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关于艺术的见解「对艺术的理解」

时间:2022-12-09 13:01:13 来源:宁波日报

大家好,关于艺术的见解「对艺术的理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无 端

我们经常说艺术家是最富有个性的一类人,因为他们会强烈要求坚持艺术的自由,借由艺术反映出人类对于美的积极渴望。美国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罗伯特·亨利一生都是“自由艺术”的主张者和提倡者,他为了将这一观点传递给更多准备从事艺术事业的年轻人,还写了一本书:《艺术精神》。事实上,这本书面世以后,确实产生了作者预期的效果。《艺术精神》不仅仅成为众多绘画爱好者的启蒙经典,也常年名列于美国各大艺术院校的推荐榜单之中,甚至还是著名导演大卫·林奇的枕边书。

罗伯特·亨利的本职是个成天和笔墨颜料打交道的画家,然而看书中的内容,他在绘画之余,最为热衷的事情就是传播自己的艺术主张。他一方面反对学院派那种死板的艺术教授传统,另一方面又竭尽所能,通过给绘画专业的学生们开讲座、写信函的方式,来倡导自己一贯尊崇的“善于在绘画创作中捕捉对象瞬间的动作和精神,使作品更富有感染力”的艺术理念。

《艺术精神》中的内容既广泛,又驳杂,有的讲述得相当细致,有的则介绍得极为概括。细化的部分中,作者会教导一个初学绘画的年轻人如何画草图,如何掌控大色块和小色块的分配,如何训练自己准确地调出所需要的色彩,并强调一张肖像画中“背景”的重要性;剖析一幅油画作品里,画家对于纯色和灰色的控制;提出绘画者最重要的技巧是要善于运用笔触的魅力,使其带有独一无二的鲜明质感……《艺术精神》中也论及了不少宏观理念。诸如对“大众不懂得欣赏艺术”的这个观点应该怎么看?在很多从事艺术工作的人眼中,大众往往是“呆滞而无趣的”,他们对画展、摄影展、雕塑展等活动根本提不起什么兴趣。然而罗伯特·亨利认为:“画展不能吸引大众的原因之一,也许是很多作品是画家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创作的,也是在心平气和的状态下完成的,因而不会激发观者的兴奋心和想象力。既然是没有表现画家强烈趣味的画作,那么也就没有希望能引起观者的强烈趣味……如果我们的作品拥有更多的主题、人性哲思,或者其他有趣的个性品质,这种作品的号召力将会变得更加强大”。显而易见,作者完全没有将责任归咎到观众头上,而是从艺术创作者,乃至从“艺术”本身的质量上去寻找原因。他觉得:呆滞无趣的作品当然只能引来观众“呆滞无趣”的反应。艺术品没有鲜活的力量,当然就无法唤起观看者的蓬勃情绪。

此外,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艺术对于艺术创作者来说,到底是什么?是谋求名利的工具?彰显才华的媒介?还是具有其他的价值功用?罗伯特·亨利以绘画为例,进行了说明。他认为,画作展现的应该是生活本身,画家最希望的是通过自己的画作来传达属于他个人的观念。艺术家是用艺术和大众进行交流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进行自我表达,也对他人进行表达。

《艺术精神》中还提到了不少颇值得玩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的初看上去不可思议,但细细想来,又觉意味深长。就像人们经常会问某个艺术家:“你为什么要画那些丑的东西?”该问题透露出提问者一个已经固有的观念:美是一种既定的东西,存在于表现的题材当中,而不是存在于表现当中。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就默认了该观点。也正因如此,人们很欣赏伦勃朗笔下的高贵绅士,却不喜欢他努力刻画的乞丐形象。哪怕在当下,大家也仍然喜欢画有美貌少女的作品,对那些描绘着沧桑老人的画图相对就没有多大的兴趣了。那么“美”到底是什么,存在于何处呢?答案恐怕永远难以统一。

罗伯特·亨利在《艺术精神》里提出的很多观点对今天那些刚跨进艺术门槛的年轻人来说是很有裨益的。我个人最欣赏的是他提出的“每个人都是艺术家”的论点。当然,这里的“艺术”指的是广义的概念和范畴。作者这句话的目的非常明显,他想说的其实是:“艺术”,归根结底是关乎每个人人生和事业的事情,关乎一个普通人怎样才能将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艺术绝对不是外在的,多余的。当你能在工作中发挥出艺术家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时,那么即便你不是画家、音乐家、雕塑家,你也有可能成为自己所在行业中的艺术家。这是相当有意思的一件事,也值得我们这样的平凡之人朝此目标去不懈努力。罗伯特·亨利用厚厚一本书努力阐释的“艺术精神”,其真正含义大概也无外乎此。( 《艺术精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9年1月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