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观念艺术概念「原意主义」

时间:2023-01-21 15:01:12 来源:何夕少年

大家好,观念艺术概念「原意主义」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的观念艺术,正式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西方美术领域,并且一直在危机性的挑战中谋求发展。观念艺术家认为真正的艺术来源于思想观念,而非一般的物质形态创造,他们把思想观念当作艺术作品的本身,以全新的姿态挑战了过去的艺术形态。

《一把和三把椅子》观念艺术

一、观念艺术的"先驱"

从最开始的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1917年提供的艺术作品——《泉》,到他另一件艺术作品的《LHOOQ》,号召人们将这件长了胡子的蒙娜•丽莎复制品看作是一件独立的艺术品,而不是一件被销毁了的复制品;1956年, 字母派创始人伊西多尔•伊苏提倡"无穷美学";1961年, 亨利•弗林特发表的关于激浪派的一篇同名文章里首次提出"概念艺术"一词;再到约瑟夫•科索思在1969年的著名评论《哲学之后的艺术》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一切杜尚之后的艺术本质上都是观念的, 因为艺术只在观念中存在了。"

1969年, 一场名为"当态度成为形式"的展览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首先举行。1970年, 首次观念艺术专场展览"观念艺术和观念问题"在纽约文化中心举行。"极简化"、"去物质化"、"反对艺术作品商品化"……观念艺术行为所要表达的诉求越来越多,唯一不变的是其自身所要坚持传达的"观念"。

杜尚 《泉》

杜尚 《LHOOQ》

约瑟夫•科索斯在其作品《一把和三把椅子》(1965年)中,将一把真实的木质折椅、折椅的等大照片和字典里关于椅子的解释内容并置在一起,让观者思索到底是什么构成了"椅子"这个概念。他用这种方式,一方面表现了对可视物形的轻视,另一方面突出了对潜在观念、意义的重视。

约瑟夫•科索斯,《一把和三把椅子》,木质折椅、椅子的照片、关于椅子的解释,196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二、以《一把和三把椅子》为例,解读让人难以理解的观念艺术

《一把和三把椅子》以真实的物、照片拟像以及词条解释三种不同的形式同时指向了一个目标——椅子,反过来看,这是一种对同一目标多种身份的呈现与解释。这种思维其实在引导着我们在正反逆转中来回穿行,迸现出交织活跃的流畅快感。初次看到这件作品时,有人可能会产生一种与论者相同的感受,即一种区别于传统美术作品的不严谨性。

可是当我们细细品味艺术家向我们观者所传达出的观念之后,恍若瞬时领悟,这其实是一种非常严谨与理智的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像极了美术史研究中论证单一观点的三重证据,分别是实物证据、图像证据与文字证据,不同证据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建构起了完整有序的论证框架体系。作品中的三件物品,不仅三者之间构成一个整体,两两之间同样能够构成一定的联系。

(1)实物与实物照片之间,即图像与重复的图像之间的关系捕捉,并不是西方世界标新立异的创造性发现,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许多画作中就已经出现过这种关系的缩影。

比如,(传)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和元代刘贯道的《消夏图》都应用到了"重复图像"这个概念。可是,当时的画师可能考虑到的只是现实场景的再现,而非出于针对这种关系观念的考量。从这一点而言,《一把和三把椅子》作品价值的独到之处就更加显而易见。

《重屏会棋图》

《消夏图》局部

(2)实物与词条解释之间,暗含着艺术家对于艺术表达方式的一种灵活反思,即实物形象的表达途径不仅可以通过绘画、摄影等图像的再现,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还原叙述。

语言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早期第一批观念艺术家关注的中心了,他们用语言来代替画布和笔刷,使之具有了自身的独立表征。就好比劳伦斯•维纳在他的作品《Anne Rorimer》中写道的那样:"个人作品的主题内容完全来自其所引入的语言,而呈现方式、语境配置等则独立地起着关键作用。"

(3)词条解释与实物照片之间,隐藏着两种艺术表达方式的相互挑战与交锋,即图像艺术与语言艺术的激烈碰撞。

两种艺术形式所涉及到的人的知觉感官有所不同,图像艺术涉及到的形状、色彩、明暗等要素都是可以用视觉来感知的,而语言艺术在部分关联到视觉感官的基础上,还牵涉到人的听觉感官。不同感官所接受的刺激程度,带给观者的感受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两者之间除了挑战与交锋的关系,我们其实还可以理解为一种互补协助的关系。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词条解释和实物照片都可以分别看作是两种不同的媒介途径,而实物可以通过摄影、文字等多种媒介途径来共同呈现。

英语文字、实物照片与实物三者,从另一角度而言,其实就是拼音符号、平面与立体。进一步概括它们,便成了一维、二维到三维的讨论范畴。并且,拼音符号可以说是一种抽象的表达,而照片与实物又是一种具象的表达。从中可以发现,约瑟夫•科索斯其实是在用一种极简的手段来传达出自己所要表达的独特的思想观念,他的这件作品也正是在语言和视觉、抽象和具象以及三层维度之间游离穿行。

三、柏拉图《理想国》中讲到的"床喻说"

柏拉图

很多人可能会联想到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讲到的"床喻说"。现实中的床是模仿理念中的床而造的,距离"理念"是有一段距离的,而画中的床则是模仿现实中的床而造的,因而画中的床是一种模仿的模仿,距离"理念"就更远了。在这种"理念"至上的国度里,能够巧妙玩弄语言文字的诗人却被驱逐出了理想国。

从中不难发现,柏拉图的观念其实与约瑟夫•科索斯的观念是有矛盾冲突的,不过,论者以为约瑟夫•科索斯是想借用现代艺术的手段,变相再现这一古老话题,并且试图为艺术的表达媒介方式重新定位吧。总之,这种观念艺术的存在反映了当时新锐艺术家们对于艺术新形式的渴求与突破,更加证实了观念艺术并不是一种随意的艺术。

四、结语

讲到最后,论者最后还要补充一个关键性的说明。什么样的艺术才能够称之为真正的观念艺术呢?论者以为首先应该具备"不是一种随意的艺术"条件,其目的应该是能够充分鲜明地表达艺术家自身所要传达的观念目的的,这应是艺术家本体具有的一种判断。

这里之所以称之为"判断",是因为艺术家传达的观念是一种思维理念,而这种思维理念是否应该被自己通过艺术表达的手段表达出来,最终还是取决于艺术家自身结合社会具体情况等一系列因素的分析与断定。

此外,另外一个必要条件便是作为观者的接受者,也应该具备自身的一种独立判断,这种独立判断既可以与艺术家所要表达的观念相同,也可以有所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能大幅度地与艺术家本旨相背离。

当然,作为接受者的这种判断也应当是建立在综合考量社会具体情况等一系列因素基础而上的。只有这两种判断发生正当关系,产生必要的交集与融汇时,观念艺术的存在才能被承认与共识。而这两种判断发生关系的过程,其实便是一种判断再现判断的过程。就像约瑟夫•科索斯的《一把和三把椅子》中所传达出的语言和视觉、抽象和具象以及三层维度之间游离穿行的观念判断一样,观者只有领悟到这种观念判断的传达,对于观者而言,这件作品才能真正地称之为观念艺术的作品。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