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28页「资治通鉴每一章读书笔记」

时间:2022-12-29 17:33:19 来源:毛博论投资

大家好,《资治通鉴》读书笔记028页「资治通鉴每一章读书笔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二世数诮让李斯:“居三公位,如何令盗如此!”李斯恐惧,重爵禄,不知所出,乃阿二世意,以书对曰:“夫贤主者,必能行督责之术者也。故申子曰:‘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者,无他焉,不能督责,而顾以其身劳于天下之民,若尧、禹然,故谓之桎梏也。’夫不能修申、韩之明术,行督责之道,专以天下自适也;而徒务苦形劳神,以身徇百姓,则是黔首之役,非畜天下者也,何足贵哉!故明主能行督责之术以独断于上,则权不在臣下,然后能灭仁义之涂,绝谏说之辩,荦然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如此,群臣、百姓救过不给,何变之敢图!”二世说,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刑者相半于道,而死人日成积于市;秦民益骇惧思乱。


【翻译】二世多次谴责李斯:“身居三公高位,如何使盗贼猖狂到这种地步!”李斯颇为恐惧,但他又很看重贪恋官爵利禄,不知怎么办才好,便迎合二世的心意,上书应答说:“贤明的君主,必定是能对臣下施行考察罪过处以刑罚的统治术的人。所以申不害说:‘拥有天下却不肆情放纵,称之为“把天下当作自己的桎梏”的原因,并不是别的,就在于不能对臣下明察罪过施行惩处,反而以自身之力为天下平民百姓操劳,即如唐尧、大禹那样,故此称之为‘桎梏’。不能研习申不害、韩非的高明法术,实行察罪责罚的手段,一心将天下作为使自己快乐的资本,反而偏要劳身苦心地去为百姓效命,似此就成为平民百姓的奴仆,不能算是统治天下的君王了。这有什么值得崇尚的啊!所以贤明的君主能施行察罪责罚之术,在上独断专行,这样权力就不会旁落至下属臣僚手中,然后才能阻断实施仁义的道路,杜绝规劝者的论辩,独自称心如意地为所欲为,谁也不敢抵触反抗。如此,群臣、百姓想补救自己的过失还来不及呢,哪里还敢去图谋什么变故!”二世十分高兴,便更加严厉地实行察罪惩处,以向百姓征收重税的人为有才干的官吏,以杀人多的官员为忠臣,结果使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受过刑罚的罪犯,死人的尸体天天成堆地积陈在街市中,秦朝的百姓因此愈加惊骇恐惧,思念着发生动乱。


【解析】秦末农民起义李斯有没有责任?根据《史记·李斯列传》,是二世听从了赵高的建议,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赋敛愈重、戍徭无已,于是楚戍卒陈胜、吴广等乃作乱。李斯数欲请间谏,二世不许。作为丞相,李斯没有能够劝谏二世,是其失职;作为法家信奉者,李斯又不能让百官在执行层面有所松动。不说死谏,如果李斯提出辞职,二世是否会因此听李斯谏言,结果是否会有所不同?但是,李斯不愿舍弃权势,反而选择了逢迎二世,将唐尧、大禹那样勤政为民说成是桎梏,将严刑酷法、独断专行、享受人生推崇为明君所为,使得秦国局势更加不稳定。所以说,李斯这样私利重于公心的人是不能身居高位的,否则必将为祸甚巨。


【原文】赵李良已定常山,还报赵王。赵王复使良略太原;至石邑,秦兵塞井陉,未能前。秦将诈为二世书以招良。良得书未信,还之邯郸,益请兵。未至,道逢赵王姊出饮,良望见,以为王,伏谒道旁。王姊醉,不知其将,使骑谢李良。李良素贵,起,惭其从官。从官有一人曰:“天下畔秦,能者先立。且赵王素出将军下,今女儿乃不为将军下车,请追杀之!”李良已得秦书,固欲反赵,未决;因此怒,遣人追杀王姊,因将其兵袭邯郸。邯郸不知,竟杀赵王、邵骚。赵人多为张耳、陈馀耳目者,以故二人独得脱。


