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如果东北话有灵魂 那一定是比喻句吗「有一种东北话叫」

时间:2023-01-19 15:41:16 来源:壹读

大家好,如果东北话有灵魂 那一定是比喻句吗「有一种东北话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 | Vista看天下(ID:vistaweek)

作者 | 陈香香

已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如今的方言不仅承载着人类文明,更是中文互联网上传递欢乐的重要介质。作为方言界的老牌网红,东北话就是最好的代表。

正所谓,流水的段子,铁打的东北话梗。

从基础的“瞅你咋地”,到延伸来出的“紫腚能行”这种谐音梗,亲切的口吻、豪放的性格和无与伦比的喜剧代入感,让来自黑土地的语调成了无数沙雕段子的宝藏。

那些因为说东北话上热搜的明星

可若是想到东北话,只能想到简单粗暴、幽默好笑和俗掉渣的泥土芬芳,甚至觉得它是全中国最简单的方言。

如此,就太小瞧这门伟大的语言艺术了。

东北人的比喻,颇具盛唐遗风

鉴于每个漂泊在外东北人都以“三天之内,不让方圆十里的人都传染上大碴子味儿,就是犯罪”为己任,为弘扬家乡文化添砖加瓦。

久而久之,看三分钟赵本山相声就满口“整”和“嘎哈”的网友,也会产生一种自己也是个精神东北人的错误幻觉。

有这样想法的你不妨看看下面这个《东北语言八级难度测试》,才知道这门喝酒都能整出“掫”、“扪”、“倒”、“抿”等无数动词的语言,有多花样百出。

就算靠死记硬背完成了初级记忆,想要在合适的时机活学活用也不是件易事,毕竟东北话向来是不按套路出牌的。

如果你走上东北街头,亲自和一个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唠半小时,然后被他flow流畅程度、遣词造句的反应速度、活用比喻的精彩程度所全面压制之后。

才知道,东北话好学,简直是全世界最大的谎言了。

因为它的精髓从来不在语音,而是信手拈来的段子,和神出鬼没的精妙比喻。

他们极善于将各种抽象的东西,转化为具象的语言。将许多非动性的词语,都取动性表达。

炖菜店要叫“一锅端”,撸串店要叫“喝丢一只鞋”;

真心话叫“掏心窝子话”,努力叫“膘(四声)起膀子干”,摔倒叫“摔个狗啃地”,一下子画面感就来了。

再比如“掉链子”、“秃噜扣”(螺丝掉扣,指关键时候搞砸事情)等跟机械加工相关的俏皮句,也都是从重工业发达的东北最先传出的。

东北人的小学语文老师一定是全中国最幸福的园丁,因为他们的每一个学生都深谙比兴之道,富有诗情地为每个生活中的最寻常的东西,找到最不寻常的比喻。

《东北一家人》里的牛继红女士早在15年前,就把男女之间的情爱关系与混乱的电视剧产业联系在一起 ↓↓↓

就算是同一个意象,100个东北人也能给你打出100种截然不同的比方来。

比如说一个人脸皮厚,刘能损赵四是“国家为什么没有拿你的脸皮去研究防弹衣呢?”;大妈埋汰和自己抢最水灵一棵大白菜的敌人是“枪毙30分钟都不带打透的”。

因为这些精妙的比喻都不是出自于死板的课本,而是得益于每个人独有的生活体验。不一定信达雅,但却十分符合语境。

就看“吓一跳山”、“瞪眼岭”、“出不来沟”这些东北特有地名,几个字出来就能感受到命名人当时是爬累了、还是迷路了。

唯有一个比喻是整齐划一的,那就是每个东北妈妈都会把自家孩子形容成美食——

“妈,我想吃雪糕、烤肉、奶茶。”

“吃什么吃?我看你像雪糕、烤肉、奶茶。”

黑土地,歇后语之乡

如你所见,每个东北人都是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有力竞争者,他们总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直来直去的语言进行游戏化处理。

