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西部战区文艺兵「不负芳华」

时间:2022-11-28 08:53:25 来源:铁色文创

大家好,西部战区文艺兵「不负芳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创:翟基生

时光回流,定格难忘瞬间。1974年3月至1979年9月,铁道兵某师担负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修建任务。

这条横贯柴达木盆地的青海高原大动脉,所经地区大部分在海抜3000米左右,沿线干旱少雨,寒冷多风,冰冻期长,严重缺氧,人烟稀少,施工任务十分困难。

高原的铁道兵部队文化生活很单调,王海霞和她的宣传队战友们,能为干部战士演出是一件大事。青藏高原军营让她学会了坚强,当女文艺兵的她永远铭记军人本色。

服从演出需要

1974年3月,部队奉命由陕西调防青海执行修建青藏铁路的任务,要在"生命禁区"修一条给人民带来幸福生活的“天路”,这是所有高原铁道兵肩上的重任。

王海霞和她的战友们身为高原文艺兵,表面上看着似很风光,可她们自己知道所从事的工作没有想像中那么光鲜亮丽。

当年师宣传队共有50多人,女兵占了三分之一。宣传队的女兵和男兵一样,自己动手为营区打"干打垒"土围墙。舞台上的所有道具、灯光、服装箱从不分男女,和男战友干一样的重活儿,她们自尊自爱,自立自强。高原的寒冷、干燥、缺氧,使天生爱美的女兵脸上不仅脱了皮,而且变成了"红二团"。

“艰苦不怕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铁道兵的追求更高”,这是青藏铁路建设者的口号,它激励着铁道兵没有退缩,没有气馁,作为基层部队的文艺兵只要上舞台,永远是最光彩,最靓丽的。

夏季,应该是女兵戴无檐帽、穿夏装的季节,可在青藏高原,王海霞身上穿的是冬装。可见,高原的寒冷。冬装是她们高原宣传队常年的服装。

△这是王海霞战友所在的高原师文艺宣传队全体队员在营区合影

指战员们为青藏铁路第一期工程忘我奋斗了五年多,王海霞和她的宣传队同样在青藏高原为部队演出五年多。

在那激情燃烧的芳华岁月,当时去筑路工地演出,载宣传队员的汽车行驶在海拔3500米至4000米以上坑坑洼洼的土路上,非常荒凉,沿途没有人家,没有任何补给和休息之处。传说有些车坏在半路,无法向外界求援,生存都是大问题。

王海霞和她的宣传队战友们戴着皮帽子、穿着大头鞋、裹上皮大衣坐在汽车里,汽车行驶在部队“掏”出来的便道,全是砂石路或土路,车后扬起滚滚土尘。

一路上道路崎岖而颠簸,摇得人昏昏沉沉的。中途还要翻过几个大坂,上下坡时汽车刹车险象迭生。特别是关角山和二郎洞一线不知跑过多少个回。

可是,王海霞和她的队友们到达工地,忘了一路艰辛,立即以最佳的状态把最好的节目奉献给干部战士。

宣传队每一次为部队演出,都意味着一份关爱的持续;每一份灿烂的绽放,都寓意着一份真情的传递;每一个精彩的节目,都彰显着一份前进的力量。

1976年7月,师宣传队要去参加铁道兵在东北嫩江农场举办的“铁道兵文艺汇演"。事前,宣传队队长找王海霞谈话,征求她个人意见,是愿意跟着大部队去参加汇演,还是愿意留在小分队下部队完成当年的演出任务。

作为长期呆在高原上,每天出门看草原,抬头见天的王海霞,她觉得这次举办全铁道兵系统各师宣传队参加文艺汇演的机会太难得了,真的特别想坐着火车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那时部队没有更多的通讯工具去获悉新的文化信息,只能在报纸和画报上看看剧照。这次"铁道兵文艺汇演"集中了各师精心准备的最优秀节目,既能大开眼界,又是一次难得的观摩学习机会。

可是由于她担任了宣传队许多节目的各种角色,是最适合小分队留下来为部队演出的队员。于是,王海霞很快压抑住了自己渴望去参加汇演的心愿,坚定地选择留了下来。

△照片为师宣传队去东北嫩江农场参加"铁道兵文艺汇演"演出结束后与有关部队领导合影。

王海霞后来听参加“铁道兵文艺汇演”的战友们说,这次汇演中,各师精选的节目优秀极了,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特别为各师参演的基层文化宣传队提供了品种繁多的美食,许多美食是队员们从来没有见过、更是从未吃过的。

隆重的“铁道兵文艺汇演”中的优秀节目让王海霞羡慕不已,农场的美味佳肴让长久吃压缩菜的小分队战友们目瞪口呆,在那个特殊年代的高原部队,对铁道兵农场的美味佳肴是多么的向往啊!

