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中国画是什么风格「中国画论研究」

时间:2023-01-04 12:29:07 来源:艺快讯

大家好,中国画是什么风格「中国画论研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中国画的样式多种多样,除了常见的立轴、手卷,还有册页、团扇、屏风... 每一种形制都有其特点与功能,它们所表现的绘画风格也不尽相同。

下文是著名汉学家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对中国画样式的梳理,他试图说明,每一种样式的起源与发展都与绘画风格的演变相关。

谢柏轲

谢柏轲(Jerome Silbergeld)中国艺术史学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著有《中国画之风格》《心中的山水》等。

中国画的样式与风格

文/ 谢柏轲
译/ 柴梦原

一、壁画

壁画往往大而平整,不宜展陈于私人空间,更应置于公共场合,这样人们才能保持距离并睹其全貌。它们常常以极尽骨法的线条和鲜亮饱和的设色,展现出多样且生动的布局。不论是对于画家还是观者而言,过于微妙的笔触在壁画中似乎都是不必要的。

榆林窟003窟

到了宋代中期,由于人们的审美趣味从歌颂先烈先贤的宏大画作,转向了文人含蓄内敛、寓情于物的艺术,观画从而开始成为私人化的活动。

渐渐地,壁画这一画式便迫不得已地将自己在画界中最重要的地位让给了纸本与绢本。尽管自汉代至宋代有数量巨大的壁画问世,但是除了藏有众多佛教壁画的敦煌莫高窟,似乎仅有少部分的古建筑得以存留,因而那时的壁画也就很罕见了。

榆林窟003窟

二、屏风

在中国建筑中,室内摆放的大型独立式屏风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刘松年《罗汉图》中的屏风

这些屏风上常饰有绢本绘画一类的作品,在早些时候,人们大多将作品直接以糨糊装裱在木板上。通常,屏风既可以仅设一块屏扇,以两条或多条框腿直立于地面,也可以绳连接起多片垂直的屏扇,形成折扇座屏风。

南宋《画屏人物图》中的屏风

早在汉代,人们已将自己家里的屏风摆在主人或宾客的座椅后方,以体现他们的尊贵地位。另外,屏风立于室内可用来划分空间,而立于室外则可用作风障。作于席间、床边与轿子等家具侧边的扇板上的绘画,同样可称作“屏风绘画”。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中的屏风

作为一种家具,屏风的更新换代十分频繁,并且不容易保存。像其他的家具一样,人们不会把屏风画当作像卷轴画一样的藏品来保护,而只是随兴更换。实际上,正因如此,现存的早期屏风画多以卷轴形式传世,并且它们之中没有一幅作于10世纪之前,只有当人们在近几年发掘出一些新的文物后才出现例外。

巨然《溪山兰若图》最初的形制是屏风

三、手卷

手卷又称长卷,是一种手持的画式,相较于古代流行的壁画、屏风画,这种画式着实便于携带,易于保存。

手卷的出现似乎源于竹简——一种商周时期人们用以编写文书的工具。绑在一起的竹条决定了人们必须以从右往左的顺序来观看,且阅毕后应当卷好,以便保存。此外,诸多佛经从印度传来,这种连贯叙事的经卷也是衍生出手卷形式的因素之一。

马远《西园雅集图卷》中众人观看手卷绘制的场景

起初,手卷仅仅是作为书写的工具来使用,而最早画在手卷上的作品也不过是一些书写作品的配图。早期这些附有配图的文书种类不一,有的是文段与配图交替布置,也有的是严格按照插图在上、文段在下的格式来排布的。

手卷最左端的拖尾处附有一根木制的地杆,观画者可以用它卷绕手卷,卷绕完毕,须用象牙或玉石制成的别子将手卷固定。手卷的右端是一根天杆,抓稳天杆便可以控制手卷的延展。

刘松年《唐五学士图》中正在看手卷的人

就像阅读古书一样,手卷画也是自右向左观看的,从最右端打开,一段段展开卷轴,最后慢慢地将看完的部分回卷到最右端的天杆。每读一段画,展开同手臂相当的长度较为合适。

通常,在卷轴画开始的部分都留有一张引首,在后半部分会附有一张较长的尾纸用来作跋文。卷轴的末端设有尾纸,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防止画心因包卷裹紧而受损,二是为了给画家或以后的藏家、鉴赏家留下书写尾的空间。这些书写者写下心得与评述的跋文,使画面连同卷轴一起成为更富意趣的整体。

金人《溪山无尽图卷》

手卷和其他画式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长度和观看的方式,这两点使得画家在创作时既能让自己达到“卧游”的状态,又能够引导观者坐穷泉壑。在画山水树石时,画家为了造境,时而表现曲径栈道,设置障景勾留视线;时而冲融平远之意,给观者带来山水画特有的缥缈。同现代的动画相似,在中国绘画中,最重要的那些手卷画也都是在叙事与情景上较其他作品更胜一筹。

