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哲学与科学和艺术三者的关系「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

时间:2023-02-08 09:49:14 来源:国关易理文研

大家好,哲学与科学和艺术三者的关系「科学艺术和哲学作为一个整体」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 哲学 科学之间的关系

作者:魏智厚

我认为这三者是从上到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艺术是艺术家灵魂的表达,哲学是哲学家思想的表达,而科学则是由哲学诞生的,哲学是科学之母。

同样的一个人的灵魂居于上层,中层是一个人的思想,灵魂决定和影响一个人的思想,思想的下层是思维,思维受制于思想的影响,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以及维度。

上层影响下层,下层是上层的基础



一.艺术和哲学之间的关系

艺术起源比哲学更早,人类在原始人的时候就诞生了艺术,宗教仪式,跳舞,在山洞里画画都可以视为一种艺术,艺术是艺术家感性到极致的产物,里面包含了艺术家的情感,理想,思想,艺术也包含了艺术家的想象力,所以艺术是作用于一个人灵魂层次的事物,也是艺术家灵魂产物。而艺术家在创造艺术品的时候会体现出他的思想,而思想就是哲学的基础,在某种成功度上来说,艺术品也是艺术家哲学思想的产物。所以艺术能够激发一个人的灵魂,进而启发一个人的思想。

二.哲学和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的起源是人类的好奇心,人类不断的想对客观的世界和自身加深认知,所以不断的质疑,不断的想提出更好的理论解释和认识这个世界,所以:

哲学质疑精神对数字的探究诞生数学

哲学质疑精神对物体的探究诞生了物理

哲学质疑精神对生物的探究诞生了生物学

哲学质疑精神对物质之间如何发生反应的探究诞生了化学

哲学质疑精神对人类内心机制的探究诞生了心理学

哲学的精神就是不断的质疑,希望真正的认识这个世界,所以不断的提出更合理的解释去分析我们这个世界,哲学家总是想尽量准确并抽象的总结这个世界的规律,所有哲学构建于所有科学之上,而哲学的质疑精神则让我们的各个学科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有的新的理论被提出,不断的有新的理论超越以前的理论,没有质疑精神科学就不会诞生。

没有爱因斯坦对牛顿力学理论的质疑精神就不会诞生相对论,爱因斯坦证明了没有引力的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时空的弯曲,解释了牛顿当时的困境。没有黎曼几何对平面几何的质疑,几何学就不会发展,以后肯定还会有人提出比爱因斯坦更伟大的理论,甚至发现四维 五维空间的数学,如果后人对前人只是崇拜,没有质疑人类的文明一切都不会往前发展。所以哲学的伟大之处就是培养一个人的质疑精神,质疑一切是一切智慧和知识的源泉。

所以哲学是科学之母,牛顿的力学开始的名字就叫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科学是由哲学孕育出来的。

三.灵魂和思想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强大灵魂才会诞生思想,而完善有逻辑有想象力有深度的思想又会让一个人的灵魂逐步变得强大,这个世界上伟大的思想家 哲学家 科学家 艺术家 政治家 企业家都是灵魂很强大的人,灵魂虚弱的人不可能有完善有逻辑有洞察力的思想,灵魂是思想的上层建筑,而思想是灵魂的基础。一个人的灵魂处于被压抑的状态,一个人的思想也会被压抑,进而影响一个人的思维。

四.思想和思维的关系

思想决定了一个人思维的宽度 深度广度和维度 ,比如一个思想层面畏惧权威的人必然是不敢在思维层面尝试跳出自己的恐惧和对权威的服从,不可能想到权威可能是错误的,比如一个在思想层面不懂辩证法的人,是不可能在思维层面上看待事物知道事物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看待事物是一切不变的,认为事物就是事物本身,机械的看待这个世界,所以思想和思维就是这种关系,只有灵活的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想,才能够打开一个人的思维,而随着一个人思维的打开,思想也会逐步的得到提升和升华。

五.为什么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就是科学的大爆发

我看待这个问题是,随着当时艺术的大发展,让人的的灵魂得到解放,进而启发人的思想,让人摆脱以前思想的桎梏,进而人类开始深入的探究各个领域的科学,然后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中国真正强大的时刻,文化和思想也必然是大爆发时期,犹如唐朝。


科学、哲学与艺术的关系

作者:杨半仙


科学是外向的、理性的、存在的、冰冷的,是用“脑”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在水平维度,属唯物论;

艺术是内向的、感性的、想象的、温暖的,是用“心”对内部世界的感知,在垂直维度,属唯心论;

链接科学和艺术的是哲学,它是双向的、形而上的,是用“灵魂”对世界本源的探知和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关怀,既有唯物论又有唯心论。

如果头脑单独运作,它制造玄妙的理论;如果心单独运作,它制造想象与梦幻!如果整体开始运作,你便来到哲学的领域,它是艺术与科学的桥梁。

真理、爱与喜悦,三位一体,存在每个人的身体里面,洞察真理——体验爱——充满喜悦,科学——哲学——艺术,从一个地方可以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三者之间是流动的。


哲学、科学与艺术三者是什么关系

它们是否通往同一个终点?