△照片为王海霞在青藏铁路二郎洞工地上

那一年,师宣传队在参加全铁道兵文艺汇演中的节目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王海霞和留在小分队的战友们也岀色完成了下部队的演出任务,给广大指战员送去了一台台精彩纷呈的节目,极大的鼓舞了战士们修建青藏铁路的热情,多次受到部队的表扬和嘉奖。

高原宣传小分队去工地上演出,除了高山、戈壁荒漠的工地,也能偶尔见到草原和牦牛。师宣传队在修建的青藏铁路二郎洞演出时,徐绪华,高荣婕,马艳华,颜莉,颜维,王海霞惊喜地留下了这张工地照。

王海霞和战友们下连队演出间隙,习惯了在荒漠的草原上席地而坐,与队友聊聊所见所闻的快乐故事。

宣传小分队的战友们在为驻扎青海湖的连队演出前,也有机会去游览青海湖的风景。

宣传小分队的女战友们见到“有山有湖”的青海湖,开心极了。

当我欣赏王海霞和她的战友奔波在“生命禁区”的青藏铁路工地上的照片,听着青藏高原女文艺兵芳华岁月的故事,既艰苦又简陋的高原环境不但给她们的心里刻上永久的烙印,而且也让我心里产生一种难忘的、涩涩的情感。

有一次,高原宣传小分队下连队演出小舞剧《抢亲》,一辆大轿车就是他们的舞台背景,也是女文艺兵的换衣间,“就地取材”,为连队演出服务从来不讲环境和条件好坏。

当时露天简陋的舞台被风吹得变了形,但丝毫不减高原宣传小分队为战士们演出的认真态度,仍然一个又一个节目闪亮“登台”。

风越刮越大,宣传队自己创作的山东琴书说唱《送鸭》、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节目正在进行中,王海霞(左)手拿竹板表演,关爱民(1975年从哈尔滨入伍)手拿二胡表演,后面是小乐队战友在乐器伴奏,他们顶着风沙正常演出,令连队战士感动的掌声连连。

△照片为王海霞在连队演出时的剧照

王海霞说,虽然高原演出条件艰苦,铁道兵修铁路的“战场”全在荒无人烟的地方,高原文艺兵来到工地上慰问演出,对战士们那是多大的鼓舞呀!

如今再看这些尘封的老照片,凸显当年师宣传小分队沐雨栉风服务部队的一颗火热的心。

师宣传队不但送节目到基层,还为连队当唱军歌的教员,照片为1971年从西安入伍的戎建生和1973年修建襄渝铁路从学兵入伍的朱华根(拉手风琴者)给连队战士教唱军歌的场景。

王海霞和高荣婕排长在连队休息的帐篷前留影,那是她们当年宣传队下连队为官兵演出岁月的真实写照。

王海霞和队友们下连队、上工地,见到同年入伍的战友,总忘不了在青藏铁路工地上留下瞬间。

在高原文艺宣传队的那些日子,王海霞深深懂得,要想在表演的路上慢慢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就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演技。

她和队友们除了加强基本功训练外,还注意多听、多学、多看一些舞台表演节目音乐和相关图书,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底蕴,努力掌握戏曲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培养自己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情感和逼真的想象力融入角色的创作,使演出凸现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

高原部队也办起图书室,常常也是王海霞(左)与王曼文战友学习切磋演技的好地方。

为了更好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演艺,长居青藏高原的王海霞和她的战友,一份迟到的《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刊登新剧照信息,竞让她如饥似渴的认真探索。

王海霞还经常与队友认真学习优秀艺术前辈的崇高艺德和艺术技巧,不断激发自身的艺术冲动与想象,逐步形成具有个性魅力的艺术技巧,塑造部队指战员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丰富自己的表演。

这是王海霞(右)和1970年从四川入伍的彭庆英排长在研究画报上刊登的舞剧《草原英雄小姐妹》剧照,该舞蹈是反映龙梅和玉荣保护公社羊群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舞蹈由师宣传队1970年入伍的蒋莉英和1971年入伍的颜莉出演。她们两个人都是舞蹈队的骨干。

下连队演出

铁道兵部队修建青藏铁路营房驻扎比较分散,都在偏僻的草原上。师宣传队既要到各部队团部演出,又要到连队比较集中的营部演岀,还要到边远的连队去演出,无论到哪里演出,宣传队去过的地方都像过节一样的热闹。

铁道兵修建青藏铁路的工地,无疑是最艰苦的,文艺生活也是非常贫乏的,除了每个月能看一次露天电影外,宣传队下部队去演出,就是施工部队官兵们最大的盼头。

有的战士说,如果不是看宣传队下部队演出,他们几乎在当兵的几年里见不到一个女同志。

战士们看演出也实属不易,或是寒风雪飘穿着皮大衣、棉帽、棉手套、大头鞋,或是冒着烈日皮晒肉疼,坐在小马扎上最远的战士真不知还能看见什么?

