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古玩 >

我国古代文人聚会时的贺宴是什么「酒文化和酒桌文化」

时间:2023-02-05 19:57:16 来源:喵喵文化茶馆

大家好,我国古代文人聚会时的贺宴是什么「酒文化和酒桌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是最古老的三大烹饪国家之一,在饮食方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在饮食方面已经形成了独有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内容。

宴席是中国很常见的一种文化表达方式,婚丧嫁娶,升职乔迁等都可以以宴席的方式来表达东道主的情感,这种模式在古时候就有,随着朝代的更迭一直在演变,每个朝代都会注入不同的文化元素,形成符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宴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下传承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的老家又是厨师之乡—长垣市,更能够感知宴席文化的强烈气氛,今天的话题我们来浅谈一下中国的宴席文化。

农村的宴席

宴席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的宴席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起源于虞舜时期—演变于周朝时期—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长于秦汉时期—提高于隋唐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

古时候的宴席叫法不一,燕饮、会饮、筵席、酒宴、酒会、酒席等等,《周礼》记载:“设筵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其注疏:“铺陈曰筵,籍之曰席。”意思是古人一般喜欢席地而坐,下面筵和席是宴饮时铺在地上的坐具,筵在下面,席在上面。

虞舜商周时期,人们对鬼神都抱有敬畏之心,有很多的祭祀活动,宴席就是从最开始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能够吃的东西以及吃的方式渐渐多起来,宴席由此演变而来。

战国时期士大夫们准备赴宴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鲁国孔子提出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观念,后来孟子倡导“食治—食功—食德”的观点,从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上升到了文化层面,二者合称:“孔孟食道”,宴席文化已见雏形。

秦汉时期,人们对宴席方面的礼仪更加的注重,在餐位、礼仪、气氛以及菜品的质量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战国时期的席地而坐变为围桌而食,而且宴席期间还有一些专业的操办人员,有端菜的,倒酒的,还有唱歌跳舞表演节目的,宴席文化在秦汉时期已经成长起来。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达到鼎盛时期,科技文化经济都高度发达,宴席文化自然也会到达一个新的高度,李白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可以感受到当时宴席的气氛。当时已经出现高足桌和靠背椅,而且还会选择一些风景优美的地方。吃的食物已经从陆地延伸至海里,海味食物开始摆上餐桌,对食物的味道也越来越讲究。

洛阳的“流水席”

古都洛阳的“流水席”就是从唐朝时期开始流传,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欢,去洛阳旅游,品尝一下“流水席”,感受一下当地的气氛,是必不可少的。

明清时期,中国的宴席文化已到达成熟时期,从当时的饮食习惯和民俗风情就能够很好地体现出来。他们会根据宴会的不同等级选择合适的地方,各种各样的全席,而且制作工艺十分精美,世界闻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出于这个时期。汉族饮食文化和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民间的宴席数目增多,各自展现出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与地域文化。

宴席中间的娱乐文化

古时候的人和现在的人们一样,在餐饮的时候,喜欢进行一些活动,来增加其中的气氛,虽然他们当时并没有现在的条件设施那么发达,但是他们宴席间的娱乐活动一样丰富多彩。

1、历史悠久的歌舞伴饮

歌舞伴饮早在周朝时候就已经开始流行,当时君王进食的时候,喜欢看着舞蹈,听着奏乐,饮酒进食,不过当时对食物还比较爱惜,吃剩的食物拿到厨房交由下人们分享。《周礼▪天官》就有“以乐侑食,膳夫受祭,品尝食,王乃食,率食,以乐彻于造”的生动记述。

唐朝的歌舞

唐朝前期,人们安居乐业,宴席间的“歌舞助兴”发挥到了极致,唐玄宗经常在兴庆宫的龙池旁招待王公大臣,歌舞助兴,一起引用美酒,品尝美食。诗人杜甫有诗描写“公孙大娘”的绝妙舞姿:“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可见其喜爱之情。

诗人白居易对歌舞最为痴迷,对当时著名的歌舞节目《霓裳羽衣曲》,他写道:“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他形容琵琶女弹奏出来的声音犹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可见当时的宴席因有歌舞而变得更加的富有内涵。

2、文人墨客的曲水流觞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段话出自王羲之的《兰亭序》,当时还是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他邀谢安等四十余位好友聚于兰亭,饮酒作诗,这便是所说的“曲水宴”。参与者坐在流水两旁,酒杯放在船形的载体上,随水漂流,漂到谁面前,就必须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

