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造像艺术与当代玉雕的融合「造像艺术」

时间:2022-12-04 11:09:17 来源:文心耕玉

大家好,造像艺术与当代玉雕的融合「造像艺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脍炙人口的诗描绘了南北朝时期寺庙林立、香火不断的佛教兴盛之景。佛学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我国,却在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大规模流行。这是因为当时战乱不断,朝代更替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朝不保夕。佛学迎合了上至统治者下至底层百姓的精神寄托需要。

彼时,亦是胡、汉民族融合之际,儒家学说退居其次,尚未被胡人认同,为佛教流行腾出空间。佛教的盛行,催生了大规模的佛教造像运动,而且是空前绝后的,因为此前此后佛教都没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所谓佛造像艺术,就是用材料塑造出各种佛、菩萨、罗汉、护法等的立体形象,如用铜器、玉石、泥土,属于雕塑的艺术门类。中国四大石窟,龙门石窟、莫高窟、云冈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均自魏晋南北朝始凿,是留给世人的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财富。纵观中国艺术史,彼时乃佛教造像艺术的高峰,造像手法惟承南亚、中亚范式,时至北齐乃臻成熟,自成一格。彼时造像之美,令人惊叹不已,为后世立下范制。

一、佛像面容之美

东魏 佛头像

北魏 佛头像

这一时期,佛像面容有两类,一种脸比较长比较瘦,也就是所谓的“秀骨清像”,头上的肉髻一般比较高,整体拉得特别长。另一种则更为圆润丰腴,面容显得祥和,而头上的肉髻变得扁平,几乎与发髻融为一体。佛像面容的状态有神秘、祥和、超凡之感。眼睛微闭、目光下视,颔首沉思,似有微笑。就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所传递的美。

梁思成评价到,佛容修长,衣褶质实而流畅。弱者质朴庄严,佳者含笑超尘,美有余韵,气魄纯厚,精神栩栩,感人以超人的定、超神的动。

佛像的五官也有标准,双耳硕大,眉清目秀,鼻若悬胆,双唇饱满,比例得当,且传达出祥和、超凡的神情。所谓玉雕的“开脸”,就是面部塑造达到这样的标准。下图分别为释迦摩尼佛像和观音菩萨像,出自工艺美术大师之手。与上图南北朝的古佛相比,佛像面容肃穆、五官比例恰当,已得九分佛韵。只有玉雕手艺娴熟的匠人才可以做到如此,机器雕刻做不到,不擅长佛像雕刻的玉雕师也无法完成。

另外,如何能掌握“开脸”的标准,那就要追寻回造像艺术顶峰的南北朝的古佛神韵。

二、服饰与躯体之美

北齐 菩萨坐像

小编犹爱这尊雕像,清瘦的身体,光滑的肌理,完美的比例,周身饰以璎珞珠宝,有一种不可名状的超凡脱俗的美,堪比断臂维纳斯。僧裙轻薄贴体,多处褶皱的曲线流动展示出了丝绸般的质感。正是这尊雕像让小编坚定地认可南北朝造像艺术之美,不知各位看官看法如何?

北齐 菩萨立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造像的佛衣样式有很多种,例如覆肩袒右式、褒衣博带式、通肩式、薄衣贴体式。最值得称道的就是“薄衣贴体”的风格了。如上图两尊菩萨像的服饰所示,首先有繁复的珠宝璎珞、再就是“薄衣贴体”的风格,所谓“薄衣贴体”就是僧服轻薄,紧贴肌肤,犹如身着湿衣,躯体线条显现。

在玉雕中,服饰的表现手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动感、肌肉线条都有赖于服饰线条的运用。流畅的线条表现能体现玉雕师的玉雕功力。以下两件玉雕作品,为菩萨像,第一件,就是对北朝造像的致敬,小编提醒大家将此作品与上图服饰对比,服饰风格一模一样,(不枉费小编找图的辛苦)。而第二件作品,亦有相同的繁复的服饰,身姿曼妙,是玉雕造像的高难度之作。所以,南北朝时期的造像艺术的审美与范制,是当代造像玉雕的创作源泉。

“艺术之最高成绩,荟萃于一痕一纹之间, 任何刀削雕琢, 平畅流丽, 全不带烟火气”,梁思成在《佛像的历史》里如此赞誉道。魏晋南北朝的造像艺术成就之高令人赞叹,当代玉雕仍然可以将这种造像艺术美吸收、传递,体现了玉作为文化载体和文化自信传播者的强大功能。


如果你也想成为翡翠达人,请关注文心耕玉(微信公众号:文心耕玉珠宝艺术),或者私信文心耕玉,了解更多翡翠知识,欣赏更多翡翠精品。欢迎留言讨论, 一起述说翡翠的故事,下期不见不散~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