【翻译】赵国的将领李良已平定了常山,回报赵王武臣。赵王又派他去夺取太原。李良领兵抵达石邑时,秦军布防在井陉口,赵军无法继续前进。秦将伪造二世的书信,用以招降李良。李良接书后没有相信,率军返回邯郸,请求增援兵力。尚未到邯郸,在途中遇赵王的姐姐外出饮宴归来。李良望见,以为是赵王来了,连忙在道旁伏地拜谒。赵王的姐姐酩酊大醉,不知道他是将官,仅命随行骑兵向他致意。李良向来尊贵,起身后,回看他的随从官员,自觉羞惭极了。随员中有一人说道:“天下反叛秦朝,有能耐的人先立为王。况且赵王的地位一向比您低,而今一个女流之辈就不肯为您下车还礼,故请追杀她!”李良已得到过二世的书信,原本即想反叛赵国,只是还未最终作出决断。于是便借着一时的愤怒,遣人追上去杀掉了赵王的姐姐,并趁势率军袭击邯郸。邯郸守兵毫无察觉,致使李良终于杀掉了赵王和左丞相邵骚。赵国人中有许多是张耳、陈馀的耳目,及时通报消息,二人因此得以独自脱逃。


【解析】高薪挖角是分化瓦解对手的常用策略,历史上各王朝均采用过招安。作为领导者和人事主管,如何防止关键人才被对手招揽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从具体措施来看,招人和被挖角是一体两面的,不同人才的需求不一样,有的人喜欢声色犬马等感官满足,有的人追求美名,有的人爱好权势,有的人重视情义,有的人力图实现理想。李良就属于爱面子、追求美名的人,因为感觉没有受到尊重,就反叛了。


武臣能纳谏,却不会看人、用人。自立之后,人事安排处理不够妥当,没有真正收服部下人心,很多人跟谁他只不过是为势所迫、不得不为。李良作为高级将领,一方面需要给予礼遇,一方面需要在他身边派人制衡他。这样就不至于因为一件小事丧失性命。


【原文】陈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等起兵,围东海守于郯。陈王闻之,使武平君畔为将军,监郯下军。秦嘉不受命,自立为大司马;恶属武平君,告军吏曰:“武平君年少,不知兵事,勿听!”因矫以王命杀武平君畔。


【翻译】陈人秦嘉、符离人朱鸡石等聚众起兵,将东海郡守围困在郯地。陈胜闻讯,即派名叫畔的武平君任将军,督率围郯城的各路军队。秦嘉不接受此命令,自立为大司马,并由于厌恶隶属于武平君而告诉他的军吏说:“武平君年少,不懂用兵之事,不要听他的!”随即假传陈胜的命令,杀了武平君畔。


【解析】不知兵事、矫王命杀人这是吴广被杀事件陈胜处理不当的后果。连自己的部队都无法掌控,还派武平君去收编秦嘉、朱鸡石的起义军,这是陈胜失策的地方。就譬如企业兼并扩张,需要管理能力同步提升,倘若管理跟不上,盲目扩张只不过是给自己增加负担而已。


如果你是武平君,要怎么避免被杀呢?第一是以势服人,赢得信任,而不是以势压人,告诉秦嘉服从陈胜的好处和不归顺的坏处。陈胜是起义军领袖,虽然攻秦失利,但有根据地在,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在粮草军饷方面可以获得资助。遇到其他人攻打,可以向陈胜求援,有了靠山。而且虽然归顺了陈胜,但指挥权还在自己手中,并没有多大损害。倘若不归顺,陈胜就可能派兵攻打,腹背受敌。第二就是放低姿态,放权,消除对方戒心。在军事实力不足以压制其他起义军的时候,只做名义上的指挥,遇事尊重其他将领的意见。绝对不能狐假虎威,盛气凌人,为自己树敌。第三,利用利益分化各起义军,逐步夺取实权。通过许诺军饷粮草、职位等引发各起义军将领的竞争,各个击破。


