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油画:从艺术到技术的创新之路「油画的发展」

时间:2022-12-30 17:57:15 来源:纸上烟霞

大家好,油画:从艺术到技术的创新之路「油画的发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点击标题下面蓝字,轻松关注我



多年前,看到几幅肖像油画,惊叹于画面之逼真。


脸部的汗毛纤毫毕现,羊毛衫的绒感松软如握。心想,这比照片还细腻,甚至比真人还逼真。后来知道,这叫超现实主义风格。以“比真实更加真实”的极端写实手法将摄影艺术逼到死角。


我毕竟于绘画是门外汉,感觉新鲜、新奇之后也置之脑后。只是心疼摄影艺术有点惨。后来,看到一个油画家冷先生的访谈视频。他就是画肖像油画比照片更逼真的油画家,四川人,在湖北读书工作。他的一幅油画画了七个月,模特儿也坐了七个月。


据说画作拍卖出了6000万元的天价。于是,我兴趣盎然,想一探究竟。


上海有艺术家和我说,那些画作是以电脑喷绘的手段把照片打印在画布上,然后让模特儿时不时的在相同灯光环境下比对和画面的真实色彩效果,毛衣则穿在一个定制的模具模特身上作直实感对照。然后,模特儿按画家的设想拍照,把拍好的照片以电脑喷绘(或复印)手段拷贝到画布上。每一个局部的深入和完成再请模特儿恢复原姿态站在同一的光源环境中。画布喷绘的毛衣与穿在模具身上毛衣的局部呈现,客观本质上是不可能吻合的,所以只能作色彩效果的修饰参考。



行家由此感叹,一位资深画家,十几年来一直没有把“写生绘画”和“制作性绘画”两个概念阐述清楚,甚至混为一谈。有文章载,2001年,冷先生个人画展在深圳美术馆展出时,受到一位身为美术老师观众的投诉:“画家把画拍成照片开展览,画展成了摄影展,作为观赏者感觉受了欺骗!” 听说冷先生对此事是这样回应的,他哈哈笑道:做艺术是件很自由的事,他们有说的自由,我有做的自由。有评论家说,这是他采用复印技术发明的一种另类艺术。


据悉有一年,文化部在武汉举办体制内画院画展的掛画过程中,这幅作品不慎掉落地上,使得画外框与内框分离了。当时现场围观的人发现该画在内框绷布上是电脑喷绘的痕迹,当然啰,画家仍然坚持说是“写生”的。


听说,文化部取消了原计划对这幅画的评奖资格。但事隔十几年了该画家依然如此这般地在演讲这幅作品的“写生”经历。有评论家调侃,我怀疑这位四川画家是否从来就没搞清楚绘画中“写生”的真正含义?那年,在广州美术馆又见到这幅画,后来在圈内成为了传奇。


其实,四川画家领了中国当代油画之风骚,如罗中立、何多苓等。他们的写生底蕴何其深厚。艺术的流承和衍变,历来众说纷纭。但有些基本原则是不能变的。比如何谓“写生”?



有位摄影圈朋友和我说,现在许多摄影人为追求场面宏大喜欢拍视频作品,我总觉得这是不对的,摄影嘛,必须是抓取瞬间的凝固。他还说现在哪是“单反穷三代”,他一位企业家同好,为了拍好西藏南迦巴瓦峰,租用两架直升飞机,一架供他拍摄,一架记录他的拍摄过程。阵势极其豪华。


超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在国内已成趋势,如更年轻的崔景哲的中国红古代仕女系列,也具有市场效应。将画面人物的肌理质感处理得栩栩如生,很招人喜爱的。


上海一位资深油画、水彩画家杨先生对我说:这类喷绘画作不是不可以,但应注明。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制作快,二是易褪色。欧洲油画艺术家一直对中国画的线条勾勒速写视为小品而非作品,其主要原因据说就是寥寥几笔完成了所谓“神似”的追求。说白了,就是嫌画得太快太随意,尺幅又小,不像一件作品。


前几年,绘画流水线操作一直遭到诟病。因为创作是一种个体劳动,并非工业化生产。艺术和技术,创作和工匠,毕竟是两个概念。


绘画艺术的价值在于历尽沧桑的成色,历久弥新。成色不褪,艺术不灭。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请顺手转发、点个“在看”吧~


作者简介



俞果 ,曾在《文汇报》等多家报刊担任记者编辑。


1987年10月12日《瞭望》周刊发表新华社记者的专访《特殊人才学的创立者俞果》。

1991年3月,俞果专著《特殊人才学论》由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1993年5月,俞果编著的教科书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8年6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东方之子”频道播出俞果的专题片《采访》。

2021年3月,俞果的散文集《流年岁影》由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