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高考2021甲卷作文「2021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甲卷作文」

时间:2023-02-07 17:25:10 来源:信言亦美

大家好,高考2021甲卷作文「2021年语文高考试卷全国甲卷作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也谈2022年高考甲卷的作文

唐代兴

先把2022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全国甲卷试题)录下来: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首先,解读所选材料。出题者概述材料出自《红楼梦》,这段文字不只是写出了中国人在建筑文化上的一种追求,也写出了人们对生活情趣的一种追求。给匾额题名,就是因文增趣,借景寄意的同一种方式。题名就是语言运用中的“炼字”。这看是“炼字”,实则是“出新”,展示的是人的思想情趣。学生在这样一段有着审美趣味的文字里可以感受到“宝玉”的不落俗套的“创新”精神。材料文字虽少,但蕴含着积极的文化精神。这是参加高考的学生该汲取的营养。他们也应该在阅读中发现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的思想,并对其进行独立的思考。

第二,审题不只是读材料,更要读出题者的要求。作文题中的第二段就是出题者最紧要的提示,这是此次作文的根本方向。我看到网友有这样几种说法:这么难写,对农村孩子不公平,《红楼梦》学生哪里找时间去读。这些话,我们不必在意。因为他们不知道高考作文出题方式,也不了解高考作文考查的内涵。俗话说得好,隔行如隔山。

出题者这样表述“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句话表明出题者已经将材料概述中的现象提炼出来——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其中的“借鉴”“独创”不只是材料的关键词,更是当下时代的“热词”了,出题者的用意就已经显山露水了,这样做就是为了学生在审题的大方向上不迷路,就是提醒学生在这些关键词上下功夫,围绕它们去作文。

出题者还害怕学生“走心”,在写作中就事论事,继续提醒学生: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这样做,就是让学生明白一定要联系现实生活来立意,给了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便于学生更好地发挥写作的优势。真正做到各尽其才,各尽所能。不会像有的人说的那样,“无疑是在考验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程度,如果没有读过《红楼梦》,不知道贾政让贾宝玉跟随诸位大儒们的用意,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给匾额题字的方式和运用手法,就无法写出高分的作文了”。

另外,出题者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这句话不是套话,是写作角色的定位。这是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套话,防止学生套作,也是为了将教育的“立德树人”宗旨落实在具体的写作中,更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的一种导向。这样的写作要求在高考中多次出现,1998年全国卷作文要求“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2016年全国卷作文要求“要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作文,2021年全国高考卷要求“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全国卷很注重学生在写作中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文以载道,首先是载学生内心之道。唯有如此,才会兼济天下之道。

第三,谈谈立意。为了准确立意,学生要结合概述材料对“移用”“借鉴”“独创”三个概念进行辨析,明确其本质,思考他们在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移用”,就是照搬,照搬就一定错了吗,当你确实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从优秀的事物中找到你喜欢的东西,总比你什么都不作为好多了,至少你还懂得世上有好的东西。反过来想,它的不足也是明显的,让人依赖,让人懒惰,让人毁灭。我们再想自己有没有这样做的时候,一看到难题就立即搜索答案,遇到做人不好写的时候就想到抄袭。想想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比如山寨手机,盗版软件,芯片,光刻机等等。最后的后果是什么,只要这样想去下,写的东西就多了,感受就深刻了。

材料中的“借鉴”好吗?借鉴本是好的,但材料的那种借鉴就不好了,是一种迎合式的借鉴,不是对山水欣赏的真情表达,这样理解材料与概念的内在,就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借鉴”,就能更好地为写作找到思辨点、发挥点、深刻点,当你议论的时候,文章就会多了独特性,而且又不脱离材料的含意。

“独创”,是出题者欣赏的一种品质,也是当今时代最需要的一种品质。材料中的“独创”,是贾宝玉在情境中思虑周全的结果,这就告诉我们了“独创”的方法,它不是天马行空,而是从生活出发,对生活本质的体察。学生再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想一想有没有过类似的例子,联系国家的发展,想一想有没有类似的例子,比如,高铁高速公路建设,为了减少对农田的占有,采用了“遇河架桥,逢山钻洞”的做法,既保护了耕地,又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升级。这样论述,是不是在切合材料和题意的同时,更独到一些?

总之,学生一定要辨明概念,才会有正确的立意,才会找到写作的着力点。当然,此次作文,紧扣时代需要的“善于借鉴”“有独创”品质的人立意就可以。我也冒昧拟写了两个题目,只是想告诉学生,拟题最好扣住出题者给出的关键词。“善于借鉴才是王道”“需借鉴,更需独创”。如果拟题为“移用·借鉴·独创”,将三者结合起来也可以,但千万不要平均用力。前面两点可以略论,后面一点应该重点论述。我很欣赏成都石室中学老师赵清芳的分析:“移用、借鉴、独创这三种方式,不但是学生解决生活现实问题的方法路径,也是学生未来人生之路的选择可能。比如,是模仿他人而活,还是在学习他人中不断进步,或是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当然,如果学生视野更高远,还可以理解为国家面对时代风云、未来发展时的可能选择。”

唯有写出具有时代内涵的文章才是佳作。

以上分析,只是一孔之见,见笑于大方之家。不妥之处,敬请诸君指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