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进行公文写作时应做好哪些准备「人性和理性」

时间:2023-01-16 13:49:11 来源:老白公文

大家好,进行公文写作时应做好哪些准备「人性和理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在日常写作中,有些初学者往往提笔无措,缺少理性的指引;而另一 些人动起笔来却是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生搬硬套。这是不能“任性挥洒”、僵死刻板的表现。上述两种现象,究其原因,是不能很好地处理公文写作中“理性”和“任性”的辩证关系。理性,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按照一定的套路写作,减少写作的盲目性;任性,是随性挥洒,兴之所至,信手拈来。理性,体现的是规范性,正如写诗填词要“合辙”;“任性”就是“随性”,它不是否定理性,而是在理性 指引下的随性挥洒,是熟谙更多技法后的无所拘牵,体现了较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是“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理性和任性,反映的是法度与自由、遵规与变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两者在写作中是辩证的统一。每一个文 字工作者要通过写作理性的不断积累,在写作中获得更多更大的自由,努力用理性之笔从对现实工作的捕捉中,激起炫目的灵感水花。在写作中要能既获得丰厚的理性,又能体现出挥洒笔墨的“任性”必须加强对“人”理、“事”理、“文”理的研究。

一、对准喜好研究“人”

研究“人”是确定写作方向的需要。这里的“人”首先是写作要面对的领导。领导是公文写作指令的发出者、公文产品的消费者和写作质量的评定者。公文写作的质量如何,领导的评价至关重要。准确领悟领导在公文写作中的这三重身份,有利于提高执笔人写作的精度和效度。领导“指令发出者”的角色,要求执笔人开展针对性问题研究,如通知拟写,领导为什么要发通知?通知里要传达什么?领导要强调什么事项?等等。明白了这些问题,写作本篇通知的主要意图也就胸中有谱了。领导“产品消费者”的角色,要求执笔人要研究领导的消费风格,比如,他喜欢什么风格的语言,文雅一些还是直接一点?他一贯喜欢强调什么?哪些理念和事件他强调最多?他喜欢“大块头”的还是“短平快”的?他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工作经历,等等。对这些问题的揣摩,有助于我们写作的文章能投其所好,正中其怀。其次是受文的对象。受文对象是文件执行的主体,公文写作不能完全忽视受文对象的现实状况、物质条件、实践水平和主要诉求。

例如,某管理部门发文到街道社区,要求加强对社区环境乱象的整治,包括破墙开店、渣土清运、广告乱设、流动摊贩、市政设施等的管理,这可能就要考虑很多复杂的因素,包括基层是否有这个权限?人力和财力可否具备?相关部门的协同社区能否牵头?相关设施的管理基层是否有这个资质?等等。想清楚了这些问题,对相关的“活”能否下派给基层、如何来保障、怎么来协同等关键问题的处理,就不会“乱点鸳鸯谱”了,否则就会令基层叫苦不迭,于事无补,还引来骂声一片。毛泽东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加强对一线工作的调研,掌握业务工作动态,对提高公文表达的执行力和可操作性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相关的大众。有些文件的制发不只局限于本部门内,还要面向一定范围的社会大众,那么,社会大众的诉求、倾向、意愿等,都要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某城管部门要推进“贴心城管”专项行动,显而易见,主题是“贴心”。围绕“贴心”,首先要想到的是“贴”谁的心?他们最需要在哪些方面得到 “贴心”的服务?另一方面,作为城管部门,“我们”该如何去“贴心”?“我们”的特色举措有哪些?通过对“服务”与“被服务”双方的深入研究,文章的内容就会渐露端倪,浮出水面。

二、把握特点研究“事”

研究“事”是选取写作素材的需要。任何文章写作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公文写作所面对的生活,就是我们日常工作所从事的各种公务事件。“事”,作为公文的具体内容,正如我们缝制衣服所需的布料,并不是什么料子都合身、称心,料子的质地、色彩、搭配、剪裁、取舍等,都要精心选取和设计。

