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社会美简述「经济生活第二单元」

时间:2023-02-03 17:33:09 来源:周钧韬

大家好,社会美简述「经济生活第二单元」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客观地大量地存在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之中

美客观地大量地存在于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之中

美客观地大量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周钧韬讲演《生活与美学》(网络版)

第十九章 社会生活美理论概述

第61讲 社会生活美的理论概述


美在人类社会中的存在,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自然形态的美,即自然和社会生活美;另一种是观念形态的美,即艺术美。自然美当然有其形式特征,但从本质上、内容上讲乃是社会生活美的特殊表现形态。所以美主要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和艺术之中,理所当然,这两种美都是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得到了一个朴素的认识:“我在生活中找到美。”列宁指出:“唯物主义自觉地把人类的‘素朴的’信念作为自己的认识论的基础”(《列宁全集》第14卷第61页。)

车尔尼雪夫斯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研究了社会生活美,作出了科学的肯定:“美是生活”(《生活与美学》第6页。)对“美是生活”作具体解析,车氏告诉我们三点:应当如此的生活,使人忆起生活的生活,我们所理解和希望的生活。这三点概括了人类社会生活美的主要方面。如果对“美是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解析,我们也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它:

第一、美客观地大量地存在于人类的劳动生活之中。

劳动创造了美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劳动创造了美”。普列汉诺夫对原始人的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作了许多科学的探索,以无可辩驳的大量事实证明:“艺术起源于劳动”,“在没有阶级划分的原始社会里,人的生产活动直接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和他的美的趣味”(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第47页。)

劳动给原始人带来衣食,带来生存和发展,带来理想和前途,于是人们喜爱劳动,进而把劳动作为自己改造自然的伟大创造力的体现来加以赞美和欣赏。劳动是美的,劳动生活是美的,这在原始绘画、原始舞蹈中反映得很突出。

原始人的功利观,决定了他们的审美观。在处于狩猎时期的原始人看来,动物是美的,狩猎劳动是美的,表现狩猎劳动的舞蹈也是美的。而原始艺术的美,正是原始人劳动生活美在艺术中的集中表现。如果,劳动生活中没有美存在,那么,也就失去了原始艺术美存在的前提和依据。

劳动生活是美的,对这一点,现代人和原始人的心是相通的,当然也有差别。原始劳动只是维持原始人的简单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手段,而社会主义劳动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第31页),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在世界上最终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的劳动。因此,其完美的程度要比原始劳动高得多。

对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来说,社会主义的劳动,包括物质生产,科学技术创造和精神生产是美的,由创造性的劳动而获得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是美的,从事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的劳动者本身也是美的。可见,研究和阐明劳动的美学性质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任务。

第二、美客观地大量地存在于人民的革命斗争生活之中。

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阶级,出现了剥削。劳动者从生产资料的主人变成了生产资料的奴隶。从而,本来是自由自觉的为自己的劳动,变成了强迫的、不自由的,为他人的异化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的几个规定,作了具体的分析,指出,异化劳动使劳动产品作为异己的力量与劳动者相对立,劳动活动作为异己的活动与劳动者相对立,最后人作为类的存在物也从人那里异化出去。

“结果,人(劳动者)只是在执行自己的动物机能时,亦即在饮食男女时,至多还在居家打扮等等外,才觉得自己是自由地活动的;而在执行自己的人类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了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48页)由此可见,异化劳动的生活对劳动者来说,已不像原始劳动生活那样“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美(异化劳动的美学性质,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另当别论)。

但是,人类的社会生活仍然在前进之中。社会生活中作为新的、生长着的、革命的东西,就是劳动人民的反抗剥削压迫,为求得自身解放的斗争生活,即革命斗争生活。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符合人民的理想和要求。原来集中体现在自由劳动中的人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现在则又集中体现在革命斗争的伟大事业之中。

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培养和锻炼了先进阶级中的先进分子的成长。人民在革命斗争事业中表现出来的非凡的才能和智慧,崇高的集体主义思想,顽强的革命斗志和英勇献身精神,集中体现了人类本质的美。

可见,革命斗争生活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人的精神面貌的美,人性的美。普列汉诺夫在分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与美和艺术的发展关系时指出:“这种斗争完全没有抹煞掉人民的审美要求;完全相反,伟大的社会活动,使人民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尊严,有力地、空前地推动了人民的审美要求的发展。”(转引自《译文》1956年12月号)在历代人民所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都对革命斗争事业和人民英雄加以尽情的讴歌,即是革命斗争生活美的最有力的佐证。

第三、美还客观地大量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作为美学研究对象而提出的社会生活美,主要是指劳动生活美、革命斗争生活美,当然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美。日常生活中的美是与劳动生活美、革命斗争生活美相对而言的,它表现为人们对自身的美化,对居住环境的美化,对生活日用品的美化,对自然美的欣赏,等等。

首先,日常生活中客观地存在着美,美学应当研究之。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出的这个论断,内涵极其丰富。我认为,它不单指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也包括人类按照美的规律来美化自身及其环境。

人类对自身的美化,已经有十分久远的历史了。首先,许多原始民族对人体的健壮是十分赞美的。健壮的身体是力量和勇敢的泉源,是战胜自然、战胜猛兽、战胜敌人,从而保障人类的生存、发展、幸福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原始人那里,人的强壮的体魄是美的,它构成原始美学的最高境界。

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的审美能力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美化装饰也越来越发展。可以说,人类对自身的美化,在成千上万年的人类文明发展史中占着重要的地位。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标志着这一时代文化发展的水平;

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这一时代民族的、阶级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审美理想和要求。应该说,人类一方面按照美的规律,把自己的自由自觉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到劳动中去,创造了美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另一方面,人类也按照美的规律,塑造自身,美化自身,形成了一部悠久的、丰富多彩的人类美化自身的历史。

面对这一部历史,难道美学不应该加以探索吗?探索这部历史不仅有助于探索人类发展各阶段、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也有助于探索人类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和理想的发展规律。而更为重要的是有助于指导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实践。一个人的审美观是受世界观、人生观所支配的。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和要求,用无产阶级的审美观来指导人们在服饰打扮、仪表修饰、环境布置、言谈举止等方面正确地鉴别美和丑,改造非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培养无产阶级的审美观,这对陶冶人民群众的美好情操,培养优良的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的。

有些研究者说,马克思主义美学不应该研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美学问题,因为在这块阵地上孳生过地主资产阶级美学中的那种最腐朽、最庸俗的美学。其实,地主资产阶级热衷于在“日常生活”这块阵地上死命地“下蛆”,这不正是说明这块阵地很要紧吗?

在地主资产阶级看来,这块阵地是他们能够大量地、无时无刻地向人民灌输腐朽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毒化人民的思想和灵魂的“理想之地”。那么,作为无产阶级的美学工作者,究竟应该对此而不顾,还是针锋相对,把这块阵地夺过来,用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念去占领之,扫荡之,进而把它建设成为培养无产阶级一代新人的巩固阵地呢?

显然,我们应取后一种态度。君不见,时至今日,腐朽的审美观念,在这块阵地上还有相当的市场,打扫、清理、建设的工作亟待进行。现在,广大群众已经认识到这块阵地的重要,开始了打扫建设的工作。“五讲四美”活动在全国如此迅速深入地展开就是明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