【原文】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章邯已破伍逢,击陈柱国房君,杀之;又进击陈西张贺军。陈王出监战。张贺死。


【翻译】二世增派长史司马欣、董翳辅助章邯攻打盗贼。章邯已击败伍逢,并攻击在陈地的楚上柱国房君蔡赐,杀掉了他。接着又进击陈地西侧张贺的军队。陈胜亲自上阵督战。张贺还是战死了。


【解析】陈胜在进攻失败后,没有及时加强防御,训练士卒,导致一败再败。阵地战打不过秦军,就需要撤出根据地,保存实力,哪怕是投靠其他起义军。


【原文】腊月,陈王之汝阴,还,至下城父,其御庄贾杀陈王以降。初,陈涉既为王,其故人皆往依之。妻之父亦往焉,陈王以众宾待之,长揖不拜。妻之父怒曰:“怙乱僭号,而傲长者,不能久矣!”不辞而去。陈王跪谢,遂不为顾。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陈王以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辄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


【翻译】腊月,陈胜前往汝阴,返归时到达下城父,他的车夫庄贾将他刺杀,投降了秦军。当初,陈胜既已作了楚王,他过去的朋友们纷纷前往投靠。陈胜妻子的父亲也去了,但陈胜对他却以普通宾客相待,只是拱手高举行见面礼,并不下拜。陈胜的岳父因此生气地说:“依仗着叛乱,超越本分自封帝王的称号,且对长辈傲慢无礼,不能长久!”即不辞而走。陈胜急忙跪下道歉,老人终究不予理会。陈胜的一位客人进进出出愈益放纵,谈论陈胜的往事。于是有人就劝陈胜道:“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胡说八道,有损您的威严。”陈胜便把这位客人杀了。如此,陈胜昔日的朋友都自动离去,从此再也没有亲近他的人了。陈胜又任命朱防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专管督察群臣的过失。众将领攻城掠地到达目的地,凡有不听从陈胜命令的,即被抓起来治罪。以苛刻纠察同僚的过失为忠诚之举,对于所不喜欢的人,不送交司法官员审理,即擅自进行处置。众将领因此都不再亲近依附于陈胜。这是陈胜所以失败的原因。


【解析】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司马迁、司马光都认为陈胜之败在于团队不团结。第一件事,陈胜的岳父投靠,陈胜只是行拱手礼,错了么?确实错了。作为领导者,更应该身为表率,尊老、尊贤,许攸投靠曹操时,曹操来不及穿谢便出迎。岳父尚且不敬重,你能指望他真心对待朋友么?陈胜跪下道歉,老人不理会,不给陈胜改过的机会,是因为气量不够还是预知到了陈胜会失败?恐怕是知道陈胜专断听不进意见,道歉不是出于本心而是为了维护自身形象。第二件事,陈胜杀故友。一起耕种的故友来投靠,门卫不帮忙通报,是陈胜出门后在大街上喊陈胜的名字,于是陈胜带回了王宫。故友乱说陈胜的往事,损害了陈胜的威严,陈胜听人建议直接就杀了,这也是陈胜做错的地方。曹操对许攸不满,也是默许下属杀人,自己还要厚葬许攸。陈胜要么借刀杀人,要么把人派遣出去,让其乱说话的影响最小化。第三件事,陈胜重用朱防、胡武,不尊军令确实当杀,但弗下吏辄自治之就容易导致下属擅权结党,捏造事实,导致人心离散。


司马光的判断对么?笔者认为,团队不团结是陈胜失败的原因之一,如果各略地的将领能够齐心帮助陈胜抗秦,陈胜实力将更加强大。但陈胜失败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不会识人用人,尤其缺乏军事人才。即使陈胜内部团结,秦军也可以创造机会调动起义军各个击破。