甚至根本不需要打草稿,就能把各种排比、拟人、比喻、夸张、讽刺、对比、拟声拟态词堆砌到一起。

逻辑之通畅、条理之清晰,想象力之奇绝,着实让人叹服。

而比他们修辞手法更难学的,则是东北特有的那些民间俗语。

如果你认识一个东北人,看他状态是不是放松,就看他有没有动不动来几句东北名言警句儿、整点儿俏皮嗑。

尤其是东北的歇后语简直是一座富矿,大多发自底层,看上去很土,细细琢磨起来就越来越有道理。

大鼻子他爹——老鼻子了

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力壮

老太太喝粥——锦(紧)西(吸)

歇后语十级学者赵本山还能用自己超然绝群的文学天赋,把他们编排成一个完成的故事:

脑血栓练下叉——根本劈不开腿

大马猴穿旗袍——根本看不出美

你让潘长江去吻郑海霞——根本够不着嘴

字幕@小可儿

动物系列的也不少,最常被东北歇后语cue到的动物,非癞蛤蟆莫属。

耗子算卦——撂爪就忘

狗长犄角——整洋(羊)事儿

猪鼻子插葱——装象

屎壳螂打旋风脚——过分(粪)

南方人偶尔会纳闷儿,为啥说话还非得打个哑谜。其实不仅为了卖关子、抖包袱,以求得语言的喜剧效果最大化。

还可以一语双关、欲擒故纵,因为如果说歇后语在其他地方是用来益智的,那么在东北它更多是用来埋汰人的:

肚脐眼拔罐子——抽风

肚脐眼放屁——咋想(响)的

吃冰棍拉冰棍——没话(化)找话

带有“少儿不宜”式的诙谐谜语猜法,甚至可以在修辞格上自成体系:

厕所边上摔跟头——离死(屎)不远了

光屁股坐板凳——有板有眼

再加上,历史上东北人饱受强权、外寇欺凌,指东打西地说话绕个弯,往往也是躲避风险、巧妙抒怀的需要。

王八翻身——左一个规定(龟腚),右一个规定(龟腚)

公鸡踩蛋——一级(鸡)压级(鸡)

厕所扔手雷——激起民(粪)了

小家雀儿落电线杆——玩意儿不大架子不小

把即使无奈妥协,也要抖个机灵表达出愤懑之情,小心思都藏在了字缝里,当属东北方言中特有的高级幽默。

最俗的段子里,有最真实的大道理

东北话就是这样一门丰富的语言,绝不是你想象中简单粗暴的一套东北三连(嘎哈、你瞅啥、跟谁俩呢)就能掌握精髓的。

刻板印象里的那句“能动手就别吵吵”,更是埋没了东北人能说会道的天赋。

这时候问题来了:东北人都是从哪儿整的这么多词儿呢?

这不仅要得益于他们幽默爽朗的性格,见人就想上演本山大叔小品里的话疗,坐着就是跟你唠。

还得从当地特殊的历史底蕴说起。东北不仅有满汉文化的融合,还受到俄、日、韩等国文化渗入的影响。

比如“嘎达”、“嗯呐”、“耷拉”都是发源于满语的表达,而表示下水井盖的“马葫芦”一词,则来自日语。

这让黑土地上的语言体系,和他们最爱的东北乱炖一样兼收并蓄,咕噜咕噜地冒着热气。

于是你看到,东北话讽刺起来再怒骂也不会少了戏谑,东北话的玩笑也往往是话糙理不糙。

带着一股被萧条逼出的文学性,敢言人所不敢言,笑人所不敢笑。

比如,《东北一家人》里下了岗的牛小伟,就有过字字泣血的悲伤独白——

“得了真经就是你们唐僧的,惹了祸就是我孙猴子的,我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我沙和尚任劳任怨,忠心耿耿,你们还真把我当白龙马骑了?”

《乡村爱情》里象牙山野生哲学家莱昂纳多·刘能不仅留下过“你淡定是因为你不怕死,我比你淡定是因为我不怕你死”的名句,还曾在女神谢大脚结婚时吟诗一首,赚得观众数行清泪。

每个人或许没想有境界,却都莫名有了境界,饱藏着苦中作乐的调侃。

最后,甭管上面的东北话整没整明白,都得送大家一句赵本山在小品《相亲》里的警世箴言——

“生活就像一杯二锅头,酸甜苦辣别犯愁,往下咽吧。”

推荐阅读

如果你觉得今天的文章还不错

动动手指,给壹读君点个赞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