筒,以备木偶人物插放作伺候状。房棚中间,挂一帐幕,左右有门,悬以门帘,可以“出将入相”。两门之间的内场靠幕处,置一桌,桌上放凳,凳上置斗,斗内盛满粮食,斗口面距地约六尺许,略高于台口遮蔽部分,作为“帅桌”和“官桌”,以供木偶主角坐立,作发号施令状,演出时,演员一手执木偶支杆的下端,另一手执着通入袍底的木偶胳臂,木偶人即揭帘而出,上场作整冠、甩袖、捋胡须、挤眼、裂嘴、跪拜、舞剑、弄枪、挥鞭跃马等多种动作。同时演员们根据剧情或唱或白,或叱咤,或叙话,出出进进,如同“大戏”,所以有“肘猴子照着大戏唱”的说法。

二、金昌木偶戏的艺术特色

经过百年的演变和发展,金昌木偶戏有着十分独特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木偶的制作、表演及音乐内容等方面。 (一)金昌木偶戏的造型艺术

金昌木偶戏在木偶造型设计方面十分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同时,积极借鉴民间神像、古代彩塑、雕刻的制作工艺,吸收了戏曲脸谱的表现手法。在木偶造型的处理上,非常注重人物性格特征的刻画,通过丰富的表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将人物的性格特征、表情完美地刻画出来,达到了疑似真人的艺术效果。 金昌木偶戏头部制作的基本造型主要以戏曲中的生、旦、净、丑、末为主,另外还有以因剧情需要而制作的神仙、鬼怪和动植物。在造型上追求精巧自然,精雕细刻。木偶头过去以松木或梨木加工雕刻而成,采用挖空的两瓣合并形式,内部装置机关,在表演的时候,木偶头可左右转动,双眼亦能上下闪动、左顾右盼,嘴巴能张能合,舌头伸缩自如,鼻子可上下移动,面部彩绘精致,着色稳重不艳。雕刻工艺以师徒方式为主,流传至今已经中断,现在金昌木偶人物主要以纸浆和塑料为主。因受传统戏剧脸谱的影响,金昌木偶戏也根据木偶人的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在彩绘脸谱时,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表情刻画出来。如旦角的柳眉杏眼,净角的头如巴斗、眼似铜铃,又如媒婆婆阿谀谄媚的笑眼和能说会道的薄唇等等,神态各异,特色鲜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金昌木偶戏的表演艺术

多年来,金昌木偶戏班主要沿袭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等传统节日受邀演庙会戏。另外,在清河地区、金川区农村和武威民勤等乡间,木偶戏表演者也在农闲时通过走村串寨进行流动式的演出。表演时一般没有固定的演出场地,在时间上不受限制,一般白天演木偶,晚上唱皮影。在乡村他们把这种演出方式称作“风交雪”,而在城市则称作“两条腿走路”,意为白天唱木偶大戏,晚上唱皮影小戏,通常是一天唱三本戏。每一位演员都要掌握各种角色的演技,要能说能唱,或担任乐器伴奏,班子里的演员往往是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 金昌的杖头木偶全长有50厘米左右,比一般同类木偶大。木偶平常没有腿,如需腿部动作表演时,另制作双腿由演员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这种技法在有些杖头木偶戏中又叫“亮靴”或“打靴子”。木偶两手无臂,仅有一对手掌,上装两根操纵杆操纵木偶人的双手。在表演时,木偶两手活动自如,能灵活准确地把握各种道具,通过手的动作,细腻地刻画出人物的各种神态。木偶配有三种不同造型的手:一是握拳状的手,手中间有一孔,可将各种兵器套在其中,表演时通过演员的操纵,能把各种兵器耍得虎虎生威;二是伸张状的手,这种手能够表演戴帽、捋髯等动作;三是各个关节均可活动自如的手,在绳子的牵引下,能表演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如拿书、写字、开合扇子、斟酒、撑伞、烧香点烛、开弓射箭等。最绝的还有担水换肩、耍纱帽、武馆脱帽、文官脱帽、脱衣服、耍靴子、吹胡子、喷烟喷火、杀头等,每招每式,都那么准确自然,使人眼花缭乱,令观众赏心悦目赞不绝口。

(三)金昌木偶戏的唱腔艺术

金昌木偶戏班的唱腔主要是秦腔和眉户,有时也唱陇剧和影子腔。表演时以秦腔为主,也上演眉户和陇剧,主要以在展演时。因为这个时候,群众也有较多的闲暇时间来静坐观看,所以在金昌木偶戏表演时,常常能看到以秦腔为主的演出结束时,戏班都会应观众要求加演片段的眉户或陇剧。 金昌木偶戏表演时的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金昌木偶戏的秦腔也属于板腔体,有“苦音腔欢”和“欢音腔”之分,“苦音腔”多表现哀怨、凄楚、愤懑等情绪,“欢音腔”则表现出欢乐、喜悦的情绪。金昌市原艺术团的表演者多以眉户和秦腔表演为主,这些人员自然而然成了金昌木偶戏的主要表演者。在木偶戏中表演的陇剧唱腔属于板腔体式,分“伤音”和“花音”两大类,“伤音”曲调深沉委婉,“花音”曲调活泼跳跃。另外,在金昌木偶戏表演中还有一种唱腔叫影子腔。影子腔是戏班演唱皮影时所运用的,戏曲腔调是一个古老的梆子声腔剧种。主要流行于甘肃陇南、陇东、陇西一带,旋律较接近民间小调,行腔和咬字都运用当地方言,曲调也分“花音”和“苦音”两种。最具风格的是被称之为“冒腔“的唱和方式,即在唱词告一段落处,一人唱,满台和,艺术感染力强,表演效果独特。

三、金昌木偶戏的传承之路

金昌木偶戏班已有千年的历史,虽然历经沧桑,但由于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得木偶戏得以代代相传,绵延至今。 2014年,甘肃省文化厅将木偶戏列入第二批非遗保护名录,金昌市政府和市文化部门采取积极保护措施,2015年金昌市文化馆建成了金昌木偶传习所,组织金昌木偶戏表演者在每年夏天和节庆期间进行演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转型,文化娱乐消费观念的多元化发展,使木偶戏的观众趋于老人和中老年人,木偶艺术也面临着单线传承的困境。目前,金昌木偶戏传承人的师傅因年事已高,已无力从事此业,多年来亲自教授,将这门技艺传承给爱徒买天海和他姑娘、儿子手中,作为金昌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的买天海,将继续把这门技艺传承给孙女,并在金昌市文化馆民俗大舞台上继续普及木偶戏表演技艺。但也存在年轻人不懂、不学、不听的实际问题,金昌木偶戏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诸多困境。 目前,金昌木偶戏在传承问题上仍然面临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金昌市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自身来讲,没有人员、经费的保障,就无法改变目前爷孙传承的单一方式,更不可能立足长远发展,广收门徒;从政府方面来讲,对建立的金昌木偶传习所应该给予大力支持,鼓励和帮助健在的老艺人进行各种形式的门徒授艺,积极搭建一个可供木偶戏继续传承下去的平台,加大扶持和指导力度,开辟多渠道演出途径,让金昌木偶戏走上良性发展轨道,重放异彩。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