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河中石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汇总」

时间:2023-02-02 11:25:28 来源:语文圃

大家好,七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河中石兽「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汇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家作品】

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清代学者、文学家。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讲述各种狐鬼怪谈、奇闻逸事,其中有不少都包含着作者的寄托和感慨。

【课文解读】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主要内容是石兽掉进了河里,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上游去找。文章的主旨是凡事要具体考虑问题,不能想当然,每做一件事前,不要妄下结论。文章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对于人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课本插图

一、课文字词详解

沧州南一寺临①河干②(gān),山门③圮④(pǐ)于⑤河,二石兽并⑥沉焉⑦。

①临:靠近。②河干:河岸。③山门:佛寺的外门。④圮:倒塌。⑤于:到。⑥并:一起。⑦焉: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阅①十余②岁③,僧募金④重修,求⑤二石兽于水中,竟⑥不可得,以为⑦顺流下⑧矣。

①阅:经过,经历。②余:多。③岁:年。④募金:募集资金。⑤求:寻找。⑥竟:终了,最后。⑦以为:认为。⑧下:动词,流到下游。

棹①(zhào)数小舟,曳②(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③。

①棹:划(船)。②曳:拖。③迹:踪迹。

一讲学家①设帐②寺中,闻之笑曰:“尔辈③不能究④物理⑤。是非⑥木杮(fèi),

①讲学家:讲学的人。②设帐:设馆教书。③尔辈:你们这些人。④究:研究、探求。⑤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⑥是非:这不是。

岂①能为②暴涨③携④之去⑤?乃石性坚重⑥,沙性松浮,湮⑦(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①岂:怎么,哪里。②为:被。③暴涨:暴涨的大水。④携:带。⑤去:离开。⑥石性坚重: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⑦湮:埋没。

沿河求之,不亦颠①乎?”众服②为③确论④。

①颠:精神失常,后来写作“癫”。②服:信服。③为:认为。④确论:正确的言论。

一老河兵①闻之,又笑曰:“凡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③上流。盖④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①河兵:巡河、护河的士兵。②凡:表示范围,所有的。③于:到。④盖:表示议论的句首语气词。

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①,必于石下迎水处啮②(niè)沙为坎穴③。渐激④渐深,至石之半,

①反激之力: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②啮: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③坎穴:坑洞。④激:冲。

石必倒掷①坎穴中。如是②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③,遂④反⑤溯流⑥逆上矣。

①倒掷:倾倒掉入。②如是:像这样。③已:停止。④遂:于是。⑤反:反而。⑥溯流:逆流。

求之下流,固①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②其言,果③得于数里外。

①固:本来。②如:按照。③果:果然。

然则①天下之事,但②知其一③,不知其二④者多矣,可据理⑤臆(yì)断⑥欤⑦(yú)?

①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②但:只。③其一:表面现象。④其二:根本道理。⑤据理:根据某个道理。⑥臆断:主观地判断。⑦欤:吗。

(一)通假字

求之下流,固颠 颠:通“癫”,疯狂。

(二)古今异义(三)词类活用(四)一词多义二、重点句子翻译

1.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大水带走呢?

3.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兽)埋没在沙层上,越沉越深罢了。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顺着河流(即下游)寻找石兽,不是很疯狂吗?

5.众服为确论。

【译文】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6.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洞。

7.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8.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疯狂;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不是更疯狂吗?

9.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10.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三、课文分析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兽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3.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而寺僧与讲学家都错了呢?

寺僧: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告诉人们凡事要全面具体分析,不可主观臆断。

原句: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5.试分析讲学家与老河兵“笑”的含义。

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去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

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糊涂,轻信讲学家的说法,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6.老河兵比讲学家高明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实践经验,联系水流、泥沙与石兽三者关系综合判断,得出结论。

7.本文在写法上层层铺垫,最后得出结论。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

课文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是“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最后写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家“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需要打印的朋友请关注本头条号,私信发送关键词“ 050701 ”即可获取。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