(照片第一排左起:毛文路、 颜维、王海霞、 解敏;第二排左起:彭庆英、任小宁、蒋莉英、颜莉、马艳华、王曼文;第三排左起:常雪荣、邱晓华、孟金莲、李建兰、黄丽娟、曲凤丽、田素芝。)

青海高原早晚的温差比较大,既是夏季,宣传队下部队演岀也从来都是带着棉袄和毛皮鞋下去。

瞧瞧,天寒地冻的高原军营,宣传队的女文艺兵拍张合影的瞬间,她们冻得只好将双手放进自己的衣袖内取暖。

王海霞和她的队友们曾在海拔4800米的"平顶山"给连队战士们演出,根据剧情需要,王海霞穿着单薄的连衣裙,战士们在露天场地从头到脚全部是皮毛装备,那场演出把全宣传队的战友们冻的牙关全部咬紧打不开,最惨的就是乐队的战友们一直在台上,手脚都冻僵了,乐器都快被冻住了。

王海霞说她的话剧道白都是咬紧牙关说完的,脚上的塑料凉鞋,冻得跟铁鞋一样硬。战士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她下台时,战士们早在台边上准备好了皮大衣,赶紧披在了她和其他演员的身上……

至今当王海霞回忆起这些特殊环境的演出时激动不已,不管是青海的"平顶山"还是"锡铁山",都有他们师宣传队留下的足印。

王海霞感叹长期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筑路官兵的艰辛,“天路”是铁道兵用生命铺成的路,他们是高原的青松,是雪山上的雪莲。想到这些,宣传队员何惧天寒地冻,军中绿花盛开。

青海高原每年最佳黄金季节是七、八、九这三个月,也正是师宣传队去为一线施工部队演出的最佳黄金时间。

但是高原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正当被紫外线强烈的暴晒下,头皮晒得跟烤熟了的红薯一样发烫的时候,不一会儿大风刮起,风沙夹着石子打在脸上跟针扎一样疼。

有一次,宣传队员正在给某团演出中,突然风云变幻,不一会儿的功夫风雨雪夹着鸽子蛋一样大的冰雹,打得不得不暂停演出和部队急速散开。

短短几十多分钟的冰雹把舞台打得面目全非,连队战士和台上的演员共同拿着铁锹清理舞台上的雨雪冰雹,当一会儿天放晴后,演出继续进行,台上的演岀被这场突如其来的风雪冰雹变得更加精彩,台下战士们被感动的热情高涨,台上台下共同把这次演出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部队的指战员对高原宣传队特别欢迎,特别亲热,特别照顾,盼着一台兵演兵接地气的精彩节目。

当得知宣传队要来部队演出时,他们早早地为女兵们临时修建了专用厕所,没有条件的连队有时候就把男兵的厕所临时改为女兵厕所,战士们只能到远一点的草地上去解决问题。

有时候根据部队的需要,师宣传队一天要演三场,早上去卫生队为伤病的战士们演出,中午战士们专门把自己的床铺让出来提供给宣传队休息,下午继续为施工的战士们演出,晚上为驻地的官兵和老百姓牧民们演出。

宣传队每到一处尽量减少下面部队的接待工作,都是自己动手搭建临时舞台,有时候宣传队用保温桶自带好馒头,每人一个咸鸭蛋,一个变蛋,两个人一桶军用猪肉罐头作为在演出途中吃,不给施工紧张的连队增加接待任务。

尽管如此,所到部队也给予了大力的协助和支持,当战友们刚把舞台搭好,幕布挂好后,就吸引了驻地附近的老百姓们站在那里早早的等候观看了。

当夜幕降临,施工连队的官兵们放下了一天的疲惫,他们整装跑步来到演出现场,演出前的拉歌声响彻高原上空,把寂静的草原变得不再平静……

宣传队的战友们站在舞台上的灯光下,抬眼看到高原夜空繁星在头上闪烁,放眼看到台下战士们开心的张张笑脸时,王海霞和她的队友们心里都特别的激情澎湃,尤其是连队战士和老百姓们给予的雷鸣般热烈的掌声,真是让每个文艺兵自豪万分。

高原女兵特别喜欢七月天盛开的油菜花,这也是女兵们一年可以穿夏装照相的最美季节。她们在油菜花的田园里放飞青春的梦想,快乐活泼中彰显了文艺女兵们的浪漫情怀,油菜花衬托着靓丽的女兵如同百花园的花朵一样美丽芬芳。

如今,王海霞回想在部队的演出经历,尤其是在小分队的艰苦条件演出中,大轿子车当舞台背景墙,同时又是女兵的换衣间,男兵只有在大轿车的车身外靠着车轮子席地而坐换服装。他们在连续辗转为施工连队演出中,甚至还特别为因为给宣传队员做晚餐而不能看演出的两名炊事员演出……