作者:进击的肥七-羽艺美学



要知道三者的联系,我们需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首先我们要了解我们对世界最基本的几种观测、归纳的层次。

第二步,其次我们要了解的是这三者分别代表什么。

第三部,最后我们将它们放到一起,来谈一谈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由我带领大家走出第一步。

首先,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需要有一个大的认识。那就是我们对于世界的几种最基本的观测、归纳的层次。在典型的中国文化理论中,人们把人归纳世界、观察世界的几个层次分别依次分为:象、术、理、道四个层次。篇幅关系,我这里不展开,就稍稍聊一点:

所谓“象”,很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就是现象、表象的意思,就是指任何人所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感受到的事物,不带任何理解或概括,只是指客观发生的事。

所谓“术”,同样学过文言文的我们都知道,它指的是“方式”、“方法”之类的概念。总结来说就是指基于对“象”的初步观察、归纳后所产生的应对方法。举个例子:比如很多销售喜欢的“话术”即说话的方法、医生治病救人的“医术”即治病的方法、骗子用来欺骗他人的“骗术”即骗人的方法等等等等等等。

所谓“理”,便是将“象”和“术”进行归纳、总结及线性地梳理,最终理论化、模式化的结果。它的存在基于将各种相关的“现象”或“方法”联系起来,抓其本质,找其共性,最终将“点”练成“线”。简单来说,“理”是基于有限的“术”与“象”的支撑,同时它又能反推出无数的“术”和“象”的存在。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所谓“未卜先知”,见其皮毛而观其全身,就是这个道理。

而最后我们说的“道”,则是一个至大至高的概念,他可以指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也可以至世间万物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它就是自然,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不仅仅是精神的,更是超脱精神层面以外的。硬要说一个比较相近的概念,那就是西方学说中的“真理”这个概念。但任何文字或语言都无法准确描述它,甚至我们物质性的大脑机能不足以完全理解它。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这也即是“道”这个词的由来。从概念上来说,“理”则是物质性的“人”能够理解并梳理的极少部分“道”的极限。

说到这里有些亢奋了,让我隔一个自然段缓一缓,拔出来冷静下来继续和你们聊。


在理解了上述的概念之后,我们就能迈出第二步了。接下来我们来分别看看哲学、科学和艺术这三者他们具体是什么。走起!

首先,我们来看哲学,哲学是把事物本质或者说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概念化、理论化的一种手段。根据我们在第一步时所说的概念,它无疑是属于“理”的范畴。而且它是基于对“理”的一种“宏观”上的追求。它追求的是拨开事物的本质,尽力通过最精简的概念去解释更多的事物。它的根本特点是“概括性”。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科学,科学是将事物的现象进行物质性地归纳、梳理,并将其系统化及公式化并定向传播的一种手段。当然,根据概念来看它无疑也是属于“理”的范畴。与哲学相对的,它是基于对“理”的一种物质性的“微观”上的追求。它追求的是解释事物的严谨性,对事物性质拆分的精准性,所以科学中需要的是大量的检验过程。所以,对于科学而言,它的根本特点是“精确性”和“物质性”。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上,称这种性质为“理性”。

最后,我们来聊聊艺术。艺术是将人的想法、情绪、意象片面物质化并不定向传播的一种手段。虽然它的名称叫做“艺术”,但不要怀疑,它的概念也是属于“理”的范畴。它也有梳理的过程,也有模式化、理论化的形式,只是它的表达方式具有“模糊性”,使得大部分的人无法清除看到它条理的部分。所以便被扣上了“术”的帽子。它是基于“理”的一种精神性的“微观”上的追求。它追求的是以“人”的意识作为认识事物的媒介,事物通过人的意识所反应出的感官体验。因为人的意识的多样性,所以它具有标准不清晰的特点;同时又因为人的意识的共性,使得它在不清晰的标准下实则隐藏着非常明确的标准体系。所以,对于艺术而言,它的根本特点是“精神性”和“模糊性”。在我们的传统认知上,称这种形式为“感性”。


好了,这下我们了解了哲学、科学和艺术这三者的概念。那其实第三步已经非常容易走了。接下来我们踏出最后一步,将它们三者的放在一起,将它们的特点归纳总结一下:

哲学——研究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全面性、概括性;

科学——研究事物的系统性和公式化,物质性、片面性、相对的精确性;

艺术——研究事物在人的意识中的体现,精神性、相对的全面性、模糊性。

能不能再精简一点儿?能!

哲学——爸爸,大男子主义,抓大头,不管小事儿;

科学——理性的儿子,务实,爱钻牛角尖;

艺术——感性的女儿,敏感,善解人意。

那么最后,回答你的后半段问题:

它们是否通往同一个终点?回答:是!

他们的爷爷—— “ 道 ”。





.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