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艺术穷三代「搞工程的这么富」

时间:2023-01-20 18:05:23 来源:艺萃

大家好,艺术穷三代「搞工程的这么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周末,萃花看了个纪录片:《出路》,讲述了三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年轻人,从学校步入社会的故事:山沟沟的小姑娘15岁辍学,嫁给了表哥;小镇青年复读三次终于考上大学,在城里找了份工作,最后一个北京姑娘,辍学开酒吧,留学德国搞艺术,回国开公司当CEO。

中国纪录片《出路》海报

许多观众看完纪录片之后感慨万千,埋怨社会不公平,吐槽教育体制吧啦吧啦…在这些声音中间,也有比较特别的:“富不过三代的,第一代做商人发家,第二代当政客掌权,第三代玩艺术败家,北京姑娘下一代不好过哟”。

更玩味的是,这条评论点赞超过2000,角度刁钻啊,看个纪录片也要黑一把搞艺术的。

网友口中的北京姑娘袁晗寒,父亲从事房地产,母亲在电视台工作,妈妈觉得她有艺术天分,可她“身在福中不知福”,17岁时从别人削尖脑袋想进的美院附中辍学,拿着家里给的钱在胡同里开酒吧。

袁晗寒

营业三个月收入只有两笔,其中一笔还是导演贡献的,酒吧倒闭后,去德国艺术院校留学,她不爱去画室,一进画室就胃疼,在她眼中,德国是个适合养老的城市,于是在2015年,她选择回国折腾,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实习,不久,在北京注册了艺术投资公司,主要业务是帮买主找到想要的艺术品,据说很长时间,一单生意都没有做成。

袁晗寒

纪录片拍摄时间截点是2015年,我们无从得知,三年来,北京姑娘的公司经营得怎么样,也就没法印证网友“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我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而还有2000多人赞同这种想法?

单从纪录片里人物的经历来说,大概人们觉得从美院附中辍学太任性,在胡同开不赚钱的酒吧太任性,用胃疼当借口不去画室太任性,年纪轻轻办没法盈利的艺术公司太任性……总之,这种搞艺术的态度,有万贯家产也得为任性买单!

什么时候开始,我们把搞艺术与败家划等号了?搞艺术是因为人闲得没事干?就不能是从艺术里得到永生的慰藉?这么说可能有点玄乎,但有人把这种摸不着的慰藉记录下来了。

荷兰纪录片《永远》海报

荷兰纪录片《永远》,摄于全世界最著名的墓地之一——拉雪兹神父公墓,这里安葬着上百万各行各业的人,从中国人到法国人,从王尔德到肖邦,从警察到鞋匠……唯有艺术家的坟头是历久弥新的,赶来拜访的人不是匆匆拍照留念,而是留下书信,放下鲜花,更多的是静静地发呆。

老妇人每周给她喜欢的作家墓浇水,这是她生活中的乐趣;入殓师在画家的墓前沉思,跟画家学习如何画出逝者的情绪;出租车司机在音乐家的墓前自述:“我是一名的士司机,我靠这个吃饭,不过我赖以生存的是歌唱,古典波斯音乐支撑着我在法国生活下去……”

给花浇水的老妇人

与其说它是一座公墓,不如说它是一个公园,死亡在这里并没有那么沉重可怕,人们常说:“只有死亡能将我们分开”,在拉雪兹神父公墓,我们发现,有无数个鲜活的生命,在一张张照片、一块块石碑后面;艺术家们即使死去,留给后人的,是不灭的精神之火,是超越生死的尊严和荣耀。

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国产纪录片《出路》,它的主题是中国各阶层年轻人生活,只不过恰巧人物角色跟艺术沾一点边,就有人能用“搞艺术富不过三代”来黑艺术!诸如此类还有社交软件里作秀的大师,拍卖场上成交价上亿的“我也能画”……所以那些持有“艺术败家论”的人,到底在抵制什么?

是因为有钱人的闲钱吗?不,不是的,如果纪录片里山沟沟的小姑娘,挖空心思想要学艺术,也会有人留言:“都这么穷了,还搞什么艺术啊?”所以,朋友们,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吗?很明显不是,大家从头到尾歧视的,只有“艺术”!

我没有羡慕国外的月亮比较圆的意思,并且我深深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只是很苦恼什么时候,从事艺术能跟做医生,当老师一样,成为一个正经又受人尊敬的职业?

话又说回来,有钱人家的孩子,愿意搞艺术,不吸毒赌博玩自残,也不乱搞男女关系已经很难得了,如果他们都跑去学金融学管理,估计普通人也没什么活路了吧?这么一想,他们要去搞艺术,我们应该是比他们父母更赞同才对啊!

更多内容,请关注”艺萃”

本文为艺萃原创,转载请私信艺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