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说唱音乐形成于隋唐时期的」

时间:2022-12-23 16:05:15 来源:陇上非遗

大家好,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说唱音乐形成于隋唐时期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贤孝”这个词,仅仅从字面意义来说,“贤”可以是贤臣、贤子、贤徒、贤惠等 ;而“孝”,肯定是孝顺、孝子等。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就有一种被称为“贤孝”的民间说唱艺术。我想大家不用猜,这肯定与字面意思差不多。

“凉州贤孝”又称“凉州劝善书”,是流布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城乡及毗邻的古浪、民勤和金昌市永昌县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曲艺说唱形式。“凉州贤孝”以其独特的方言唱腔,鲜明的艺术表现方式,积极的社会价值而成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实,对于“凉州贤孝”的起源,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为清末说,一种为明朝说。但不管起源于哪个时期,它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始终是不可动摇的。甘肃本土著名作家雪漠先生,曾经用他精彩的笔触写过“凉州贤孝”。

▲ 著名作家雪漠与民间艺人在一起

关于“凉州贤孝”的传说

据说在清末年间,因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凉州地区饥民日增,乞丐成群。凉州四个城门洞中经常有许多乞丐(其中多盲人)唱着凄凉的歌,向行人乞讨。

当时,凉州有一落第秀才名叫沈其玉,能诗善文,会拉弹唱。虽家道豪富,却无力解民倒悬,感慨之余,便想出一个办法来:借鉴乞丐的唱腔和当地民歌,根据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编出若干唱段。把一些盲人请到家中口授给他们,让他们以此去谋生。

从此,凉州城乡便出现了一批身背三弦、手拄长棍以卖唱为生的盲艺人。沈其玉家中经常住着许多盲艺人,结果把一份家产耗费完了,但从此徒弟满天下。

“凉州贤孝”最早记载始于明朝

在现存文献上所能看到的关于“凉州贤孝”的最早记载始于明朝(1368—1644)。“凉州贤孝”的起源跟历史上“西凉文化”的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说“凉州贤孝”源自西夏(1038—1227),它是党项羌人用于加强思想教育、宣扬儒家文化、教化子民的一种服务工具,也是我国较早的说唱曲种之一。

经过不同朝代的发展,“凉州贤孝”演变成了风格独特的曲艺表演形式。“凉州贤孝”的内容主要是赞颂先贤圣人、英雄好汉、贞节烈女、才子佳人等,宣扬因果报应,赞扬孝敬长辈,劝人向善,又称“凉州劝善书”。

唱词以凉州方言为主

“凉州贤孝”所表演的内容以各种历史典故为主,如元代郭居业撰写的一本宣扬孝道的《二十四孝》,里面包含了从舜到黄庭坚等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还有许多关于赞扬孝道和贤淑的故事,都被编成“贤孝”进行演唱。

“贤孝”的唱词语言以凉州方言为主,语言风格通俗幽默,风趣生动,富有生活气息,又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贤孝”的歌词曲调都比较随意,句式也是长短不一,有时表演者还会即兴创作调侃熟识的看客,充满着浓郁鲜明的地方特色。

“贤孝”融文学、音乐于一体

“凉州贤孝”以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通过曲折动人的故事,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表现普通民众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往往是在紧张的劳作之余,人们聚集在农舍院落,听几个曲儿,以消遣娱乐、排忧解闷,寻求精神慰藉。同时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增长见识、洞晓世理、了解生活、明辨是非。作为一种散韵结合、融文学、音乐于一体的说唱艺术,渗透在凉州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凉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凉州贤孝”有专门的曲调,演唱时,先调弦,尔后拉“过门”,用八谱儿起调,再依不同的内容而变换调子,有的一调到底,有的中间换调,若有凄悲内容,则用散板,很讲究内容与曲调的和谐统一。

如今,在“互联网 ”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大背景下,“凉州贤孝”作为武威人民几百年共同创造、传承下来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一定会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的光芒。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