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说话的中华民谣「民当谣」

时间:2022-11-22 19:57:17 来源:木易观察

大家好,说话的中华民谣「民当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020.8.20./「原创首发」作者:钟彩銀/编辑:杨永辉

谣 , 即大众顺口说出或编成的有韵脚的话 。“民谣”顾名思义,是产生于民间心口相传的一种口头文学,民间管它叫“口课”。远可追溯到《诗经》,近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民谣,在中国乡土文学的不同时期独领风骚。在当代是区别于都市歌谣、校园歌谣或诗词歌谣赋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口头韵语,民间称“顺口溜,属口头文学范畴。民谣起源于日常生活和历史积淀,概括了民众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也蕴含着他们在特定历史时期与时代产生的共鸣。

民谣原本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映照了世态百相,反映了各个时期民众的真情实感。在历史长河中是非主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地方的鲜活语言、一片热土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触景生情、感事抒怀,即兴发挥、脱口而出的口语文学,以浓郁的生活气息,质朴的思想感情,单纯的灵感迸发,平民化的生态语言,表达了民众的心理诉求和愿望。

民谣除了语言美、韵律美、意境美,还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或歌颂真善美,或抨击假恶丑,涉及政治经济、生产劳动、文化生活等方方面面,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社会功能有抒情娱乐、讽喻劝勉、约束自己、警示世人、规范家风、教育后辈、传承礼仪、弘扬美德的多重功能。

一、民谣特征

1. 群众性

民谣属于民间乡土文化,是劳动人民触景生情、睹物思人之瞬间迸发出的灵感,便因人而异,就事论事说出的几段或几句既顺口又搞笑、既诙谐又幽默的风趣话语。特点是在表述某个故事或人物时,将故事与人物描述得神呼其神,形象逼真,是最接地气的乡村文化。民谣没有固定作者,产生基础是人民大众,创作者碰撞到触及心灵的人与事时即可编创,人人都是编创者、传诵者。不过,较长的叙事性民谣有文人加工的痕迹。

2. 随意性

民谣是民间编创者在不同场合随意发挥的产物。民谣的最大特点是随意性,不受任何限制,无需认真构思、严格审定,创作内容又特别丰富,说创者随心所欲,倾听者易懂易记易接受。所以在民间传播极快,流传极广。因此,被文人认为是登不了大雅之堂的民间口语化作品。其实,民谣原本就是我国民间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雅文学根发的沃土。在一些著录中,民谣又被称作“歌谣”。 实则,歌谣与民谣有区别,歌谣是有曲谱才能演唱的一种艺术形式,而民谣是不用曲谱的单纯吟诵的口头艺术,不需要乐器伴奏与演唱的一种既是说又似唱的表述形式,它的语法组合似歌非歌,似词非词,非歌又像歌,非词又像词,当作歌曲唱又不是歌曲韵,当作词语说却又过于滑稽,只能折中地拉点腔调,带点表情说,说出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悟起来顺理,笑起来顺意, 记起来顺心,想起来顺情,这才有了急速的传播力和广泛的流传性。

就使用范围而言,民谣比歌谣具有更广泛的群众性,其调侃、讽刺、夸奖语意极为丰富。民谣是民间特有的一种娱乐形式,只要有人聚集在一起,说笑间就会有旗帜鲜明的精彩谣语产生。出乎人所料,惹得人大笑,故而博得群众喜爱和称颂。创作者说完就了,而精彩的、顺口的、好记的段子则被有心人记在心中,刻在脑海,一传十、十传百地被传为经典。

3. 生活化

民谣属于民间大众文化,特点是生活化、平民化、亲近化。民谣的基础在于民众的娱乐,民众在生产劳作、茶余饭后聚集的地方谝传说趣事,扯磨拉家长时,说着说着就会有风趣幽默的民谣产生。作者既借机抒发了自己的思想认识,又展现了聪明才华,还可达到劝谕、针砭之目的,同时,其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又异常明显。

二、民谣的创作

1. 民谣根植于民间

民谣来自民间,创作民谣的人都是才华出众的普通民众,他们不一定识字有文化,不一定进过学堂、念过私塾,更别说读初中上大学读博士了,但是,他们却有创作民谣的天赋。他们创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人编创,另一种是众人合作,合作编创的民谣是你说一两句,其他人随之添加一两句,或者是你编了上句他加下句,他编了下句你添上句。凡是这类创作者, 一般都是下一句出彩。

高手在民间,民间确有一些具有文学天赋的人才专门喜欢编民谣、说民谣、传播民谣。除了调侃取乐、释放情感、展现才智外,还有一层难能可贵的保护意识:不让民谣这门古老的民间口课文学断档失传。这群人中文盲占多数,但他们悟性极高,编创极快。有趣的是,几个善于编创民谣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斗嘴间就开始了调侃比输赢,有的编一串,有的编两句、四句、十来句,不会编创者就跟着取乐打哈哈,拍手叫好喊再编。

