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摄影发烧友用什么相机「摄影有必要发烧器材吗 学习摄影史 没拍好照片别怪摄影器材了」

时间:2022-12-03 11:57:08 来源:晓书影

大家好,摄影发烧友用什么相机「摄影有必要发烧器材吗 学习摄影史 没拍好照片别怪摄影器材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毕加索和他的儿子》

在每个人都可以随手拍照片拍视频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当摄影师,要拍好照片,除了需要一颗热爱生活热爱摄影的心外,还需要对万事万物的深情。一部手机一样拍大片,看那些几十年前摄影大师拍的作品,就能看出,好的作品与设备几乎没有关系,当下,每个人用的摄影装备都不比那些大师差,拍出来的照片却只能自己看,原因何在?

看欣赏艺术大师数以万计各种风格流派的作品,我们不难看到,艺术大师的精神、气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家庭生活,这幅照片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审美需要。

照片表现了已经六十七岁的毕加索和他的小小儿子罗度在一起的富有生活趣味的场面。这幅作品之受到人们加倍重视和赞赏,还有这样的原因:原来,艺术大师毕加索有一个怪癖,他从来不允许新闻摄影界人士拍他的私人生活照片。

也许是不乐于发表,也许是这方面吃过什么亏,或者出于某种固有观念,不管怎么说,反正带着照相机的不速之客是难以登他之堂,入他之室的。

卡帕和另外少数摄影家,可说是天大的例外。当卡帕向毕加索提出要为他拍一组家庭生活照片时,居然得到毕氏的慷慨应允,这是因为毕加索对卡帕的摄影艺术留有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卡帕热爱自由,关心人,始终站在战争受难者一边和为事业勇于自我牺牲的勇敢精神,使毕加索深为敬佩,才破例接待了他。

“照片即人”这里套用布封的话,是想说明,摄影家的作品,同样是他的人品,思想,趣味,追求的表露,人们是通过作品来了解一个人的,这对每一个热爱摄影的人立身处世及进行摄影创作都很有益。

《西班牙画家米罗》

经常穿着工作服的画家米罗,换上了一套西装等候卡休,他在自己独具风格的绘画作品前,双手托腮,呈现一付轻松的表情。卡休用光线突出了他聪慧的眼神和一双经常作画的手,并且带有画家作品中的乐观情绪。

卡休用光极为严谨,能用一盏灯的他决不用两盏灯,布光的时候,他总是在拍摄主体的主要部位上下功夫,其它凡属次要的地方他都“一笔带过”,对可有可无的细节,他都毫不吝借地删掉。

这样卡休的肖像便形成了一种与一般照相馆华而不实的作风形成鲜明的截然不同的风格。他奉行这样的格言:摄影家要做光线的主人,不做光线的奴隶。这确实在某种程度上,道出了卡休成功的秘密。

《大提琴家巴卜洛》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有一条规矩,就是演出中不能背向观众,但有作为的表演艺术家并不接受它的约束,他们总是根据人物性格和规定情景的需要灵活自如地进行创造。

表演艺术中的扬起衣袖,掩面而泣,或者背向观众,通过肩臂的抖动所表达出来的复杂感情,同样富有表现力。人像摄影也存在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都一律要照正面,而不能照背面呢,卡休的这幅《大提琴家巴卜洛》给了肯定的回答。

卡休在这幅作品里,不从正面拍摄,不描绘五官颜面,着意表现的是巴卜洛演奏时的背景,通过他的身姿,体态,演奏时的环境特点和现场气氛的渲染,启发观众的想象,以传达出大提琴的浑厚深沉的乐音和演奏家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动人形象。

只要不是不分清红皂白滥用背景而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观察和理解的基础上,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艺术语言尽可以不拘一格地大胆创造。

《纺织女工》

从事工业摄影的人,往往迷恋于高大的厂房,明亮的车新式的设备等等。久而久之,人们开始感到路子越来越窄了,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这种“见物不见人”的摄影意识是使人陷于困境的主要原因。工业摄影也是要使对人的描绘,对人的富有诗意的表现,成为创作中心。然而,从着眼于事物着眼于人的转变以后,照片就一定拍得好吗?也不竟然。

实际上,从事工业生产中的人物肖像的拍摄,如果不深入观察体验,不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也是容易拍得呆板、老一套的。我们看过多少那种神情呆滞,动作僵硬导演摆布出来的,令人望而生厌的照片啊!看了加兰宁拍摄的这幅《纺织女工》,将使我们得到极大启发。

