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人文底蕴是艺术精神的内核吗「人文底蕴科学精神」

时间:2023-01-03 16:13:09 来源:正心正举

大家好,人文底蕴是艺术精神的内核吗「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正心正举公众号

文丨果其然


歌德曾经说过: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为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紧密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能比艺术更好。


艺术的魅力之所以如此之大,是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从来都不是诞生于真空之中,艺术是人类思想爆发出的火花,艺术是人文世界酿造的芳醇。


于是人文底蕴的深厚程度,自然成为鉴赏艺术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网络小说也许让人手不释卷,但没人会将它与世界名著同日而语;街头涂鸦即使更加绚丽多彩,也无法与《蒙娜丽莎》相提并论。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文底蕴,正像艺术自身对于人文底蕴的通俗描述:


艺术拼到最后,是文化。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广义的人文,就是思想和文化。


人文是艺术诞生的土壤,从古代的青铜器到现代的立体主义,皆是所处时代的思想映射,文化状态的集中反映。人文还是艺术保持活力的能量,《兰亭序》至今让我们由衷赞叹,《维纳斯的诞生》依旧使我们感动不已,都是因为作品所反映出的思想和文化深深打动着我们,使我们的灵魂不断共鸣。


所以从人文的角度考量,艺术本身就是思想和文化的抽象化表达,没有了思想文化的积淀,艺术将会失去魅力和威力,艺术必定不能成其为艺术。


事实如此,但现实却在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互联网开始全面接管我们的生活之时,艺术正在被改写、被忽略。


即使“小鲜肉时代”正在进行漫长的告别,但流量明星霸屏的日子还没有过去,他们的人数比其作品的数量更为庞大,仅有的作品也和艺术相差甚远。这种情况也发生在书店中,文学名著的销量在网络小说面前,总是自惭形秽,即使这样,书店的生意还是每况愈下,书店里的书本正在变成陪衬,营业的主要收入来自咖啡和上网。


美术馆和音乐厅也不容乐观,即使每年人流量都在增加,但人群的红利,却主要来自老人和孩子,美术馆正在变成普通的社交场合,而音乐厅正在成为各类当红明星的粉丝见面会。


更为可怕的是,这些种种的“怪相”正在变成生活的日常,甚至成了艺术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吹捧和追随。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人文底蕴的稀薄。


艺术从业者人文底蕴的丧失,造成无法诞生真正的艺术作品,只能任由数据摆布,于是不断的粗制滥造、以次充好;观众人文底蕴的缺失,使得艺术鉴赏力日益低下,只能任由情绪左右,在摇旗呐喊的同时却浑然不觉。


稀薄的人文底蕴,让艺术活力不足、魅力受限,真正的艺术无法发出时代的强音,当代艺术还未完全长大,便开始逐渐老去。


严峻的现实,正像很多艺术家感叹的那样:对于艺术来说,当代也许是个平庸的年代,一个人文缩在角落的年代,一个大师不断缺席的年代。


启迪多元思维


艺术缺失人文底蕴会怎么样?这一个问题并非假设提问,而是已经实在发生。


《雷雨》,曹禺先生的戏剧代表作,与《日出》齐名,奠定了全新的中国戏剧理论。《雷雨》曾在全世界30多个国家上演,反响一直空前热烈,但它在2014年却遭遇了“笑场”,而且演出地点就在国内。


并非演员水平有限,而是在场很多观众觉得“剧情很好笑”,而且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笑场”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尴尬的情况正如演员杨立新所述:这样的演出令人失望,更令人痛心。


《雷雨》的人文沉淀十分深厚,舞台的积累更是不容置疑,之所以引起不断的“笑场”,只能说是观众对于人文追求的漠然,人文底蕴的浅薄。漠然与浅薄,造成理解程度上的差异,习惯了戏仿、调侃的口味,自然十分排斥深刻和思考。“笑场”就是排斥的具体表现,人文底蕴的缺失,使得高深的严肃艺术,沦为日常的笑料。


“笑场”固然使人痛心,但更加严重的伤害也已经到来。就在前不久,一位5岁的女童下肢瘫痪,原因竟然是由舞蹈造成。原来该女童参加了舞蹈训练班,训练班的老师经常采用“压腿”方式以达到“锻炼身体柔韧度”的目的,于是在一次“压腿”的课程中老师施力过大,这位女童便受到了永久性的伤害。


具体的操作方法尚且不论,老师将“压腿”作为舞蹈的常规训练,明显存在认知的误区。正如事后很多专业的舞蹈演员所言:这个年龄的孩子接触舞蹈,应该培养的是对于舞蹈的理解、音乐韵律的感觉,而不是整天压腿,把舞蹈当体力活对待。


“把舞蹈当体力活”,正是人文底蕴的缺乏所致,正如很多想要从事艺术专业的学生,只将艺术当作“谋生的工作”、“进入大学的另一条道路”一样,是对艺术的误判和曲解。


所以人文底蕴反映着艺术的基本面貌,决定着艺术的走向。没有相应的艺术底蕴作为基础,艺术之路会越走越窄,直至沦为一项普通技术。


那该如何重视艺术当中的人文底蕴呢?