2. 方言性和地域特征口语化

由于民谣是群众性文化,因而各地民谣都用本地方言吟诵,方言吟诵的民谣鲜活生动,寓意深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宽广人口多,民风民俗差异大。就陇东庆阳方言和地域特征的口语化而言,也是不一而论的。因此,各地民谣是不能用其他语言替代, 一旦替代,就失去了本土语言的美感、活泼感、亲切感。

我国民谣是一个浩瀚的海洋,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谣又是严肃文学的基础与素材,历史上不少文人学者都在吸收民谣素材,从很多诗歌中可以窥见民谣的痕迹。陇东方言又是我国古汉语的母体语言,在上古诗歌中就有不少民谣式的诗歌。现在流传于民间的很多民谣,其来源悠久,反映了早期人们的政治思想、文化风俗、经济动态、生活习性等。因此,庆阳民谣说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简单明了,韵律感却地道明显,体现了汉语的特色。从这个角度说,庆阳民谣同样也在传承着上古汉语与上古文化,是一笔异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民谣的押韵

汉语最大的特点就是韵律化,作为民间口头文学的民谣也是押韵的,属于韵文。汉语是单音词,一字一词, 又有声调,同音字依靠声调和含义来区分。这样,就产生了同音词、近音词,同韵字、近韵字。同韵字说读顺畅顺口,听读顺耳顺心,有一种语言美、韵律美的美感。我国上古时期只有上、去两个声调,后来分化为四声调,近韵就产生了韵律感。使用韵文,不仅仅属于文人,也属于普通民众,一般人也能说几句上下对称的韵文,这些韵文中就有很多是民谣。凡是说汉语的人都有潜在的音韵意识,时不时地就会编出几句。

民谣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娱乐性很强。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伙伴或好友互相使用韵文调侃、戏耍逗乐。有这样一个例子,二人以赶车为题互相调侃,比谁走得快,甲说:“你(牲畜)能进圈里,我就能到店里。”乙说: “你娃娃要能卸鞍子,我老汉就能挂鞭子。”多么风趣幽默、生动活泼的谣语。

生活在汉语的海洋里,你会感到话语押韵有无尽乐趣。比如挂在人们口边的《四美》“花孔雀,大彩蝶,出嫁的姑娘绣花鞋”。《四难听》“铲锅伐锯驴叫唤,石头路上磨铁锨”。听了这几段,我们不能不叹服于群众的聪明才智。

三、民谣的种类

民谣可分为:时政篇、生活篇、劳作篇、 讽喻篇、风趣篇、俗信篇、情爱篇、工艺篇、童谣篇。描述的是各行各业的行规,反映了新旧时代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方方面面。劳作类民谣有的以第三人称口吻叙述,有的则以第一人称自述。这类民谣,大多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流传,不断有人加工修改后传播下来的。

四、民谣的价值与意义

1. 民谣在民间的价值

民谣是劳动人民自编自创、自诵自呤下来的口头文学,不但反映他们遇人遇事的心理活动和真实感受,而且是不同时代的文化记忆,是广大民众的贴心伴侣和开心良药,更是劳动人民在田间耕作、旷野放牧、除劳解困、驱逐孤独过程中创作的文学,是人民群众在劳动时最开心、最爱表达的一种娱乐方式,这种娱乐方式让人身心愉悦,情感释怀,笑出自在,笑出健康,笑出真实,笑出自然。

2. 民谣在民间的作用

民谣在民间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民谣在情感与厚度上是不同的。有些民谣听起来是些浅显易懂、风趣搞笑的随意话,但每一个段子代表着一个故事,每一句话代表着一个人物,每一个词语代表着一层意思,不仅是一个时代的故事,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寄托,同时还浓缩了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生活、劳作、风俗、信仰、情爱、饮食等,既给民间文人创作文学作品提供了广阔空间,还可慰藉老百姓贫瘠的精神生活,满足各阶层的情感需求。可以说,民谣在民间是人们精神亢奋的一剂良药,是治愈民众情感空缺、文化贫瘠的精神食粮。

3. 民谣的意义

民谣内容涉及广泛,类别庞杂,话语亲切,感情真实,语言朴素,并有一定的哲理性。不仅劳动人民喜爱,知识分子也很热爱,这源自它能让人留住童真的记忆和美好的瞬间,是地地道道的基层文化,实实在在的群众文化,幽默风趣的民间文化,生动鲜活的老百姓文化,寓教于乐的劝教文化。正因如此,便牢牢扎根于生活的沃土里,以它坚韧的生命力,深刻的说教力、感染力而长久流传。

钟彩银,女,汉族,甘肃华池县人,小学文化,1975年参加工作,1999年开始创作,系甘肃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民俗协会会员、环县政协第八、九届政协委员。发表长篇纪实小说《戏恋》,大型现代戏《甘露园》,民俗文化专著《华夏遗韵---母亲的艺术》,《指尖文化----鞋垫上的故事》。《庆阳民间语言辑释》,《庆阳民谣1000千首》等文学艺术作品百万余字。

(免责声明:图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