我们如何在公文写作中对所从事的“事”做出艺术化的处理呢?除了要了解面上的总体情况外,还要抓住以下八个关键:一是背景资料。包括事情的要素、缘由、历程、影响因素、相关方面的关注和评价等。二是重要细节。比如,要反映背街小巷改造的成果,既要关注整体面貌的变化,也要搜集老旧街巷的今昔变迁、历史文脉的保护以及便民设施的完善等方面的资料,甚至某些住户的赞誉都要有所了解。掌握这些细节,有助于提高表达的生动性和真实性。三是存在问题。问题是办事的起点。要树立问题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加强对存在问题的研究。比如,从内容来看,有体制上的、机制上的、保障上的等,从方式上看,有技术的、管理的、物质的等;从类别看,有党建的、业务的、行政的等。四是特色亮点。要紧扣“新、独、优”,寻找工作的特色亮点。“新”,就是最新推出的举措或产生的效果等;“独”,就是“我有人无”的内容;“优”,就是平中见奇,高出一般。五是工作重点。包括领导关注的、社会聚焦的、影响深远的、投入巨大的、精心打造的、牵动全局的等等。对工作重点的目标、举措、进展等,都要有及时、全面的把握。六是意义影响。包括直接的效果、间接的评价、物质层面的价值、精神层面的意义、近期的效果、局部的改进、全局的推动、长远的影响,等等。七是创新发展。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等,都应成为我们对“事”研究的重点,要有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比较研究。八是深层思想。有些初学者对“事”的研究过于浮在表面,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比如,要写某系统为创建文明城市放弃节假日忘我工作的情况,有些写作者只是写到人熬夜工作的细节和特写镜头,那么,他们是凭着什么在无私奉献呢?如果挖一挖背后的精神因素,或者再与上级推进的作风建设有关活动结合起来,就会见到与众不同的思想清泉,可惜的是,不少初学者往往缺少更进一步、更深一层挖掘的意识。“行百里者半九十”,就差“最后一步到罗马”,他们的写作,也就很难反映出“事”的本质来。

对“事”的研究要重点把握八大问题:一是为什么要做?就是要把事情的性质意义研究透。原因有:或是事情有价值,值得做;或是贯彻上级要求,规定做;或是自身存在问题,必须做;或是社会诉求,要我做;或是发展的需要,促进做,等等。二是做什么?包括事情的构成、内容以及哪些是主要方面、哪些是次要方面等。如就队伍的作风建设这件事来说,包括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等。三是谁在做?也就是做事的主体、涉及哪些单位和群体等。四是为(对)谁做?就是做事所服务或针对的对象,由此就可以突出做事的宗旨、目的、特点等。这里的“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城市”,还可以是“设施”。例如,“服务下乡”的对象就是市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对象就是“城市”,当然最终是为了“人”。五是靠什么做?也就是做事的物质保障,包括组织、物资、制度、宣传等。六是围绕什么做?包括做事的理念,宗旨、原则、目的,目标等。七是怎么做?这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做事的方式、途径和机制,包括设计、准备、确责、协作、创新、科技、力量等。八是做的结果如何?即直接的和间接的、当前的和长远的、本身的和综合的成效等。总而言之,我们一般是按“围绕什么,开展什么,实现什么”这三部曲来“理”事的。在对“做”进行“摹”的时候,也基本可以按照三部曲的思路来写作。在表达“做”的具体举措时,如果要把“做”的层次梳理得再细一些,我们可以按照“应该做成怎样”(包括宗旨、目标、预期的效果等)和“具体如何做”(包括职责分工、内容细节以及工作的过程、机制、载体、重点、方法、举措、部署等)以及“做成什么”“影响如何”等方面来写,一般按照由虚到实、由总到分、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由内到外的次序写。写作中,还可以对“事”分类处理,比如,我们可以按照事情的类别、来向、性质、程度、构成、过程、特点、对象等来写,如此更能体现逻辑性和层次感。

三、探究规律研究“文”

研究“文”是掌握写作技法的需要。关于文理的研究,包括体裁(文种)、立意、谋篇、结构、选材、语言、修辞、气韵等各个方面,如公文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衔接、如何列提纲、如何安排线索、如何选取角度、如何结合,等等。我们所掌握的文理多了,下笔自然如有神助,势不可遏。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