【原文】陈王故涓人将军吕臣为苍头军,起新阳,攻陈,下之,杀庄贾,复以陈为楚;葬陈王于砀,谥曰隐王。


【翻译】过去在陈胜左右担任洒扫的近侍、将军吕臣建立了一支青巾裹头的苍头军,在新阳起兵,进攻陈地,克复后杀了庄贾,重又以陈地为楚都,将陈胜葬在砀县,谥号为“隐王”。


【解析】陈胜虽然失败了,但反秦的星星之火已经燎原,吕臣夺回陈地,表明起义军具有群众基础,不会一击即溃。


【原文】初,陈王令人宋留将兵定南阳,入武关。留已徇南阳,闻陈王死,南阳复为秦;宋留以军降,二世车裂留以徇。


【翻译】起初,陈胜命人宋留率军平定南阳,进入武关。宋留已攻下南阳,听到陈胜死亡的消息后,南阳重又被秦军占领,宋留领兵投降,二世将他车裂示众。

【解析】根据《史记·陈涉世家》,宋留攻下南阳后进攻武关,陈胜被杀导致南阳反叛,宋留既攻不下武关,也无法退回南阳,只好转向新蔡,遭遇秦正规军,宋留打不过就领兵投降了。


二世杀降将实在是昏招!起义军将领还有那么多,这是堵死了招安之路,让起义军不得不奋死抗秦。想来是二世太自大了,随着秦军节节胜利觉得起义军不堪一击。但即使如此,依然不合兵法。


【原文】魏周将兵略丰、沛,使人招雍齿。雍齿雅不欲属沛公,即以丰降魏。沛公攻之,不克。


【翻译】魏国周率军夺取丰、沛,派人招降雍齿。雍齿平素就不愿意归属刘邦,于是即举丰邑降魏。刘邦攻丰邑,没能克复。


【解析】起义军内部团结问题不仅陈胜有,刘邦也遇到了。收服人心终归需要时间。


【原文】赵张耳、陈馀收其散兵,得数万人,击李良;良败,走归章邯。客有说耳、馀曰:“两君羁旅,而欲附赵,难可独立;立赵后,辅以谊,可就功。”乃求得赵歇。春,正月,耳、馀立歇为赵王,居信都。


【翻译】赵国张耳、陈馀收集逃散的士卒,得数万人,随即攻打李良。李良兵败而逃,归降了章邯。宾客中有人劝说张耳、陈馀道:“二位作客他乡是外地人,要想使赵国人归附,是很难独立获得成功的。若拥立故赵国国君的后裔,并以仁义辅助他,便可以成就功业。”二人于是寻求到了赵歇。春季,正月,张耳、陈馀立赵歇为赵王,驻居信都。


【解析】张耳、陈馀是陈县人,击败李良后遇到一个问题,谁掌控赵国起义军的领导权?张耳、陈馀职位相当,没有达成一致。外地人掌握利益分配权必然会冲击赵国原有利益格局,本地贵族未必会全力支持。于是,有宾客就建议立赵国国君后裔,赵国国君和赵国本地贵族的利益是最一致的,可以争取赵国本地贵族的支持。


【原文】东阳宁君、秦嘉闻陈王军败,乃立景驹为楚王,引兵之方与,欲击秦军定陶下;使公孙庆使齐,欲与之并力俱进。齐王曰:“陈王战败,不知其死生,楚安得不请而立王!”公孙庆曰:“齐不请楚而立王,楚何故请齐而立王!且楚首事,当令于天下。”田儋杀公孙庆。


【翻译】东阳人宁君和秦嘉闻听陈胜兵败,便拥立景驹为楚王,领兵前往方与,打算在定陶攻击秦军,即遣公孙庆出使齐国,想要与齐合力共同进军攻秦。齐王说:“陈胜战败,至今生死不明,楚国怎么能不请示齐国便自行立王呀!”公孙庆道:“齐国不请示楚国即立王,楚国为什么要请示齐国后才立王呢!况且楚国首先起事,理当号令天下。”齐王田儋于是就将公孙庆杀了。


