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墨家学派体现了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法家的思想精髓九个字」

时间:2023-01-07 09:25:14 来源:史学慧心

大家好,墨家学派体现了什么的中华民族精神「法家的思想精髓九个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或许是对于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最好形容。在那个文化峥嵘的时期,诞生了中原历史上的第一文化高峰。出现了儒,道,名,农,墨,法等等思想派系,其中在后来历史长河中这些百家思想之间又相互融合,有的在融合中消失,有点的在融合里兴盛。墨家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大思想派系,在建立初期有着与,儒家,道家分庭抗礼的实力,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最终封建帝国选择了以儒家为基础来治理国家,道家又衍生出了宗教,所以这两个成为了主导中原千年的思想。墨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不过即便如此,墨家学派,依旧有着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研究的地方。儒墨显学之争,也为我国古代带来了一次激烈的思想辩论。古代语言学是名学中的一种,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作为孔子正名说与荀子正名论之间桥梁的墨家的名学,无疑蕴藏着语言学的精髓。

一、名实关系下的语言学思想

《墨经》中蕴涵了丰富的语言学思想,中原上古语言学和名学有难分的关系,语言学的发展是随名学发展而发展的。《墨经》的语言学思想是围绕名实关系展开的。《墨经》名实关系有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以名举实,名对实的指称是一个模拟的过程;二是名与实的指称关系具有固定性和社会性;三是名实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

(一)名与实的含义

在《墨经》之中名和实是中的重要术语。对于名的解释,名是用来指称存在的东西或事物,也就是实的名称或语词,这为正是以名举实。实是人们认识的对象,认知的东西,也是名所指称的对象"尧。或以名视人,或以实视人。举友富商也,是以名视人也;指是鹤也,是以实视人也。尧之义也,是声也於今,所义之实处於古。"这是古籍中关于名与实的记载。对于名而言,并非语言中所有的语词都是名,名的范围只限于实词,而不包括虚词。

墨子画像

就以虚词"且"为例,它的含义和语法作用,在语言学上具有重要意义。不过虚词"且"的作用与名相似,即"若名者也"。这说明虚词的作用类似于"名",具有指称作用;但又不同于"名"。传统语法学上习惯以有无实际意义来区别实词与虚词,在墨家看来虚词所指称的对象是虚的,比如时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而名所指称的对象是实在的,是客观实体或事件,所以两者既相互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

实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指具体的事物,二指抽象的事物。在《墨经》中"指是鹤也,是以实视人也",鹤就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在另一行文字中"尧之义"这其中尧的仁义,便是一种抽象的事物。

(二)名与实的作用

名对实具有指称作用。名的作用就是指称实,即"告以之名,举彼实也"。在这个过程中举就是指称,而拟是模拟,这句话说明了名对实的指称,是个模拟的过程,名不等同于实,两者是有区别的。用一个例子说明的话,名就像画家笔下的一只栩栩如生的麻雀,这只栩栩如生的麻雀是对真的麻雀的一个模拟。名的性质和画的性质是一样的,是一种符号,可以用来表示这一类东西。

《墨经》书法作品

语言单位由句子、短语、语词、语素构成。《墨经》中指出句子与语词的区别与联系。《墨经》中的言相当于句子,句子是由一个个的语词构成的,句子是比语词更大的语言单位,这是两者的区别。句子与语词又具有相同的作用,即指称作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墨子》中蕴含着句子是用语言表述事物的组织形式,是集合"名"形成的。这确实是最精确的定义。

事物有三个阶段:第一步用名称为事物命名,第二步用名称来指称事物,第三步用名称指称事物时名称的感情因素发生了变化。当然,并不是所有的名称指称事物时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有的名称到第二个阶段就停止了,有的进行到第三个阶段。"狗,犬;命也"即用"狗"这个名称为"犬"这个实体命名。命名就使本来没有关系的某个"名"与某个"实"有了关系,并且在言语交际中用这个名固定的来指称这个。在《墨经》之中这样的语言学思想无处不在,看似晦涩难懂,其为我们的语言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与思维的一致

在《经上》中有一个字"粲"后代的文人用"举"来进行解释,举是概念的意思,这是以一个合适的名来表述一个具体的东西,这个具体的东西就是一个实词,这也就是上面所说的名与实的关系。《墨经》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确定了每一种东西都要用一个适合的名以表达它,使人通过这个名字能了解这个东西的本质。这不仅是一种语言学思想,还能上升到一个哲学的高度。

《上经》

表达名者,又须用言。所以有了后来文人们的观点:"出举也。夫意内而口詈外,故詈有三义:言之出诸外也,必须以口,故曰:言者能出诸名者也。言之在诸内也,必须有断定,故曰!詈,谓也。在心为断,断必结合概念而后成:出口为言,言必积名词而后成。故曰:詈由名致也。"可见詈即表出判断的命题,这段话中阐述的是一种逻辑上的语言思维。詈是一个命题,后面就对于这个命题的论述。语言学上讲;言即句子。古代谓一句为一言"。