首先,加兰宁摄影创作的着眼点是表现人,是社会主义新人的精神面貌,而不以厂房、设备作为主题,这是他高明之所在。

其次,在对人物精神面貌进行诗意描绘的时候,加兰宁一点也不脱离人物生产劳动的环境特点,也就是说,力求展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性格:她在劳动着,但她一点也没有感到沉重、疲乏的神色;她的神态是聚精会神的,一丝不苟的,同时又是极为轻松、愉快的,这是摆脱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制度以后,把劳动当作苏维埃国家,为工人为农民、为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她自己创造幸福生活的手段时,才可能具有的心境。

作品的摄影造型也极为优美,用逆光,高调,赋予作品以柔美的情调,前景上纱线排列有序,形成轻快的节奏感。这些,都贯注了作者美化劳动,美化画面的艺术匠心。

《奧喀河上的晚景》

苏联人民的创造性活动,使苏联国土上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画图。但是,要把工业风景拍得美,拍得不落俗套,拍得使人看了不仅不感到枯燥,而且受到深深的感染颇不容易。这幅《奥喀河上的晚景》做到了这一点。它使人看到象水电站上耀眼的灯光一样看到共产主义建设的美好远景,也使人感到劳动的诗意和劳动成果的美。

作者艺术创造的奥妙在哪里呢?我以为在于作者通过深入观察体验后,找到最美好的时刻,最美的角度和距离来拍摄的缘故。

可以断定,画面上奥喀河两岸必定还有许多细节、层次、诸如农田、农舍公路、桥梁等等如果这些都巨细无遗地显露,必然使照片景物凌乱不堪,让读者莫知所云。

作者选择了傍晚天光渐渐暗淡下来的时分拍,于是奇迹出现了;与主题无关的,该淹没的景物全都消失无踪了;主题本身河流及象彩带一样应该强调的大坝、水电站,如河上的明珠一样全都突现了出来;天上的白云,晚霞和地面的河流,灯光交相辉映;人间的奇迹和自然的美景融为一体。

从这里是可以进一步体验到摄影家之所以为摄影家,在于他们的艺术劳动使作品中反映出的美比现实中的美更美。

《一幅新画》

中国读者和观众对苏联漫画家库克雷尼克赛并不陌生。从50年代以来,他的漫画受众多读者的喜爱。库克雷尼克赛是谁,巴里切尔曼茨的这幅作品揭开了这个秘密。

原来这是三位漫画家的集体笔名,他们一起合作创作了许多作品。这幅摄影作品通过完美的艺术造型揭示这个漫画创作集体亲密无间的友谊和合作。一幅新画诞生了,新画如何留给读者去想象、去琢磨,要紧的是告诉你这幅画的作者、他们的精神面貌、他们是怎样从事创作活动的。

这是摄影家处理题材时匠心所在。在摄影造型处理方面,无论人物位置安排、光线效果、画架位置都服从于揭示主题的需要,这是拍摄带着情节性的主题的摄影作品应该遵循的原则。

另外,对几个人以至更多人物的动态神情处理也非常重要,既不能“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也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要在统一中求得变化,在变化中求得统一。有变化不统一则杂乱无章,统一而无变化则呆滞刻板。

巴里切尔曼茨的这幅作品在人物位置、动态、神情的处理恰到好处,细心的读者一定能从中得到有益的启发。

《东京的异国情调》

真正优秀的摄影作品,总是或直接或间接或明显或隐晦地反映出时代的气息,时代的精神,即使是人物肖像也不例外。这是秋山庄太郎1945年底拍摄的一幅街头小景,画面上一位日本女郎袒胸露背,披散着头发,右手漫不经心地卷弄着,目光流盼,表露出十分的野性,这是接受了西方某种生活方式在精神气质上的反映。

画面右边,昂首阔步的美军在街上擦肩而过,商店招牌,广告标语充塞于市。要说这是幅女像,勿宁说是一幅社会风俗照。它比较典型地反映了日本在侵略战争失败后,在美军占领下的社会风气。

看来,肖像摄影家的工作场所并不限于摄影室,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就会发现镜头视野里是无比丰富的人物画廊,这里有人的悲欢离合和千婆百态,比之摄影室的静态的单一的肖像,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