【解析】作为外交官,一定要有大格局,能看清天下大势,公孙庆真不是合格的使者!当是时,楚国实力大损,所以齐王才敢说楚国立王要请示齐国的话。公孙庆却说楚国先起事就应号令天下,将齐王当成楚王臣子,这不是找死么!正确的应对应当是不卑不亢: 国不可一日无君,来不及与各国诸侯协商。当初,秦国以一己之力灭山东六国,就是因为六国内部不团结。当下,秦军已经击败楚军,恐怕不日就会攻打齐国,齐楚若不能合力,恐怕将重蹈秦灭六国的覆辙。


【原文】秦左、右校复攻陈,下之。吕将军走,徼兵复聚,与番盗黥布相遇,攻击秦左、右校,破之青波,复以陈为楚。


【翻译】秦朝的左、右校尉率军再次攻陷陈,吕臣兵败逃跑,收集散兵重新聚合后,与番阳县的盗贼黥布相遇,合兵攻打秦朝的左、右校尉,在青波击败秦军,重又以陈为楚都。


【原文】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坐法黥,以刑徒论输骊山。骊山之徒数十万人,布皆与其徒长豪杰交通,乃率其曹耦亡之江中为群盗。番阳令吴芮,甚得江湖间民心,号曰番君。布往见之,其众已数千人。番君乃以女妻之,使将其兵击秦。


【翻译】黥布是六地人,姓英,因犯法被判处黥刑,以刑徒定罪后被送往骊山做苦工。当时赴骊山服劳役的犯人有数十万,黥布与其中的头目和强横有势力的人都有交往,于是即率领他的一伙人逃亡至长江一带,聚结为盗匪。番阳县令吴芮,很受江湖中百姓的爱戴,被称号为“番君”。黥布便前往求见,这时黥布的部众已达数千人。番君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黥布,命他率领部众攻击秦军。


【解析】单打独斗无法成事,即使落难落魄,也要广结善缘,积蓄力量。番阳县令给人的感觉就像宋江,好名声使得豪杰自愿投奔,所以说要爱惜自己的名誉。


【原文】楚王景驹在留,沛公往从之。张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欲往从景驹,道遇沛公,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留不去。


【翻译】楚王景驹驻居留地,刘邦前往归附。张良也聚集青年一百余人,打算去投奔景驹,途中遇到刘邦,就归属了他,刘邦授给张良掌厩将之职。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的道理向刘邦献策,刘邦很赏识他,常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向其他人讲述《太公兵法》,那些人都不能领悟。张良因此说道:“沛公大概是天赋之才吧!”于是便留下来不再他往。


【解析】张良是秦末汉初的名士。刘邦能得张良,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之处在于张良遇到刘邦是因为二者都投奔景驹,途中相遇,其实张良并没有想要投奔刘邦。必然之处在于刘邦有军事天赋,能够分析听取张良建议。


【原文】沛公与良俱见景驹,欲请兵以攻丰。时章邯司马尸二将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砀。东阳宁君、沛公引兵西,与战萧西,不利,还,收兵聚留。二月,攻砀,三日,拔之;收砀兵得六千人,与故合九千人。三月,攻下邑,拔之;还击丰,不下。


【翻译】刘邦与张良一同去进见景驹,想请求增拨兵力,以反攻丰邑。这时章邯部下名叫尸二的司马向北占领楚的土地,洗劫屠戮相后,抵达砀。东阳人宁君、刘邦随即领兵西进,在萧县的西面与秦军交锋,但因出战失利而退回,收拢兵力聚集在留。二月,刘邦等攻打砀,历时三日,攻克了该城,收编了砀的降兵,得六千人,与以前的兵力汇合一处,达九千人。三月,刘邦等又率军攻打下邑,克复后,回击丰,却仍然未能攻下。