义乌举行的曲水流觞节目

当时古代文人十分热衷于这个娱乐节目,因为它有趣又不失高雅,很符合文人的气质,一些佳作就是出自宴席中娱乐节目中,唐朝诗人王勃也是在洪州都督的宴席上即兴写出了《滕王阁序》,才有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名句。

3、市井小民的行酒令

现在农村的一些宴席上也有人在玩“行酒令”的游戏,又叫“猜拳”、“划拳”等,酒过三巡,人们借着“行酒令”热闹一番,“五魁首”、“八匹马”、“六六顺”,让气氛更加的融洽。其实“行酒令”从春秋时期就开始出现,随着朝代的更迭,逐渐演变成现在的玩法,它可以锻炼人的眼力、脑力和反应能力,还能够交融感情。

唐宋时期的“行酒令”一般会和诗词联系到一起,如果有人输了要作诗一首,或者赢的人出上联,让输的人对下联,要求工整简洁,如若对不出,要罚酒。到了清代时期,“行酒令”上要求的对联要灵活多了,在《红楼梦》第40回中,就描写了鸳鸯“三宣牙牌令”的趣事。酒会上,不仅大小姐,丫鬟们参加了,就连不识字的刘姥姥都对出了“大火烧了毛毛虫”、“花儿落结个大倭瓜”的谐句俚语。

《红楼梦》里的行酒令

当然,还有一些别开生面的“席间投壶”、“酒会传花”等娱乐节目,也会让宴席气氛更加的活跃,容易交融感情。

当今的宴席文化

不得不说,当今中国的宴席文化一部分吸收了中国传统宴席文化的好的一面,同时也吸收了中国传统宴席文化坏的一面。这些坏的宴席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更是发展成了一种畸形文化,有时候真的让人深恶痛绝。

1、多喝为荣不要有,量力而行才是真

古代文人们的喝酒大多是自愿,尽显雅士之风,而现在的人喝酒尽是被人劝着喝,尽显丑陋之态。你在酒桌上,别人喝你不喝,就是不够意思;别人敬你酒,你不喝就是不够朋友;和他喝而不和我喝,就是看不起我等等,这样的台词,在如今的宴席上比比皆是。

宴席上的劝酒

不但要喝,而且还以多喝为荣。前段时间网上疯传一段视频,婚礼上一个穿牛仔裤的女子左手拿着酒杯,右手拿着酒瓶和旁边身着西装的男子对饮,旁边赴宴的人喝彩声不断,纷纷为女士叫好。但是随后女士酒精中毒昏迷不醒,被送入医院急诊抢救室内,最终抢救无效身亡。

所以大家对酒桌上的“劝酒、多喝”等,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身体是自己的,也是最重要的,不要为了所谓的“看得起朋友”而去和别人拼酒,到头来身体抱恙,害的是自己和你的家人,量力而行,点到为止才是最好的喝酒方式。

2、铺张浪费要杜绝,真情实意自然知

宴请消费是中国式的人情交往以及展示面子的很好的途径,它可以促进交流,增进感情。宴请消费的主人可展现自己的身份地位,也能够很好进行资源的交换。但随之而来的是宴请消费上为了展现面子的铺张浪费,一次宴席上,点了好多的菜品,最后却没有动几下筷子,有的人为了面子,不去打包,钱已经交了,饭店倒是不心疼,白白浪费了这样的粮食。

光盘行动

其实这实际上也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一道菜从原材料到成品,需要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最后却是白白浪费掉,真的是一种罪恶。

其实古代就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习语,那时人们一直挣扎在解决温饱的边缘上,现在温饱问题虽然已经解决,但我们更不能忘记“初心”,杜绝铺张浪费,“光盘行动”从你我做起,宴请朋友,如果你是真情实意,朋友自然能够感觉到,而不是大肆地铺张浪费而撑起的面子。

结语:

宴席上的互尊互助、菜品寓意、曲水流觞、席间投壶、酒会传花等,这些都是中国宴席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对待当今的中国宴席文化,可以采取“批判性继承”的方式,坏的文化风气,我们应当毫不犹豫的舍弃,好的文化习俗,我们得以学习、传承和发扬下去。

参考资料:

《古代餐饮时的娱乐文化》;

《中国古今五大名宴》;

《唐诗宋词》;

《周礼》;

《宴席的“面子”:中国式宴请消费中的人情交往》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