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我为何就那么喜欢极少主义的人「极少主义派」

时间:2023-01-11 19:25:14 来源:价值营造

大家好,我为何就那么喜欢极少主义的人「极少主义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午跟朋友们聊天,听到一个久违的词儿:"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这个词儿流行很多年了,其背后的思想内涵被广泛引用到各个领域,正如字面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字少事多”。

最早听说这个观念,是学习建筑的时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后来“少即是多”这个观念被作为“极少主义”或者“极简主义”艺术观念的代表。

极少主义,是现代主义建筑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对简洁形式的追求一直贯穿于20世纪现代建筑的发展史。勒·柯布西耶提出“一个人越有修养,装饰就越少出现”,阿道夫·洛斯更激进,说“装饰就是罪恶”。

就连哲学家维特根斯坦也参与进来,跨界给自己的妹妹设计了一座完全没有装饰的住宅,“是关于精密细致和严格功能的实验”,体现出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思想:功能主义、优雅和完美主义。

后来密斯把这些现代建筑的原则发挥到极致,终于提出“less is more”这句建筑界的名言,密斯认为,这是用极端简洁的形式,达到对复杂的升华。

“少即是多”这个理念背后最著名的代表作非“范斯沃斯住宅”莫属,而且关于这个住宅的八卦太著名了,即使占用点篇幅,都必须要把它讲一讲。


密斯这个人很有意思,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那种霸道总裁类型的大佬。1945年,59岁已经是大师级的建筑界大佬密斯,认识了漂亮多金、42岁的芝加哥单身女医生迪诗·范斯沃斯。

美女医生有一个梦想,在一个优美环境中,拥有一座一个人使用的周末度假别墅,并委托密斯来设计,没有任何限制和要求。

密斯当然求之不得,这是实践自己理念的天赐良机啊。

女医生看到设计图,当时就倾倒了。她在给密斯大佬的信中写道:“亲爱的密斯,对于用精神和灵魂创造之物是无法用金钱来偿付的!这样的作品,一个人只能用爱和尊敬去体认和珍藏。”

然后,就真的用爱去偿付了,两人成为了情侣。

1951年,项目竣工,建筑史经典“范斯沃斯住宅”诞生。看照片就知道有多唯美了。

女医生住进去之后,问题就来了。

第一是住宅几乎是全玻璃外墙,没有任何私密性可言,密斯还不允许女医生挂窗帘,单身女性居住,总觉得哪里没对;

第二是这个区域紧临附近的福克斯河,虽然建筑整体抬高了,但是还是经历了至少6次洪水倒灌;

至于通风隔热这些问题,就更不用说了,最后两人闹得打官司收场。



上面八卦聊完,终于可以聊点正事了。

我们回到“极少主义”这个伟大的观念上来。

1950年代真可谓是极少主义的鼎盛时代,大量的这类艺术作品被创造出来,成为经典。

在艺术领域,极少主义更为经典的代表要数意大利艺术家卢齐欧·封塔纳(Lucio Fontana)了。

先放一张画出来大家感受一下。

《空间概念,等待》


你没有看错,这就是在一张空白的画布上,拉了一刀,给画布开了个口子,然后用画框裱起来,然后就成为了现代艺术史上的传世经典。

承认它是艺术品就够困难的了,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幅作品在1960年代,就卖出3000万美元的天价,即便不考虑通胀因素,按今天的汇率换算,折合两亿人民币。

一刀两亿,这是怎么做到的?



1899年,封塔纳生于意大利艺术之家,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雕塑家。

从小受艺术家庭熏陶的封塔纳,长大后顺理成章地就走上艺术道路。1930年,31岁的封塔纳举办了首次展览,并与抽象和表现主义艺术家共事。

二战前,封塔纳在欧洲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二战爆发后,逃难至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创建阿尔塔米拉学院,跟他的学生一起发表了文章《白宣言》,