孟子画像

《经上》中有"说耳,能闻也声,所闻也。循声得意,以心之察。心察故耳聪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听觉把声音反映到意识里,经过思考产生了思想活动,人们这个过程中能察知声音的意义。"能詈者口也:所詈者辞也。执辞而意得见,以心之辨。辨亦明察之义。心能明察,故口利也。"荀子《天论篇》:"心居中虚以治五官'。盖口为司詈之官,而必听命于心以为之制。苟心之不辨,口亦不利矣。"这其中对名与概念或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说得很明确,有了名和由名而成的詈,则思想可以交流,因为名表现对实进行模拟的概念,自然有一定的意义,而言又是名构成,类推下来言同样也有一定的意义。

这就说明了语言是交流思想的一个载体,在用语言交流思想的过程中,荀子对这个过程进行了一个前提便是约定俗成"共其约名"。虽然墨子在《墨经》中并未总结出这样规律,但墨子早就注意到了一致的致关系

三、墨子对辞例歧义的关注

通过墨子《墨经》的探究,不得不说他是一个有着极高语言天赋的人,并且他成为了一位语言大师。在先秦时期,个派忙于著书立言,传播思想自然促进会了语言学的发展,但是那个时候很少有人注意到辞例是会存在歧义的,这是当时很多圣人先哲并没有注意到的,从今天语言学上考证下来,墨子可以说是这方面的第一人。

荀子雕塑

在《墨经》中提到的同名之误"视为名的歧义",大概有五类:第一种因为不同的名意义范围不同,会造成歧义;第二,就是同一种物品却有不同的名字,第三种同义词;第四种·名数义;第五种,有序组合成辞则意义却发生改变。《墨子》在关于这五点的论述上,揭示了事物的矛盾存在于名实关系中和语言中。而两者之间的这种矛盾,就是墨子所关注的,也是名家研究的重要一点。《墨子》要解决名实的矛盾问题,因而揭示了语言中的矛盾现象。矛盾是任何事物都会存在的,在对立中统一,这是矛盾存在的意义。

墨子与他的弟子

墨子在先秦时,同样属于一代先哲,所以他在形式与内容的矛盾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一扫先秦之前各家对于形式的不重视,在墨子之前,形式是一种被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老庄思想中"以虚无为本",以名实关系来说就是名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而,墨子的观念确是"以名举实",两者观念相比较下来,墨子更能体现出一种基于现实生活的哲理,而老庄思想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个人超脱。

不过墨子的思想观念在后来历朝历代的发展中,不得到重视,与墨家学派的思想观念有关,墨家过于注重功利,他没有儒家可以教化百姓的那种广泛作用,也没有道家的与世无争,所以在这样的这个过程中就算墨家"以名举实"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也难以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毕竟对于那时期的文人而言,"入则兼济天下,出则独善其身"这便是儒道思想在历代文人上最好的体现。

四、墨子的思想理论

墨子的政治伦理思想是先秦思想界的一种独特存在。墨子价值观重在推崇万民之利、圣王之治,他政治伦理体系思想构建较为理性,内容涉及世乱根源、政治价值观、国家治理、政德修养等方面。

墨子雕塑

政治伦理即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原则与规范、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结合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这个较为独特的变革阶段,墨子提出了一套非常特殊的价值观,有别于儒、法、道所持有的政治主张。追本溯源,墨子的原生家庭主要从事手工业,那么墨子之所以提出与那个时代社会相符的思想观 兼爱""节用"等是存在一定的依据的。墨子从"兼爱""节用""贵义尚利"三个方面出发,着眼于社会公民道德教育。他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三点:

墨子远游图

第一点,广泛道德主义下的"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政治伦理的社会道德规范。"兼爱"和"非攻"是其政治伦理的社会道德规范。"兼爱"具体是指"爱对方,不分等级,也不分差别,强调人与人之间要抱有一颗仁爱之心,珍惜彼此的情谊"。墨子的"兼爱",主张人与人毫无差别的爱。"兼爱"这一观点,与墨子的政治主张相关。在他看来,如果爱存在差别,那么便会出现战争之源,那么社会的各类弊端皆因为人们之间存在差别之爱而引起。于是他便对症出良方,以"兼相爱"为对策采取这一方法,便能达到天下顺治的目的。这种"兼爱"并非是没有方向的爱人。墨子认为"杀盗非杀人",是因为盗贼没有付出,却想要获得利润,这不仅仅是不符合社会公德,而且与国家法律严重背离。