正心正举

艺术从业者——请重视人文底蕴对于艺术的培育作用


琵琶,最富中国色彩的乐器之一,与之相应的琵琶演奏艺术,早已成为代表中国艺术的名片。但琵琶本身,并非原创于中国,它的前身是古代波斯的乐器“乌德”,最早由希伯人发明,南北朝时才传入我国。琵琶之所以在中国发扬光大,是因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民族融合”政策使然,在文化的不断交流之中,琵琶作为强有力的沟通符号被保持了下来,最终经过人文的沉积洗炼之后,成为极富艺术魅力的文化符号。


所以,琵琶演奏成为艺术,人文的力量功不可没。当然琵琶演奏艺术没有停止人文的探索,它还影响了诸多的艺术形式,比如诗歌。


无论是唐代的小令,还是宋朝的诗词,从李商隐的“马上琵琶行万里,汉宫长有隔生春”,到王安石的“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数以千计的古代诗歌,皆以琵琶为主要艺术映像,琵琶或委婉或饱满的曲调,赋予了诗歌更为丰沛的艺术维度。


所以作为艺术从业者,人文底蕴的作用不可忽视,更无法忽视,因为人文底蕴供给艺术生存的土壤,人文底蕴赋予了艺术旷阔的生长空间。


艺术的欣赏者——请重视人文底蕴对于艺术的阐述作用


作为欣赏者,不需要完全懂艺术,因为艺术博大精深,盲目求懂过于功利,容易顾此失彼。但从人文的角度,艺术仍需要懂得,因为艺术是作者思想的具象、时代的象征,如果一味不求懂得,艺术就有沦为消遣的可能,艺术的价值就无法体现。


比如狄更斯,其父因法律诉讼锒铛入狱,狄更斯的生活由此发生重大转折。所以无论是《雾都孤儿》还是《远大前程》,都反映出狄更斯对于亲情的渴望,以及对于现实社会种种不公的思索。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莫里哀身上,莫里哀一直对十七世纪的法国社会深感不满,它对统治者的无能和堕落十分愤恨,所以《吝啬鬼》、《愤世嫉俗》、《无病呻吟》都是揭露当时社会阴暗面的重要作品,莫里哀将自己敏锐的思想情感,融入到作品之中,最终成为艺术。


所以人文底蕴,其实也是艺术的主题、艺术的目的,理解了艺术作品中的人文底蕴,就能更好的理解艺术、欣赏艺术。


社会——请重视人文底蕴对于艺术的促进作用


艺术的目的,不是为了“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为了传递真实可贵的思想,探索伟大而复杂的人性。所以要想使得艺术更富光彩,就必须回归到人文的核心,必须强调艺术当中的人文情怀。


这就要求相关的社会氛围与之配合,只有社会充满人文的空气,艺术的人文底蕴才能得以存活,并不断壮大。但现实的情况却格外严峻,例如在普遍的价值观中,只强调艺术的专业技能,忽略人文素养的提高,以及在学校的教育中,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教育,忽视人文修养的教育。


所以艺术的从业者越来越多,真正的艺术家却越来越少,所以围观艺术的人越来越多,真正欣赏艺术的人却越来越少。我们无需对此过多指责,因为是我们一再忽略人文底蕴对于艺术的促进作用,当人文精神一再退却的时候,艺术自然无法发挥威力,只能越来越落寞。


所以重视人文底蕴对于艺术的促进作用,是社会必须肩负的责任,更是艺术本身的要求,因为没有人文底蕴的社会是没有人情味的,没有人情味的艺术不值得被创造,更不值得被欣赏。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罗斯金说:艺术的基础,存在于道德的人格。


所以我们需要艺术的从业者们,重视人文底蕴,只有丰沛的人文底蕴,艺术才能汲取营养;我们还需要艺术的欣赏者们,给予人文底蕴足够的关注,只有通过人文底蕴,才能更好的体会艺术;我们更需要我们的社会,赋予人文底蕴更高的地位,只有人文底蕴得以健康发展,艺术才能生生不息,焕发应有的艺术光彩。因为艺术归根结底,是人文精神的伟大投射,所以强调人文精神,就是强调人类自己;尊重人文底蕴,就是尊重艺术、尊重人性。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

文章版权归本平台所有 转载请联系“正心正举”

本文由正心正举研究院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