【原文】广陵人召平为陈王徇广陵,未下。闻陈王败走,章邯且至,乃渡江,矫陈王令,拜项梁为楚上柱国,曰:“江东已定,急引兵西击秦!”梁乃以八千人渡江而西。闻陈婴已下东阳,遣使欲与连和俱西。陈婴者,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东阳少年杀其令,相聚得二万人,欲立婴为王。婴母谓婴曰:“自我为汝家妇,未尝闻汝先世之有贵者。今暴得大名,不祥;不如有所属。事成,犹得封侯;事败,易以亡,非世所指名也。”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我倚名族,亡秦必矣!”其众从之,乃以兵属梁。


【翻译】广陵人召平为陈胜攻夺广陵,但没能攻陷。这时他闻悉陈胜兵败逃亡,章邯的军队就要来到,便渡过长江,假传陈胜的命令,授给项梁楚上柱国的官职,说:“长江以东已经平定,应火速率军向西攻打秦军!”项梁于是就领八千人渡过长江往西进发。听到陈婴已经攻克了东阳的消息,项梁即派出使者,想要与陈婴联合起来共同西进。陈婴这个人,是过去东阳县的令史,居住在县城中,为人一向诚信谨慎,被称作长者。东阳县的年轻人杀掉了县令,相聚得两万人,欲拥立陈婴为王。陈婴的母亲因此对陈婴说:“自从我作了你们家的媳妇以来,还不曾听说你的祖先中有过地位显赫的人。而今突然获得大名声,不是什么好兆头。不如依附归属于他人,这样,事情成功了,仍然得以封侯,事情失败了,也容易逃亡,因为不是世上被指名道姓的人物。”陈婴于是不敢称王,对他的军官们说:“项姓世世代代为将门,在楚国享有盛名,如今想要办大事,将帅就非这种人不可。我们依靠名家望族,灭亡秦朝便是必定的了!”他的部下听从了他的话,即让部队归项梁统帅。


【解析】1、项梁为什么要听从陈胜命令,向西进军?项梁本来就有扩大地盘的需求,陈胜的西进命令与自己计划相符,既能名正言顺用上抗秦的名义,还可以不受约束。2、建立抗秦统一战线,联合其他起义军,而不是单打独斗,这也是扩张实力最快的方式。3、雄心要与能力相匹配。陈婴可以称王,但是不像项家是世袭贵族,群众基础相对较弱,风险很高,依附别人则相对稳健。名门望族子弟可以接受军事、政治训练,成功率相对较高,这是项羽家族的优势。


【原文】英布既破秦军,引兵而东;闻项梁西渡淮,布与蒲将军皆以其兵属焉。项梁众凡六七万人,军下邳。


【翻译】黥布已经击败了秦军,便领兵东进。听说项梁要西渡淮河,黥布和蒲将军就都将他们的部队归属于项梁指挥了。项梁这时的部众共达六七万人,驻扎在下邳。


【原文】景驹、秦嘉军彭城东,欲以距梁。梁谓军吏曰:“陈王先首事,战不利,未闻所在。今秦嘉倍陈王而立景驹,大逆无道!”乃进兵击秦嘉,秦嘉军败走。追之,至胡陵,嘉还战一日,嘉死,军降;景驹走死梁地。


【翻译】楚王景驹、将领秦嘉驻军彭城东面,想要抵抗项梁。项梁对军官们说:“陈胜首先起事,作战不利,不知去向。现在秦嘉背叛楚王陈胜而拥立景驹,实属大逆不道!”便进军攻打秦嘉,秦嘉的军队大败而逃。项梁领兵追击到胡陵,秦嘉回师对战了一天,秦嘉战死,他的军队即归降了。景驹逃跑,死在了梁地。


【解析】秦嘉背叛楚王陈胜只不过是借口而已,项梁也不是陈胜的嫡系,扩张地盘增强自身实力才是真实意图。


【原文】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馀樊君与战。馀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胡陵。梁乃引兵入薛,诛朱鸡石。