声称:“运动中的物质、颜色和声音,诸种现象,其同时的发展成就出新艺术”。

二战后,封塔纳开始创作打孔画,没错,真的就是在画布上打孔。来感受下这种打孔画。

当时没有获得世人认同,还被嘲笑。当然,封塔纳毫不在意,继续进行未来艺术语言的探索。

1947年,他回到了意大利,看到意大利各种流派艺术的作品后,卢齐欧·封塔纳好像一个武功高手突然顿悟了一般。

回到工作室后,立刻铺开一张画布,然后拿起刀片在画布上割了一刀。

画布上利落的切口,简直就像一个变态杀手所为。

可以脑补一下当时那个可怕的画面:一个艺术家,憋了半天,没有灵感,怒火中烧,拿出刺刀,咔嚓一下,搞点破坏,发泄愤懑。

完事儿后,冷静下来一看,还有点意思嘛。于是就拿起颜料,填满画布的其它部分,然后用一张黑色的帷幕铺垫在画布的下面,镶嵌上画框。

好!《空间概念,等待》完成了。

封塔纳这疯狂刀法,一雪前耻。这幅作品受到当时艺术界的高度评价。

封塔纳曾说道:"这些画布上的孔不是孔,它们是空隙中的第一个维度,是艺术家和人们以任何方式创作的自由,的确,我认为艺术是纯粹的哲学。"

这些打孔画,刀切画,之所以能够拥有如此高的艺术地位,在于:

他突破了空间的维度,将绘画和雕刻完美融合。

用封塔纳的话说,每道割痕背后所衬的黑色轻纱,与那些狭窄的割痕同样重要,它们代表着空间中的黑色和宇宙中不可逾越的虚空。

封塔纳这一刀,可以说刷新了人类艺术思维的新高度,从此,绘画不再只是二维活动,而是“混合了形式、色彩、建筑空间、动作和光线的动态概念。”

后来的空间艺术就是由此而来,封塔纳算是开创了一个艺术流派。

至于后来各个艺术细分领域出现的极少主义,多多少少都受到过他们的影响,封塔纳与建筑领域的密斯一样,当得起“一代宗师”的地位。

我非常喜欢“极少主义”这一伟大的观念,不仅仅是因为它产生了伟大的艺术品。

我们今天的生活可以说方方面面都渗透了“极少主义”的影响。

能够举出的例子太多了,最典型的莫过于苹果手机,乔布斯本人就是一个极少主义的积极践行者。

还有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原研哉的那一套美学风格将极少主义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还有诸如“断舍离”、宜家为代表的北欧风等等。

为何现在很多人都推崇这种极少主义的美学和生活方式?大概是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海量的资讯,以及信息越来越碎片化,时间被填地越来越满。

总之,人们精神和身体上承受的负荷越来越大。极少主义恰好是做减法,给人们得以暂时回避纷繁复杂的状态。

不过对于我自己来说,真正喜欢极简主义的原因,不是试图借助它去逃避什么。

我觉得这个思想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它的目标是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思考事物的本质。

建筑的极少主义,不仅反对任何物质上多余的装饰,同时也反对建筑所要背负的精神意义上的装饰。

比如古典建筑所背负的那些社会意义,象征意义之类的,统统不考虑。

建筑就回归到一堆材料、空间这些基本要素,建筑师就是把这些材料用符合逻辑的方式构建出来,获得一个良好的使用空间。

装饰不重要,意义也不重要,甚至连建筑本身都不重要,人们在空间中的活动和感受才是重要的。

这极少主义所思考的建筑本质,材料、空间和秩序。

封塔纳的刀切画,也是在追寻绘画的终极问题:我们在凝视一幅画作的时候,到底在看什么?

一幅画究竟要呈现什么?世界的映像?不,封塔纳之所以在空白画布上切上一刀,是在提醒人们,绘画的本质,是画布背后的那个虚空。

画面就如同一幅梦境,如同苏格拉底洞穴寓言中的那个映像。

一刀下去,梦境破碎,世界进入另一个维度,这是追寻世界本质的哲学思考。

极少主义的态度,就是去不断逼近本质的态度,丢掉所有本质之外的浮躁,毫无意义之物,搞清楚真正的目标,才是正确方向的开端吧。

真正的大问题,只有极少的几个。

思考,总是追问本质,我们可能更容易达到核心。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