兼爱非攻的刻章

第二点,"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土弗为。"墨子将这作视为"节用"思想。在他看来,所谓的"生存即可",也就是说老百姓只要基本满足温饱便可。那么基于这一观点,墨子提出的"节用"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便是要以民为中心,禁止出现浪费的情况。但是统治者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自然会骄奢淫逸,那么百姓自然会出现生活仅仅能果腹而已的状况。

五、对于形式的思考

(一)墨子的以规矩为出发点

墨学对于形式的重视体现了墨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能工巧匠的人,规矩成为了墨子人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东西,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墨子就是最好的体现。因为对规矩的重视使得墨子出去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之外,他在机器制造方面可以所稍逊色与鲁班的能力,是当时出了名的发明家。墨子的身份使得他会以自己心中的那个准绳,他用这区度量当时君王的得失,去分辨人间的善恶是非,去分析决策的正确与否。"言必立仪。言而无仪,由运钧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辩,不可得而明知也"。

墨子以及他的发明

墨子认为天地万物不始于无形"而始于有形"。他的思想观念中,我们生活在一个有形的物质世界中,所以一切存在的前提都是有形,这也是墨子的宇宙观,世界观中所体现出来的"力,形之所以奋也。生,形与知处也。"总结起来墨子的认知世界的理论是建立在,人作为有形的主体,在对外物有形的感知上建立起来的。这种唯物主义观点无疑会影响到思维方式以及语言的结构。

(二)墨子思维方式与语言

1、思维法则

墨子所提出了"别同异,明是非"的思维法则,墨子为了实现这一准则建立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理论辩论体系。首先墨子解决了是非没有法度的状况,他建立起来了"是非不可两,可两不可作为"的思维法度。墨子还在此基础上衍生了一套属于自己的辩论体系,在这种思维的推动下,墨子的诡辩之道开始完善,并且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形式逻辑。这是一门建立在科学基础处上的逻辑思维体系。

逻辑学刚要

如:"夫辩者捋以明是非之分,……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詈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以类取,以类予。"墨子第一个完整地提岀概念、判断和推理作为逻辑研究的对象,这是与名、辞、说相互契合的。只可惜墨子学说以其人民性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不容,语法学的迟迟不能建立也是自然而然的了。

2、重视分类

分类在墨子的思想中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墨子说过"立辞必明其类""夫辞以类行",这表明立说一定要知道他们的分类,根据分类来进行选择。不过这只是从字面上的理解意思罢了,墨子当时说这两句话的时候语境我们不得而知,不过从墨经上看,墨子非常重视分类,且分十分的详细,在墨经中分为知,闻、说、来;名、实、合、为。这还只是大概的粗劣的分类,在这些大项下面还有许多细小的分类。由于分类过于详细就不一一列举。

古人辩论所做文章

"一言以蔽之",墨经中的这种分类分类是上下从属的关系的一种典型代表,它用一种严密的方法从较普通的概念到较不普通的概念。这些概念之间层层递进。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其中分别区分了名词的类别和谓词的类别。在墨家的辩论思想中把诡辩的概念分为以形貌命者和不可以形貌命者两类。

3、结构与范畴上

在思维结构的论述中墨子还有一个十分有名的论述,就是"自不待言",先秦之前语言形式上,人们常常忽略了句式上的结构,墨子注意到了语言上的这一特点,所以他在句式上对其进行一种规范,他一方面注意到了句子的结构,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了词的音义结构他写在了他的墨经之中,因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主前谓后的语序便确定了下来。其中《经上》尊崇这样语序的句子就有很多条遵从主前谓后的语序,其中说到"言也者,诸口能之,出名者也。詈由名致也。"

《墨经校诠》

《墨子》分类层次分明,第一级的分类和我们所说的范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达、类、私"达就是一种典型的范畴。在古代达,通也。通于一切之名,这是是最普通的范畴。而墨子对于范畴的这种把握,是在当时语言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革新。

结束语:墨家学派的理念不论他在今天正确与否,他能在百家齐放的思想盛况中,争艳一方,这就表明了在那个时代墨家,墨学是具备一定的先进性的,并且随着那段时间的发展墨子所创的墨学早已博大精深,其中最为关键的便是在于对是非的明辨上。"审治乱之纪,明同异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就是对墨子思想与墨学最好的总结。墨子在思想的总结与探究之中还创造出来了形式逻辑,不管他是否有意无意,但他是中原形式逻辑学的鼻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他对形式逻辑的发展过程中,其实早就已经涉及到了语言学。对墨经的探究也是对语言学的溯源,是我们对语言学更好的发展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王晓升.语言与认识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詹剑峰.墨家的形式逻辑

洪诚,中国历代语詈文字学文选

刘毓璜,先秦诸子初探

詹剑峰.墨子的哲学与科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