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京韵大鼓名曲曲目「京韵大鼓骆玉笙全集」

时间:2023-02-02 15:25:33 来源:鸿HUNG

大家好,京韵大鼓名曲曲目「京韵大鼓骆玉笙全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

月圆之夜人不归,花香之地无和平

一腔无声血,万缕慈母情

为雪国耻身先去

重整山河待后生

……

当骆玉笙老师的声音响起,那沉郁有力的感情在胸中积蓄着深沉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一个中国人纯粹的情怀。这种情怀,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留恋,不论时间流转多少年,有一种东西,总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中国人的爱,是中华儿女的骨气和精神。

而这流传不绝的经典之声,就来自北方的曲艺——京韵大鼓。

吸取京音,脱胎换骨

京韵大鼓的前身,来自北方的木板大鼓。木板大鼓又叫“怯大鼓”,传入北京后,由于吸收北京地区的方言口音,适应当地的文化和观众的喜好,从木板大鼓逐渐脱胎换骨,深深染上了京都气派,在流传过程中,甚至还有过"京调大鼓"、"小口大鼓"、"音韵大鼓"、"文明大鼓"、"平韵大鼓"、"京音大鼓"等多个名称。

改革后的木板大鼓不但以北京的语音声调来吐字发音,还吸收石韵书、马头调和京剧的一些唱法,不断发展丰富新腔,在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北京成立曲艺公会后,正式统一名称为"京韵大鼓"。

北京方言非常讲究,尤其京音系的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中国方言体系中有着格外清晰的辨识度,当木板大鼓变成京韵大鼓,说京白、唱京韵,演唱短段曲目,还在北京这块宝地广泛吸取各种戏曲、杂曲的曲调,吸收了京剧的发音吐字与部分唱腔,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运用眼神、面部表情、抬手举足的刀枪架式,形成一套表演身段,不仅如此,在伴奏乐器方面漫野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三弦、四胡等乐器,大大丰富了演唱形式。

京城雅音,皇都气派

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京韵大鼓在唱腔上也有独特的讲究。它的演唱基本句式是七字句,在演唱过程中,根据需要加入嵌字、衬字及垛句。

由于发展过程中便以短片曲目扬名,所以京韵大鼓大部分还是保持原来的篇幅,每篇唱词约一百四五十句左右。在用韵方面,则十分讲究,在以北京十三辙为准的基础上,还限制一个唱段一韵到底。这样就保持了京韵大鼓的“京味儿”更容易发挥。通过慢板和紧慢板的浅吟低唱和抑扬顿挫的念白,京韵大鼓是唱说相互兼顾,格外精彩。

鼓曲艺术发展兴盛,离不开好的音乐伴奏。对于京韵大鼓来说,伴奏乐器主要是三弦和四胡。对照早年木板大鼓的音乐,京韵大鼓在伴奏上也改动不少,在一代代京韵大鼓艺人探索中,不断提高京韵大鼓的“京味儿”与“京韵”,运用了不少半说半唱的风格和韵味低垂婉转的声腔。使京韵大鼓从内到外透露着国都北京的皇家气派和京城雅气。

流派纷呈,经典流传

没有一种艺术形式能脱离时代,京韵大鼓的兴衰也和历史紧紧连系在一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中国新旧文化交替时期,这个时期的戏曲、曲艺艺术也得到了开阔性的发展,对京韵大鼓来说,也进入了一个显著的鼎盛时期,形成了以刘宝全、白云鹏、张小轩为代表的三大流派。其中刘宝全的造诣最高,有"鼓王"之称。

民国时期,更是京韵大鼓走向大繁荣的时代。也正是在民国初年,专门教唱京韵大鼓的名教师王文瑞培养了一批女演员,从此,女演员走上舞台,不断涌现,改写了京韵大鼓的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在天桥德意轩、西城桃李园演唱的有李兰舫、吴大平、汪淑贞;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北京培养成长的女演员小黑姑娘、小岚云、小映霞、阎秋霞;等等,当女演员大量出现,京韵大鼓最为壮观的时刻也即将到来。

最具代表性的京韵大鼓女艺人是小彩舞(骆玉笙),她兼容刘、白等人之长,结合自身特点,创出自己的艺术风格,尤其在低音方面格外考究,她的演唱,吐字真切,声腔清楚,沉郁顿挫,铿锵有力,绝无一般女艺人的脂粉气。

一代名角,终成大师,随着上世纪80年代骆派京韵大鼓独立派别地位的确立,骆派大鼓逐渐成为京津鼓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骆派与刘派、白派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也成为其中发展最为精彩、传唱最广的一个流派。

鼓子一响,乡音流荡。京韵大鼓的语言魅力和唱腔魅力,早已远远超出了北京城的范围,在中华大陆这片土地上广泛传播,并为海外观众所知。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它独特的发展历史,但只要在历史之河中熠熠生辉的,都值得被记住、被传颂、被传承。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