(请横屏欣赏)

李山《风雪杉松图》

四、立轴

作为悬挂在墙壁上的画式,立轴像是一种小型的、可移动的壁画。同手卷画一样,立轴比壁画和屏风轻便不少,并且只要卷起就能够得以保存,这是现存的中国古画中立轴画的数量如此之多的原因。不过,与壁画的展陈相同,立轴画与卷轴画之间的差异在于,它可以同时展现整幅画面。

宋人《十八学士图》中众人观看立轴的场面

画家在作立轴画时,需要整体地设计布局、经营位置,让观者既能近观其细节之精妙,又能远观其整体之气韵。6世纪时,还没有关于立轴的记载,但到了9世纪,相关记载已经愈发详细,至10世纪,这一画式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立轴这种画式,至今人们还无从得知。

张路《观画图》

有学者坚信立轴画式来源于自中亚传入中国的佛旗,但是近期的发现似乎证明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早在佛教东传之前,中国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就出现彩绘的旗帜了。按长宽比例来看,立轴十分近似于屏风中的一面屏扇,由此观之,立轴很有可能是屏扇与手卷结合的产物。正是这种纵向构图与长卷的交融,衍生出了立轴这种表现性强且便于保存的画式。

董源(传)《溪山行旅图》

装裱立轴,需将画心用厚纸裱褙,并在四周附上由不同色彩、不同纹理组成的镶料。立轴的顶部是天杆,将挂带与天杆缠合便可以挂于墙面。挂起时,底部的地轴承接了整幅立轴的重心;卷起保存时,它又是整轴所围绕的中心。或许是画式与画法相互交融的缘故,立轴这种画式促进了纵向构图的产生,与此同时,表现雄伟峰峦的纪念碑式绘画也在画家之间渐趋盛行。

倪瓒《江渚风林图》

五、册页

册页头一次被用作画式是在宋代,它源自线装书籍以及发明于唐代而通用于宋代的印刷术。作于卷轴的作品,必须完全打开才能看到最后的内容,如果尺寸过长,全部展开则尤为麻烦。虽然册页也是采取了从右往左连续观看的方法,但是它的保存方法并不类似卷轴。册页中每相邻的对开都被折叠起来,以便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观看其中任意的一段。

马远《晓雪山行图》

宋代之前的雕版印刷确定了标准印版的形状与尺寸,这也直接影响了册页画式的形成。以这种印版印出来的文本常被折成几段,每段均以单独的厚纸裱褙,形成双页底的册页,看上去像极了手风琴。在中国画的册页里,画家经常会在每组对开页中的一开画画,另一面用来题字,常用的装订装裱样式有一个形象的名字叫作“蝴蝶装”。每木册页的对开组数不一定相同,有八组的,有十组、十二组的,也有十六、二十或二十四组的。

董其昌《仿古册》

不同于立轴与长手卷中的那种画面延展,册页尺寸较小,画家可用其创作单一的小景作品。由于画家们的趣昧渐渐从北宋时期表现伟岸的山川,转变到南宋时盛行的描画心中富有意趣的丘壑,册页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马远(传)《寒枝册页》

六、扇

扇面绘画分为两大类。团扇主要由一块圆形或卵形的绢面组成,由一圈圆形的外框固定住,另外附上一根木制或竹制的扇柄。

马远《西园雅集图》中的团扇

5世纪时的扇面书法作品多书于团扇,想必正是那时候出现了画在扇面上的作品。唐代的画作中时不时会出现当时常见的掌扇,尺寸很大,并且配有很长的扇柄。

宋人《十八学士图》中的团扇

自12一13世纪,也就是从北宋末年到南宋结束的这段时间,是团扇被使用得最多的时期,盛行小品团扇画。同册页一样,团扇这种画式驱使画家们竞相展现自己低调奢华的品位——要么墨色清丽,要么工整精致。

李嵩《货郎图》中画扇的场面

另一种扇为折扇。这种扇子的扇面被装裱在多根由竹子、木头或象牙制成的扇骨上,它们以画面下方的同一扇钉为轴心,打开或叠合,因而在这些扇骨叠合时,一层层的折扇会看起来像风琴。折扇起源于日本,10世纪时由日本僧人第一次带到中国。直到15世纪,当折扇从高丽被再次传入中国时,这种画式才在中国流行起来。团扇多由绢制成,折扇却多为纸制。

唐寅《高木慈鸦扇面》

不论是用折扇还是团扇,我们都能看到它们常常一面配以画作,一面配以书法题词。为了更好地消暑,扇面上往往会画有泛舟与纳凉的图景。很明显,扇面绘画具有更多的装饰性,更受文人画家而非宫廷画师的青睐。

周昉《执扇侍女图》

——摘自《中国画之风格》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北京墨轩臻品艺术 | 传承文脉·印艺互联

主攻学术·挖掘新人·引领收藏

图文|网络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