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晋江”解读晋江陶瓷产业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2-10-29 09:21:34 来源:

今天,西北书画艺术笑笑给大家分享带来的《“晋江”解读晋江陶瓷产业的历史演变》。

晋江--全国闻名侨乡,在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位列第五,是一个著名的新兴工业化城市,拥有"中国品牌"最多的县级城市,国内知名的鞋帽、服装、食品等品牌多出自于这里。同时晋江也是我国重要的陶瓷产区,这里的外墙砖产量占全国份额的70%以上,成为中国外墙砖产业的集群地,全国1/3以上的陶瓷销售网络被晋江人控制。然而作为全国四大建陶产区之一的新兴工业化城市,它的产业演变历经了什么样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存在着些什么问题?下面由来自晋江的江西恒达利陶瓷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苏培植与记者一起分析探索。 晋江瓷都,千年古瓷 泉州古陶瓷以德化和晋江磁灶为主产地,主要以制作各种日用饮食生活器皿及雕塑小品为主,德化窑以青白瓷为代表,磁灶窑以最富特色的绿釉与彩绘声绘瓷器为代表。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溪口南朝窑址是磁灶乃至泉州地区陶瓷文化的起源和开端,历经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千余年的发展而长久不衰,考古调查发现南朝至清代的窑址有26处之多。其中金交椅古窑址列为"世遗"磁灶窑址之一。 晋江磁灶作为中国陶瓷发源地之一,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之乡,陶瓷文化底蕴深厚,其制陶业源于西晋武帝秦始元年,兴于唐宋,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磁灶具有浓厚地方特色和典型风格的民间窑场,其产品丰富、品种多样,宋元时期陶瓷产品外销到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外销瓷产地。 泉州既有丰富的瓷土、高岭土和釉料等矿产原料,而泉州港的兴起,无疑又为千年古都增添了繁华契机,海上交通的便利,港口的繁荣为这一地区陶瓷外销提供了极大便利,外国商人云集泉州,泉州成为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古陶瓷对外输出占有相当打的比重,外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满足了亚非、东南亚人民的日常生活、生产、宗教活动的需要。 正是延续千年不断发展的制陶产业,为晋江建筑陶瓷转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使晋江磁灶千年瓷都文化得以传承,而且开创了晋江建筑陶瓷发展的新局面。 晋江陶瓷的演变:(古代日用陶瓷之都--现代建筑陶瓷重镇) 晋江陶瓷千年窑火不息,发展到八十年代前,主要还是烧制碗、缸等日用陶瓷。改革开放后,磁灶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再次燃起制陶雄心,使祖先留下的产业优势得以发挥,传统技术得以施展。通过改变产品结构和生产工艺,从用简易设备,盒钵装坯,木材当燃料在龙窑里烧出白坯75×150釉面外墙砖,逐步发展到108×108立体砖,倒焰窑烟煤烧成的152×52、150*200的白坯及108×108、152×152、100×200红坯砖,尔后出现多孔窑烧成的产品,直至走上专业生产建筑陶瓷之路,并辐射发展到周边安海、内坑、紫帽等地,继而琉璃瓦也开始从龙窑走向多孔窑生产。 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晋江建陶,已成为晋江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以磁灶镇为核心,辐射周边乡镇的陶瓷产业集群,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竞争力较强。福建晋江与广东佛山、山东淄博、河北唐山并列为全国四大建筑陶瓷生产基地。2000年6月18日,磁灶镇被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授予"中国陶瓷重镇"称誉。 改革30年,晋江陶瓷发展30年 改革开放30年,晋江因势利导,传承千年古制陶经验,不断吸取先进技术、焕发出晋江陶瓷新面貌。晋江建陶业已成为国家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据记者调查,到目前为止,仅磁灶就有建筑陶瓷生产企业170多家,辊道窑生产线200多条,年产建筑陶瓷5亿平方米,年产值55亿元,占全镇工业年产值近84%.开发生产有釉面砖、抛光砖、通体砖、劈开砖、仿古砖、琉璃瓦等各种规格、多种型号的内外墙砖、地板砖。 同时,陶瓷品种多、规格齐据了解,销售外墙砖的厂商70%-80%是晋江人。目前磁灶现有在外陶瓷建材营销人员1.5万多人,掌握了全国陶瓷行业三分之一的销售网络,年销售陶瓷占全国总销量的40%以上。全国各地均设有销售部或展示厅,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西安、昆明、南通、营口等国内重要城市还投资建设陶瓷市场,全镇还有20家陶瓷生产企业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营销机构和办事处。 区域市场发展趋好:陶瓷业的发展带动了晋江市区域陶瓷建材市场的兴起,已形成了由天工陶瓷城、世华陶瓷城、下官路建陶市场、钱坡建陶市场和东山二级砖市场组成的区域市场体系,吸引了大量国内知名建陶企业入市设点。其中天工陶瓷城是福建省最大的专业建陶市场,总投资3亿元,占地50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年交易额20亿元。2001年至今,在天工陶瓷城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全国陶瓷建材(晋江)博览会,陶博会成为福建省八大展会之一。