【翻译】项梁已经兼并了秦嘉的军队,就驻扎在胡陵,将要率军西进。章邯的军队这时抵达栗,项梁便命另统一军的将领朱鸡石、馀樊君与章军交战。馀樊君战死,朱鸡石的队伍吃了败仗,逃奔胡陵。项梁于是率军进入薛,杀了朱鸡石。


【解析】朱鸡石是和秦嘉一起起义的将领,在秦嘉死后,投降了项梁。降将在原军中仍有影响力,项梁为了避免后患,派其他起义军将领与秦军作战,借机消耗他们并趁机消灭了隐患。


【原文】沛公从骑百余往见梁;梁与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将十人。沛公还,引兵攻丰,拔之。雍齿奔魏。


【翻译】刘邦率百余名随从去拜见项梁。项梁给刘邦增拨了士兵五千名,五大夫级的军官十名。刘邦回去后,又领兵进攻丰邑,攻陷了该城。雍齿投奔魏国。


【解析】刘邦在景驹败亡后选择了投靠项梁,获得援军后攻陷丰邑,可以看出项梁军队的战斗力远强于其他起义军。


【原文】项梁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还报。


【翻译】项梁派项羽从另一路攻打襄城,襄城坚守,一时攻不下。待到攻陷后,项羽即将守城军民全部活埋掉,然后回报项梁。


【解析】项羽坑杀军民是为了警示其他秦军,坚守不降的后果。


【原文】梁闻陈王定死,召诸别将会薛计事,沛公亦往焉。居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起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于是项梁然其言,乃求得楚怀王孙心于民间,为人牧羊;夏,六月,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望也。陈婴为上柱国,封五县,与怀王都盱眙。项梁自号为武信君。


【翻译】项梁听说陈胜确实死了,便将各部将领召集到薛议事,刘邦也前往参加。居人范增,年已七十,一向住在家中,好出奇计,前去劝说项梁道:“陈胜的失败是本来就应当的。秦朝灭亡六国,楚国最没有罪过。且自从怀王到秦国后一去不返,楚国人怀念他直至今日。因此楚南公说:‘楚国即便是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如今陈胜首先起事反秦,不拥立楚王的后裔而自立为王,他的势力不能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正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故而能够重新拥立楚王后代的缘故啊!”项梁当时认为他说的很对,就从民间寻找到楚怀王的孙子芈心,芈心这时正在为人家放羊;到夏季,六月,项梁即拥立他为楚怀王,以顺从百姓的愿望。陈婴任楚国的上柱国,赐封五县,跟随怀王建都盱眙。项梁则自号为武信君。


【解析】领导权之争。项梁本来是打着陈胜的名号,现在大家都知道陈胜死了,就不能再用了,这就涉及到领导权问题。如果项梁自己上,其他起义军将领能心服么?如果换一个楚王后裔,一方面法统上可以得到认可,一方面各将领自由度较大,更容易接受。所谓陈胜失败是没有拥立楚王后裔只不过是借口而已,目的就是利用楚王旗号收拢人心。否则,当初就不会攻打真正的楚王后裔景驹了。


但是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打了楚王的旗号,一方面需要防止其他人联合楚王夺权,一方面要考虑胜利后楚王如何安置。


【原文】张良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最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司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颍川。


【翻译】张良劝说项梁道:“您已经拥立了楚王的后代,韩国的各位公子中,横阳君韩成最为贤能,可以立为王,以增树党羽。”项梁于是便派张良找到韩成,立他为韩王。由张良任韩国的司徒,随韩王率一千余人向西攻取过去韩国的领地,夺得数城,但秦军随即又夺了回去。如此韩军便在颍川一带来回游动。


【解析】张良作为韩国贵族,希望帮韩国复国;项梁作为楚国实权掌控者,希望其他起义军能帮忙分散秦军,争取发展时间。


【原文】章邯已破陈王,乃进兵击魏王于临济。魏王使周巿出,请救于齐、楚;齐王儋及楚将项它皆将兵随巿救魏。章邯夜衔枚击,大破齐、楚军于临济下,杀齐王及周巿。魏王咎为其民约降;约定,自烧杀。其弟豹亡走楚,楚怀王予魏豹数千人,复徇魏地。齐田荣收其兄儋余兵,东走东阿;章邯追围之。齐人闻田儋死,乃立故齐王建之弟假为王,田角为相,角弟间为将,以距诸侯。