王海霞记得非常清楚的是,当为席地而坐的特殊施工连队面对面演出时,因距离比较近,弄得战士们都不敢抬头看女兵表演,只要和女演员的眼神突然对上的那一瞬间,战士们的眼神就会迅速躲闪或者会马上把头低下。

有一次,王海霞和队友们在炊事班给两名战士演出时,两名战士规规矩矩地坐在小马扎上,两腿并拢,两手放在膝盖上,腰板儿直挺挺的。当小分队演员热情地把精彩的说唱及器乐节目表演给他们时,结果是从头到尾,两名小战士几乎没敢抬头正眼看,真是把两名战士"吓"坏了。

王海霞至今回忆起自己当兵六年能够在那个没有电视,极度缺乏娱乐生活,文化单调的年代,为施工部队的干部战士不计其数的演出,是王海霞这辈子做得最无怨无悔的事情。

△照片为同年入伍的曲凤丽、王海霞、马艳华战友在一起

师宣传队在每年完成正常的下部队演出任务时,会安排老兵探家,留下的队员们都必须到施工连队去体验连队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纷纭复杂的生活真实,只有经过创作表演者的选择、加工、提炼,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真实,才能塑造出舞台上立得住的,为观众所接受的典型艺术形象。

王海霞和她的队友去工地上体验砸道砟、抡大锤、砸钢钎,在最真实的劳动中真干实学,采风收集最真实的劳动场景和最真实的连队故事,与战士们同劳动同饮食,用生动鲜活的素材和切身的感受去创作大量的说新唱新、写兵演兵、深受官兵喜爱的节目作品。

记得有一次,王海霞她们女兵班下连队体验生活,连队专门为女兵班搭建了帐篷,女兵们要求与连队战士同吃、同劳动、同岀操、同站队集合、同排队打饭,绝不搞特殊。

可每次打饭时,炊事班长都先让女兵班提前进去打饭,但女兵们坚持要与战士们一样去排队,结果排在女兵前面的战士一个个都会躲闪挪到墙根排队了,女兵们不知所措站在院子当中被观看,从那以后,宣传队的女兵也只好搞"特殊"不排队打饭了,否则"动摇军心"。

学雷锋缝纫班

1978年,上级有令撤销军以下部队宣传队的时候,王海霞和她的宣传队友安排在师修理营,她们仍然坚持文化为基层官兵服务。

王海霞和她的女兵班在修理营工作期间,专门成立了"学雷锋缝纫班",为连队战士缝补磨破了的军衣军裤。

连队给了她们“学雷锋缝纫班”一间大约15平方的土平房,门板都是用几块木板钉的,条件非常的简陋,墙上钉几个钉子,拉几条绳子,把战士们送来的衣裤用纸条写上名字,别在衣服上,整齐的挂在不同区域的绳子上,以防搞错。

那时候王海霞的缝纫机技术并不好,开始并不会使用,还吃了不少苦头。因为是老式缝纫机,得手脚并用,一边脚上踩,一边手上推布。但那会儿她刚上手,不熟练,一个不小心她就把自己的手给弄伤了......

为了给战士们把补丁补的好看一些,她和班里战友们常常加班到深夜,把难得的星期日休息时间都用在练习踩缝纫机上了。

记得有一次修理营三连的指导员家属来部队探亲,她拿着自己一件非常漂亮的的确良花衬衣,让女兵们给她把领子上面修改一下。

女兵说:“我们只会补补丁,不会修改衣服。“可军嫂也太瞧得起她们这些宣传队漂亮的女兵了,说啥都要让女兵给她改衣领。

实在推辞不了,王海霞是缝纫组组长,就大胆的非常高度仔细的按照军嫂的意思给她改了。结果部队缝纫机的针太大没有小针,据说这台缝纫机是给炊事班修补面袋子用的,所以缝纫出来的针角跟缝“麻袋”一样粗糙,造成指导员的家属很不满意,经再三道歉,她还是生了点气。

连队指导员难得的一次鹊桥相会,因军嫂不满意,指导员从此看女兵的眼光也没那么“和蔼”了。可战士们对女兵"学雷锋缝纫组"高度满意和十二万分的满意。

虽然这些尘封的芳华往事已经过去40多年了,但王海霞和她的宣传队的战友们为丰富高原部队文化生活,鼓舞部队官兵士气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那青藏高原艰苦修铁路的奋斗年代,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王海霞和她的战友们付出了青春、热情和汗水,收获的是永远难忘的青春芳华记忆。

出 镜:王海霞战友和铁道兵某师宣传队员(授权发布)

照片/资料:王海霞战友提供

撰 文:翟基生(快乐人生)

来源:老兵原创之家

责任编辑:梦醒

编发:铁友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