(以上数据截止2008年) 继承与发展,曲折中求新求变 改革开放之后,晋江建陶业的发展,经历了发展、治理、调整、再发展几个阶段。 第一个发展阶段,晋江陶瓷产业可谓春风野火,遍地开花。这个时期是现代建陶产业形成的初始期,也是资本积累期,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结果造成环境的污染,为此企业付出了第一次代价,砍掉300多根倒焰窑与多孔窑烟囱,陆续引进一些辊道窑生产线,使一些企业上了一个新台阶。 九十年代初开始,辊道窑的发展渐成规模,产品规格从50×200-60×240-100×200-52×235不断增加,花色品种也多样化,产量剧增,产品质量再次提高。 2000年通体砖开始出现,形成以晋江磁灶为中心的外墙砖产业集群,外墙砖企业遍布整个晋江地区,四条生产线以上的外墙砖产家占80%左右。在这期间,劈开砖大量用于别墅、酒店等高级建筑。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在短短十几年里,晋江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产量占全国的70%以上,引导着外墙砖市场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由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加快了产品开发,使外墙砖产品规格、表面纹理、品种、颜色越来越丰富齐全,装饰效果越来越具艺术气息。特别是07-08年个性化产品不断开发,磁灶华泰企业研发干掛陶板,于08年下半年成批量上市,该产品独具的外墙环保、防潮、隔音等功能成为市场新卖点。 发展中的困惑,前进中亦曲折 据了解,仅晋江市现有建陶生产及上下游企业近千家,是全国建陶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销售集散地之一。然而,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市场需求不旺,产品总量严重过剩,供求关系严重失调,造成产品严重积压,特别是那些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样式老化的产品。个别企业由于资金问题采用低价倾销的销售办法,相互杀价,企业效益明显下降。形势对那些高负债、设备老化、管理不善的企业,更是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一是晋江陶瓷企业中多数仍为家族或几个人合伙经办的企业,管理比较粗放,产权不够明晰、财务制度不够规范,难以如实体现企业经营状况,束缚企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二是研发新产品的企业不多,专业人才、熟练技工有所缺乏,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资源优势欠缺,陶瓷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高岭土主要向漳州、广东等一带购进,能源主要依靠山西等地,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四是环境付出代价大。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汾水废液、废气、粉尘,对环境污染重;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及产品出厂外销都用大吨位的货车运输,造成区间道路不堪重负,缩短了正常使用周期。 在产品出口方面,由于陶瓷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的下调,人民币的不断升值,产品成本的提高,加之进口国常常采取反倾销措施,从而挤压了陶瓷企业的利润空间,影响陶瓷出口企业的选择。 机遇与挑战共存,技术与创新并进 晋江陶瓷发展面临新的挑战,需要寻求突破和提升的途径。随着原材料、燃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土地、劳动成本的增长,还有因环保门槛抬高而导致的成本提高,使得陶瓷企业必须从规模经营中获得水涨船高的规模利润,而要实现规模经营,资本运作是必备的手段之一。同时晋江陶瓷要加大产品创新研发力度,走品牌路线。因此,晋江陶瓷企业必须突破现有的倾向于保守、自我滚动的发展模式,进入资本运营时代。 作为晋江外墙砖主力军之一的晋江恒达陶瓷历经近二十年的发展壮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生产经营规模。凭着多年来在本行业努力建立起的声望,恒达陶瓷已经拥有了固定的品牌和客户的忠诚。中国墙地砖的主要生产基地在佛山,佛山陶瓷代表着中国墙地砖的最高水准,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而中国外墙砖的主要生产基地则在泉州,福建晋江陶瓷代表着中国外墙砖的最高水平,这也是业界公认的。 虽然福建外墙砖销量占全国市场总额的70%,但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中国外墙砖企业要改变这种低附加值的模式就务必通过转型来实现。因此,这次恒达陶瓷在江西筹建的恒达利公司就是以一个独立的品牌来打造,在做精现有产品的同时,适时开发新的、附加值高的产品,比如做陶扳、超薄砖等,既节约资源,减少排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加大创新力度,转变观念,加大研发力度,提升品质,量做少点,产品做精点,品牌投入大点,性价比合理点,向打造中国室外砖标志性品牌努力。 近年来,晋江外墙砖企业在改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研发出一批大量适用于高级建筑的超薄砖、小规格砖。把市场的销售重心转向了一大批二、三级市场,企业要对这个层面的消费者进行引导。在这个追求品牌、个性的时代,人们对个性、差异、功能化产品还是越来越青睐。而且外墙砖其鲜亮的色泽,细腻的纹理,多种规格和颜色精巧搭配造型产生雄伟的立体感等优越性无可替代,外墙砖保温、环保、节能功能的不断开发和更具艺术美感产品的出现,其发展前景将更加看好。

好了,关于“晋江”解读晋江陶瓷产业的历史演变的内容就介绍到这。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