【翻译】章邯已经打败了陈胜,即进兵临济攻打魏王。魏王派周巿出临济城,向齐、楚两国求援。齐王田儋和楚将项它都率军随周去援救魏国。章邯便在夜间命士兵口中衔枚进行突袭,在临济城下大败齐、楚的军队,杀了齐王和周巿。魏王咎为他的百姓而订约投降,降约确定后,即自焚而亡。魏咎的弟弟魏豹逃奔楚国,楚怀王给了魏豹数千人,重新夺取魏国的领地。齐国田荣收集他的党兄田儋的余部,向东撤退到东阿。章邯随后追击包围了田荣的军队。齐国人这时听说田儋已死,便拥立已故齐王田建的弟弟田假为齐王,田角任相国,田角的弟弟田间为将军,以对抗诸侯国。


【解析】秦军虽然不断取胜,但六国后裔依然能获得当地贵族百姓的支持,再次夺取故土,根本原因就在于秦国失去了民心。但是,起义军内部也存在矛盾,齐国便拥立田假为王,引发内部争权。


【原文】秋,七月,大霖雨。武信君引兵攻亢父,闻田荣之急,乃引兵击破章邯军东阿下;章邯走而西。田荣引兵东归齐。武信君独追北,使项羽、沛公别攻城阳,屠之。楚军军濮阳东,复与章邯战,又破之。章邯复振,守濮阳,环水。沛公、项羽去,攻定陶。


【翻译】秋季,七月,大雨连绵不止。武信君项梁率军攻打亢父,闻悉田荣危急,就领兵到东阿城下击败了章邯的军队。章邯向西逃跑。田荣于是率军往东返回齐国。项梁独自引兵追击败逃的秦军,派项羽、刘邦从另一路攻打城阳,屠灭了全城。楚军驻扎在濮阳东面,重又与章邯的军队交战,再次打败了秦军。章邯重新振作起来,坚守濮阳,挖沟引水环城自固。项梁、刘邦因此撤兵,去攻打定陶。


【原文】八月,田荣击逐齐王假,假亡走楚。田间前救赵,因留不敢归。田荣乃立儋子巿为齐王,荣相之。田横为将,平齐地。章邯兵益盛。项梁数使使告齐、赵发兵共击章邯。田荣曰:“楚杀田假,赵杀角、间,乃出兵。”楚、赵不许。田荣怒,终不肯出兵。


【翻译】八月,田荣追击齐王田假,田假逃奔到楚国。田间在此之间到赵国请求救兵,因此留在那里不敢回国。田荣便立田儋的儿子田为齐王,田荣自任齐相,田横为将军,平定齐国的领地。这时章邯的兵力增大,项梁几次派使者去通告齐国和赵国出兵共同攻打章邯。田荣说:“如果楚国杀掉田假,赵国杀了田角、田间,我就出兵。”楚、赵两国不答应,田荣于是大怒,始终不肯出兵。


【解析】7月项梁才刚刚率领军队救了田荣,项梁并不在楚国。正如楚怀王魏豹人马重新夺取魏国领地一样,收容田假的是楚怀王而不是项梁。因为六国后裔其实是起义军扶持的,本身没有足够的实力,六国王室后裔在秦末其实达成了一种相互支持的默契,以威慑拥有实权的起义军将领。楚赵两国国君也可能面临田假类似处境,不可能答应田荣提出的要求。


田荣拒绝出兵的做法对不对?秦军是起义军的共同敌人,拒绝出兵不合国家大义;项梁刚救自己,不帮忙是忘恩负义。世间万事都有因果,这次种下的因最终使得田荣没有被封王,给田荣带来了杀身之祸。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